劉方方++侯雅潔
高校外語教師的素質指從事外語教學工作的老師在與外語發展保持同步的前提下,應具備的職業道德、教育觀念、知識結構、教學專業能力及信息素養等。高校英語教師的素質決定了未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素質,因此高校英語教師必須以社會的需求作為教育的導向,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作為教育學生的基礎,并且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最終的目的,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反思和進步。
基于項目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的教學模式(以下簡稱PBL教學模式)是基于建構主義等學習理論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以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專業知識、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及社會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為目標。當前,PBL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正在興起,促進英語教學更好地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改革,幫助構建國際化課程體系,進而滿足學生的學習和職業發展需求。
在PBL教學模式下,高校英語教師要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學素養,既要培養和形成信息意識和信息觀念,通過接受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形成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信息資源的自我意識,又要在學生項目的選擇和開展方法的介入指導中注重以下三個方面能力的培養。
一、充當學生的“信息之源”
PBL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需要在現有教學任務的基礎上設置一系列與主題相關的項目,這些項目可繁可簡,可含有子項目,要與實際生活當中的語言應用相關。這些項目的選擇需要在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合作下完成,如何輔助學生尋找正確的信息或者整合信息就是老師需要處理的關鍵問題。這一過程考驗的其實是教師對信息的檢索能力、信息價值的評判能力,以及信息與英語專業知識的整合能力。在項目選擇的過程中,教師應借助理論上的分析和指導,引導學生對某一主題較深入、有創意地探討,或者突破原有認知的局限性,嘗試更多層面的閱讀、思考及全新的概念性嘗試。PBL其實是將各個行業的真實情境再現在課堂,所以單純依賴教科書和幾本參考書不能滿足要求,教師必須有宏觀操控的能力,在學生有新的項目思路時提供信息,在項目進行階段拓展信息思路,并幫助其整合信息,而不僅僅是依賴學生探索,導致學生單純地累積信息,重復信息,不為真正的項目主題服務。
因此,在PBL教學模式下,老師充當學生的“信息之源”主要體現在學生項目選擇階段,指導教師適時介入,及時且有理有據地指出學生選題的不可行問題,給予知識和理論上的梳理和引導,防止學生憑借個人興趣開展項目,而且要避免學生喪失信心。老師提供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建設性的意見及適當的評估。
二、教會學生方法
PBL教學模式下,教師由傳統的課堂講授者轉變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評價者;學生由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動者、資料的收集者和問題的提出者和解決者。角色的轉變決定老師要身兼多職,付出比傳統課堂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那么,教師如果事事親力親為,必然導致自己太過疲勞,也導致學生的主動性降低。所以教會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更為重要,讓他們有章可循,舉一反三地應用方法于PBL項目制作。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由一個教學的實踐者成長為教學的研究者,而行動研究能力是教師職業發展的要素之一。教師要能夠理解并接受教學改革,有科學研究的敏感性,善于發現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價值,勤于更新專業知識,主動整合、構建自己的教研體系。一個慣于反思學習的教師,在指導、影響學生的時候,才會鼓勵、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帶動學生學習,幫助學生創造獨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應結合自己的科研課題,帶動學生進行相關子課題的探索,嘗試建立自己的博客或利用BBS的網絡形式,建立與學生項目指導的緊密聯系。
三、提升跨文化教育的能力
跨文化教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既體現對話溝通的技巧,又注重尊重與禮儀。PBL英語教學模式將學生接觸到的目標語言與他們的真實生活聯系起來。學生是為了真實的任務和目的參與項目活動,這是目前許多語言課堂沒有的。同樣的,學生展示項目活動最終完成的作品需要真實存在的觀眾。可以說,學生自身真正參與真實的項目任務,真實的語言學習活動就一定會產生,在此過程中必然會有一系列與跨文化交際相關的任務和難題產生,有這樣的交際需求,教師必須進行跨文化教育的正確引導。
可以說,PBL教學模式更強調實際的語言溝通,語言的溝通與文化的傳遞息息相關,交際活動必然以文化為基礎。語言教學本身就是文化教學,PBL教學既要幫助學生掌握目標語言系統和語言應用技能,又要培養學生的社會技能和人文素養。基于項目的學習強調學習者的有效溝通和平等合作,順應學習者個人認知情感的發展,強調與現實相關的各種交際活動,而文化存在于各種交際功能和交際場合中,從而對教師的跨文化教育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跨文化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在國外有著相對成熟的體系和基礎,但是不完全適合中國的國情和教學環境,不可以直接生搬硬套,所以高校英語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尤其在PBL教學模式下引導學生時,不僅要將外來的理論本土化,還要在授課中不斷對外來實踐經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進行檢驗,深化對于跨文化教育相關概念和研究的認識。
高校英語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英語跨文化的教育體現在教材、教學大綱、教案、教學方法及測試等各個教學環節中,不能僅僅依靠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進行文化介紹或者講述個人的經驗,否則會導致文化教育的片面化和印象化。跨文化教育必須系統地自上而下地開展,在教材的編訂、教學大綱的修訂、教學方法的研討及對學生相關測試的展開方面深入下去。
綜上所述,PBL教學模式能使學生關注具體的語言形式及語言其他方面的知識技能,能夠增加知識內容,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習者發展應用并延伸話題知識,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獨立性與責任感。學生在明確的項目任務活動完成過程和最終完成的有形的成果作品中見證自己的成長,能夠通過項目活動最終完成的成果來回顧自己的辛勤工作。PBL教學模式下高校英語教師角色的轉變將帶動學生角色的轉變,只有英語教師的素質提升了,只有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創建了和諧的交際關系及信任和支持的學習環境,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和應對信息時代對于英語專業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本文屬“青島工學院2015年度董事長科研資助基金項目+2015JY016+基于項目的學習(PBL)在綜合英語教學模式中的構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