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琦
一、以提問為觸發點,優化導學案功能
提問環節的設計和課堂教學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這也是導學案的主要內容。基于導學案的課堂提問要注重兩個方面:其一,教師提問的問題要具備開放性思維,使學生擁有想象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其二,提問的問題要體現層次感,引導學生逐步探究問題答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如在學習小學數學中二年級上冊“直角、銳角和鈍角的初步認識”時,基于導學案的核心要求,圍繞開放性和層次感兩大特性,教師設計了一系列問題:①同學們知道什么是直角、銳角和鈍角嗎?大家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看法。②同學們知道如何辨別直角、銳角和鈍角嗎?請大家先自行瀏覽教材內容。③直角、銳角和鈍角可通過角的度數加以區分,請問如何測量角的度數?④請同學們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分別列舉幾個具有直角、銳角和鈍角的物體,并觀察它們發揮了哪些作用?上述問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開發學生的思維,通過層層引導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印象,并強化實際運用能力。
二、把握教學重難點,增強導學案的針對性
數學學科學習難度大,既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維能力,同時也對學生提出了較高要求。小學生的思維水平還不成熟,在數學學習中產生的問題較多,自我解決能力也十分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關注重難點,追求教學的深入性,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性知識點。
如在學習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體積”時,教師首先要收集小學生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的錯誤信息,如有的學生在求解表面積時總是會忽略掉一兩個面,為此,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學生通常會忽略那些看不到的面,此時,教師應強化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整體性印象,并設計相應的輔助練習。另外,很多學生容易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混淆。雖然兩種幾何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均是長×寬×高,但由于正方體長、寬、高均相等,即使兩者的計算結果是一致的,但教師應使學生認識到這種細節性的差異,從小培養他們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準確捕捉時機,提升導學案的全面性
小學數學課堂總是會臨時出現很多意外情況,不少教師總是習慣性地忽略這些問題,錯過了深入教學的良好時機。這些突發問題的背后隱藏著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諸多不足,應成為教師持續挖掘、提升教學質量的資源庫。
如在學習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點移動”這一內容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了相應的練習作業,然而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教師發現不少學生在移動小數點時對“左右移動”的含義認識不清,如數字“23.54”中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后變成數字“235.4”,相當于數值擴大了十倍,但這些學生仍以原數值代入計算,造成了運算結果的偏差。教師準確地捕捉到教學時機,并加以分析:要么就是這些學生練習過程中比較粗心,對此需要培養學生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要么就是這些學生對小數點右移和左移產生的數值變化認識不清,為此,教師就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再進行教學。
總而言之,“生本”思想下小學數學導學案教學力求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創新,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發揮導學案的積極作用,通過設置提問環節,鼓勵學生互動,以及加強教學細節的推敲,將導學案與小學數學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生本”思想與小學數學導學案相融合,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小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并將其轉化為數學教學的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