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海龍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敢問”
在傳統的教學中,倡導的是師道尊嚴,“師云亦云”,教師在學生面前是高高在上的,絕對的權威,這樣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學生自主學習、勇于發問的主要因素,學生害怕教師,對教師是絕對的服從,這會造成師生關系的緊張或對立,更不要說是學生敢于向教師提出些要求、建議或問題。所以教師要更新觀念,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教學氛圍。教師要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教師要縮短與學生心理上的距離。要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去,和他們一同去學習、探索,有時教師也可以向學生請教學習,讓學生覺得教師是他們的朋友,是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好幫手。這樣他們就會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就敢于向老師、向教材、向未知世界提出問題、提出挑戰。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愛問”
教師要積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能否提出問題?能否提出好問題?關鍵是創設學生提問的情境。教育家波利亞說過,“教師的作用在于:系統地給學生發現事物的機會,并給予恰當的幫助,讓學生在情境中親自去發現盡可能多的東西。”即教師要創設適當的情境,促使學生提出問題。學生提問的興趣只有在一定的外界刺激和情境中才能被激發出來,倘若教師能把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在情境的刺激下,學生就會有問可提,就會愛問。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積極創設主動參與的課堂情境。
三、合理提供學習內容、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發問”
課堂上,教師問,學生答是天經地義的,學生只需去思考要回答什么問題,而無須去考慮還有什么問題自己沒弄清楚。這種狀態下的學生,根本沒有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沒有問題可提。所以,教師要提供機會給學生,提供材料給學生,給予一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提問的機會,使他們有問題可問,哪怕是比較簡單的、有趣的,甚至是幼稚的、可笑的。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他在思考,在探索。同樣,有的問題教師可能一時回答不上,要查些資料,但你不要覺得難堪,師生可以共同探討,有的問題可以告訴學生到哪里去找答案,有的可暫時不作答留給學生思考。我們的教學不正是要培養敢于質疑、會學習、會思考的標新立異的創造型人才嗎?
四、適當點撥和指導,讓學生“會問”
學生剛開始提的問題大多是較淺的,屬于機械記憶一類的,也有屬于理解性的,甚至有的是毫無邊際,沒有針對性的,有創見的是很少的。所以,教師要做好示范,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圍繞中心,將新內容與舊知識相聯系比較,經過深入思考,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提出問題;在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分析討論的過程中等地方質疑。還要讓學生學會變換視角,既可以從正面問,也可以從反面或側面問,讓學生體會到,無處不可生疑,無時不可生疑。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培養學生會提問的能力,是促進個體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提問題的過程,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還培養了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只有學生問得多了,學生提問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得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