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詩芳
摘 要: 初中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人文主義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教育,從本質上講其實是一種人性化的教育,通過對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接受歷史的濡染與涵化,提高其自身修養與素質,使學生健康成長,學會做人。
關鍵詞: 中學歷史教育 人文精神 培養方式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
在中國,“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賁》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的意思。在西方,古希臘人認為“人文”指的是教養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而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中,出現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思想,歐洲的思想家對“人文”的含義賦予更豐富的內容,指的是建立在以人為中心基礎上的個性、自由、權力、人的尊嚴、價值、情趣、人格、人性、人道等內容。
總之,“人文精神”是指一種注重人的發展與完善,強調人的價值和需要。它既是對人的價值、人的生存意義和生存質量的關注,對他人、社會和人類進步事業的投入與奉獻,又是對人類未來命運與追求的思考和探索,還是對個人發展和人類走勢的終極關懷,更是人對生存的自然環境的關心和改善的態度。它以完整人性為基礎,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目標。
二、中學歷史教育中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性
愛因斯坦曾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他必須學習去了解人們的動機、他們的幻想和他們的疾苦。這些寶貴的東西,是通過同教育者親身接觸,而不是通過教科書傳授給年青一代的……當我把‘人文學科作為重要的東西推薦給大家的時候,我心里想的就是這個,而不是歷史和哲學領域里十分枯燥的專業知識。”愛因斯坦的這段話突出了教育中培養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梁啟超曾明確指出史學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學問”,能起到“國民之明鏡”、“愛國心之源泉”的作用。“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用人文主義精神理解、詮釋歷史,并發揚人文主義精神,已成為歷史教育的關鍵。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和熏陶,是歷史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學歷史教育,更是承擔著人文精神涵養的重要責任。
在中學歷史教育中積極倡導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僅可以使我們的學生養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更好地認識自己,還可以使學生增強公民責任意識,更好地認識他人,認識社會,為學生的成長服務。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寓人文精神于歷史教育中呢?
三、中學歷史教育中人文精神培養的方法與策略
(一)歷史教師應做人文精神培養的先行者。
在中學歷史教育中能否較好地弘揚人文精神,關鍵看教師有沒有較高的人文意識。如果教師不注重人文精神,怎么可能培養出有健全人格,良好人文素養的學生呢?鄧小平曾說:“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如果教師缺乏人文意識,學生就無法在教學活動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為適應人文教育的需要,必須培養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品質,讓教師做人文教育的先行者。那么教師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呢?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挑選最重要的來講。”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必須見多識廣、旁征博引,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拓寬專業知識面,加深專業內涵,否則就會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情況。平時可研讀司馬遷的《史記》、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趙亞夫教授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中國史研究動態》、《世界史研究動態》等書籍、資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歷史知識融會貫通,才能在歷史的汪洋大海中精選出人文素材,教化學生。除此之外,優秀的歷史教師還應該追求自己的個性,追求歷史學者的博大精深。只有厚積薄發、充滿個性魅力、富有人文氣息、具有高尚人格的歷史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高品質的學生。
(二)制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育環境,是人文精神培養的基礎。
歷史教師教學一定要改變傳統“填鴨式”的灌輸,不能唱獨角戲,一灌到底,獨斷專行。老師要像指揮家一樣,引領學生去閱讀,去思考,去探究,去討論,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學生,力求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談到了中美學生創造性差異的原因,其中提到寬松的教育環境是學生發揮創造性的肥沃土壤。陶行知說:“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學生自動,而且要啟發學生使能自覺。”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能使學生體驗到平等、民主、尊重與信任,有利于他們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如在教授如何評價商鞅時,我征詢學生的意見說:“司馬遷認為商鞅天性殘忍,變法時嚴刑法治,不擇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被車裂。而蘇軾認為商鞅變法獨斷專行,雖使秦國很快國富兵強,并統一六國,但也引起天下怨恨,使秦朝迅速滅亡。同學們認為這兩人對商鞅的評價正確嗎?你們有什么不同意見嗎?”學生分小組展開激烈討論,然后紛紛發表意見,我再點撥、總結,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功與過不能只看他的一面,而應該看他的所作所為是否有利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秦始皇的暴政,商鞅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這樣學生對商鞅就有全面而正確的認識。學生在這種“體驗”中學習歷史、了解歷史,在“體驗”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并升華為人文精神。
(三)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培養人文精神的核心。
李大釗曾說:“史學于人生的關系,可以分知識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說。從感情方面說,史與詩(文學)有相同之處,如讀史讀到古人當危急存亡之秋,能夠激昂慷慨,不論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來,拯民救國。我們的感情,被他們激發鼓動了,不由得感奮興起,把這種扶持國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頭。”可見歷史教育中充滿了以情感人的元素。
歷史教育不是只要求學生背誦那寫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更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教育是在與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打交道,是豐富多彩的。如在教授《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一課時,我們把“一國兩制”定為本課的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到這一偉大的創造性的構想,是鄧小平從歷史與現實出發做出的理論創新,從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角度認識人生的價值。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以詩歌為線索,將國民黨元老、辛亥老人于右任臨終前的悲歌《望大陸》作為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在講香港回歸時,引用曾任我國駐聯合國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的詩:“粵海銷煙揚我威,但悲港島易英徽;百年國恥今昭雪,只緣華夏已騰飛”創設問題情境,分析香港順利回歸的原因;最后朗誦臺灣詩人余光中的詩《鄉愁》結束本課,使整個課堂浸潤在濃郁的情感氛圍之中,達到情感、知識、思想教育合一的效果。把強烈的情感色彩有機地注入歷史課堂中,怎能不給學生以極大的感染力,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教師在這種氛圍中教授歷史知識,必然把歷史教育和人文精神無形注入了教學中,這種“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正是培養學生的良好人文精神的過程。
總之,在新課改的新形勢下,歷史教育一定要著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把提升學生的人文教養作為我們的歷史使命,使歷史學科充分體現其獨特的社會人文教育功能,從而真正做到以史育人。當然這絕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歷史教育者長期不懈地努力。
參考文獻:
[1]任鵬杰.歷史教育:現在思想人格[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8,7.
[2]何文.中學歷史教學中應該加強人文精神教育[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6(3).
[3]文輔相.我對人文教育的理解[J].中國大學教學,2005-6-5.
[4]中國陶行知研究會“九五”教育規劃課題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M].華文出版社,2001,3,第1版.
[5]余偉民,主編.歷史教育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第1版.
[6]王曉林.歷史的屬人性與主體的創造性[J].歷史教學,1997(5).
[7]李軍.素質教育改革更應注重人文精神[J].江蘇教育研究,2000(3).
[8]張桂芳.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與素質教育[J].歷史教學,1999(7).
[9]梁仁華.課程改革與人文教育[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2(5).
[10]何成剛.歷史教育的價值:回歸人文精神[J].北京教育,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