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竹
恒大地產近期在資本市場的一系列舉動令業內矚目。
繼4月24日宣布以36.09億元的代價,收購上市公司嘉凱城52.78%的股權后,4月28日,恒大地產又宣布耗資百億收購盛京銀行10億股,總共占股27.24%,成為盛京銀行第一大股東。
通過舉牌、買殼、參與定增等手段,今年以來,此前在A股鮮少露面的恒大頻頻出擊,利用旗下多個平臺涉足A股上市公司資本運作。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恒大獲得嘉凱城控股權,或加快恒大地產的私有化,回歸A股市場,從而提高恒大的估值,令它在境內的融資成本更低。
回歸意圖十分明朗
收購嘉凱城后,恒大回歸A股的意圖已經十分明朗。
恒大公告披露,其以3.79元/股的價格獲得共計9.52億股嘉凱城股份,總計作價36.09億元。交易完成后,恒大地產將持有嘉凱城52.78%的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
對于此次收購,恒大地產表示,擁有A股上市平臺后,通過戰略整合,將進一步增強公司持續營利能力。對于是否將私有化一事,卻三緘其口。
從記者多方求證的情況來看,恒大拿下嘉凱城后勢必充分利用A股上市平臺,適時注入如海花島等項目資產,完成資產在A股證券化的重要一步。

“恒大收購嘉凱城并非簡單意義上的收購,很有可能是繼萬達商業之后又一家千億港股上市房企啟動回歸A股的征程。”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分析稱。
近年來,隨著國內資本市場化改革,A股市場空前活躍起來,由此也引發了中概股的回歸潮。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共有32家中概股正在進行私有化,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也有不少謀求回歸,如剛剛在上月底宣布私有化的萬達商業。
對于恒大地產來講,回歸A股的計劃早在兩年前即有端倪。作為香港上市的內地房產股,恒大想要回歸A股必須實現在港股的私有化。
資料顯示,2015年和2014年,恒大連續回購股票,共涉及資金約161.49億元,回購約36.86億股。連番大手筆回購在拉升恒大地產股價的同時,也使許家印家族的持股比例達到74.3%,逼近大股東持股紅線,距離私有化僅一步之遙。
伴隨著恒大地產在港股私有化的加快,恒大收購A股殼資源就成了緊要任務。而境外上市的內地企業回歸A股的主要途徑是收購A股上市殼資源。
“盡管與以H股形式在香港上市的萬達商業和富力地產等相比,身為境外紅籌股的恒大地產在私有化之后,還得拆掉紅籌構架,但借殼方式或許是恒大最好的選擇。”香港房地產研究員黃立沖表示,相對于常規IPO,通過借殼方式也更容易實現回歸A股。
恒大此時看上嘉凱城也就不難理解了。
資料顯示,嘉凱城是浙江省國資委旗下唯一的房地產上市公司,2009年在深交所上市,資產規模近350億元。公司擁有長三角以及武漢、重慶等核心城市的優質資產,卻因經營不善面臨虧損。
“低成本的優質殼資源,正是恒大地產選擇嘉凱城的原因。”方正證券分析師王沛垠分析稱,恒大收購嘉凱城可謂一箭雙雕,殼資源與土地資源都有了。通過此次收購將擁有A股上市平臺,完成了回A上市的重要一步。
克而瑞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朱一鳴認為,恒大是否能成功回A,還有待驗證,“畢竟恒大私有化存在一定的成本,應該還需要談一些金融機構的合作一起完成,過程很復雜。”
布局多個上市平臺
同大多數在港上市的內地房企股一樣,恒大也飽受估值偏低之苦。
恒大主席許家印不止一次公開強調,恒大的股價被嚴重低估。
去年,恒大銷售額突破2013億元,但這家銷售規模僅次于萬科的房企總市值偏低。截至4月28日,恒大地產收盤報5.87港元/股,總市值只有802.78億港元,相比A股,恒大7倍的市盈率只有萬科的一半,而市值僅相當于萬科的四分之一。
有房地產分析師認為,由于內地投資者對于包括恒大在內的大型內地龍頭企業認可度高,回歸A股之后,恒大估值或將數倍于在H股的估值。
布局A股平臺,恒大可以享受A股帶來的高估值福利,而且可以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對于房地產開發商而言,資金就是生命,獲得多渠道低成本融資,對于增強恒大市場競爭力有較大幫助。
“此外,目前國內資本市場融資較為便利,且隨著央行持續的降息降準,成本大幅下降。對于房地產這種資金密集型的行業來講,回歸A股無疑將有利于公司的進一步發展。”王沛垠指出。
“回歸A股,并不意味著恒大就一定拋棄H股。”張宏偉認為,恒大布局A股和H股兩個地產融資平臺可能性更大,打造“雙平臺”為自己企業發展在融資渠道上加一個“雙保險”。
對于內地部分品牌房企來講,為了規避單一上市渠道融資的風險,已經開始打造“雙平臺”,比如萬科、綠地、金地等,已經在境內境外分別打造一個上市公司平臺。
國泰君安分析師劉斐凡也并不認為恒大會完全放棄香港的平臺,目前恒騰網絡和恒大健康在香港上市,恒大存在“A+H”雙平臺布局的可能性。全球的貨幣政策不協調,當下美國加息,內地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雙平臺模式意味著可以享受兩地的融資便利。
多條腿走路,多元化布局,正是恒大一直所擅長的。短短幾年間,其已從房地產迅速擴展至文化旅游、農牧、體育文化、健康等眾多領域。
恒大的產業野心
在A股市場的布局上,恒大同樣手法“多元”且動作迅猛。
今年以來,恒大通過旗下恒大人壽舉牌多家A股上市公司,操盤手法多樣,包括二級市場買入、參與定增均有涉及。
截至目前,恒大人壽已經出現在3家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的股東榜中,總計耗資約為7.8億元。包括世紀游輪、金科股份、金螳螂,并參與寶鷹股份的定增。今年4月,恒大更直接舉牌成為廊坊發展的第二大股東。
黃立沖告訴記者,如果恒大擁有了多個A股上市平臺,在國內以低成本發債的機會也會更多。
有分析認為,選擇房地產及產業鏈上下游公司作為A股投資標的,恒大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方面,經過多年的積累,恒大對這些業務有著明確而清晰的判斷,成功率較高;另一方面,憑借著自身超大的開發體量,恒大入股這些公司也有望增強各方業務往來。
不過,恒大的目的顯然不僅僅局限于房地產業鏈的布局,還有對更多的證券化平臺的訴求。
業內分析認為,對于擅長擴張的恒大來說,港股平臺已遠遠達不到其要求,更多地涉足A股或將是激活其產業版圖的重要步驟。
從去年年底開始,許家印便開始了向金融領域的廣泛布局。收購中新大東方后更名恒大人壽,讓他率先拿到了保險牌照,如今穩坐盛京銀行第一大股位置,銀行牌照也幾乎拿下。而在聚齊兩張最核心的金融牌照后,他的金融布局也并未停止。

今年一季度,恒大在廣州和深圳注冊成立了兩家保理公司。2月25日,恒大保理(深圳)有限公司率先注冊成立,隨后在3月11日,廣州恒大商業保理有限公司也獲批成立,注冊資本5000萬元。4月6日,廣州恒大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也獲準開業,注冊資本1.7億元。
接下來,恒大旗下的金控體系也逐步落實。4月13日,恒大金融控股集團在深圳前海核準成立,注冊資本130億元。而在此之前,恒大金融投資公司已在3月28日核準成立,注冊資本高達200億元。
除了目前已完成布局的金控業務外,許家印還希望在今年能通過收購方式、或是投資設立其他金融類公司,繼續向證券公司、基金和信托公司等領域擴張,最終形成全金融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