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摘要]基于相似系數和區位商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的實證結果表明,在宏觀三次產業層面和細分19種行業中觀層面,京津冀地區存在一定程度產業同構現象,尚未達到產業聯動發展的高度和層次。繼而測度了京津冀產業聯動程度,研究發現三省市在制造業和第三產業存在較大的合作潛力。文章最后提出京津冀改變產業同構現狀,走聯動發展道路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產業同構;產業聯動
京津冀近年來經濟蓬勃發展,是我國北方最發達的經濟區和最具潛力的產業密集區,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矚目的經濟新亮點。京津冀協同發展已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產業協同發展是關乎整體協同發展成敗的關鍵。由于受體制、利益等因素制約,京津冀產業結構趨同,資源分散利用,導致地區惡性競爭,與協同發展戰略目標相沖突。而今,京津冀在三次產業和細分行業的同構程度如何,又有哪些行業在今后具有產業聯動發展的潛力?為了回答以上問題,需要科學客觀的實證分析,這對今后三省市如何沖破產業同構束縛,逐步走向產業聯動發展的問題研究極具現實意義。
1對京津冀產業同構的認識
1.1基于宏觀層面三次產業同構的時間演化
本文采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工業研究中心提出的產業相似系數,測量京津冀三省區產業同構程度。相似系數取值范圍為0~1,數值越接近1,則兩省區產業結構相似程度越高。在實際研究中,一般以0.85 為標準來判斷高低。
從靜態來看,京津相似系數平均為0.8513,北京第一產業占比GDP 3%以下,第三產業居于主導地位,天津第二、三產業發展相對平衡,表明京津雖存在產業同構的事實,但并不嚴重;而津冀相似系數在0.97以上,且第一產業比重最低,第二產業比重最高,津冀產業結構相似,形成高度趨同;京冀相似系數在0.8以下,兩者相似程度最弱,且三次產業占GDP比重在數量和分布上均存在明顯差異,故兩地未形成產業同構。從動態來看,2005—2008年,京津相似系數出現顯著下滑,由0.8701下降到0.8221,產業趨同程度減弱,隨后6年,相似系數又呈回升態勢,上漲到0.8682。京冀相似系數在前四年下降,近6年系數處于圍繞在0.76左右小幅波動狀態。津冀相似系數一直居高不下,平均值為0.9755,說明津冀產業結構趨同程度頗為嚴重,此現象與兩地經濟現實聯系十足,數據顯示,兩地的三次產業的比重與變化趨勢相似,均呈現“二三一”型。
1.2基于中觀層面細分產業的同構空間特征
本文運用區位商灰色關聯分析法測度京津冀產業分工,以衡量各地區比較優勢。細分產業包括農林牧漁、采礦、制造、電熱力燃氣及水、建筑、批發零售、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住宿餐飲、信息軟件、金融、房地產、租賃和商業服務、科學技術、水利和公共設施、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娛、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19個行業。
根據計算結果,北京在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房地產等10個行業區位商高于1,全部聚集在第三產業,其中租賃商務服務比較優勢最為突出。北京充分利用教育、文化、金融等資源集聚效應,在第三產業占比方面,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在各省市中獨占鰲頭。天津是典型工業化城市,制造業比較優勢明顯,在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的工業地位舉足輕重,劣勢行業為信息技術、房地產,與北京形成鮮明對比。緣于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和自然環境,河北具備豐裕生產要素,第二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其中采礦、電熱力燃氣及水生產供應業優勢強于京津,作為京津優勢產業的住宿餐飲、租賃、科研等則在河北處于薄弱位置,第三產業發展亟待加強。
關聯度測算結果得出,以京津冀整體產業結構作為參考系,2005—2013年除2011年外,每年天津關聯度最高,均值排序第一為天津(0.78);第二為北京(0.76);第三為河北(0.73),三者與京津冀整體分行業關聯度差異很小。由關聯系數和關聯度均說明三省市產業同構程度頗深。數據詳見下表。
2測度京津冀產業聯動程度
產業同構會導致區域內競爭激烈,阻礙協同發展,產業結構存在差異才是促成產業合作的直接驅動。本文借助下述模型測度京津冀產業聯動程度,探究具備合作潛力的強勢產業。模型包含了產業結構中的產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由于數據的可獲得性,細分行業與上文19種略有不同,包含農林牧漁、工業、建筑、批發和零售、交通運輸倉儲郵政、住宿餐飲、金融、房地產以及其他第三產業共九種。
結果表明,京津產業聯動程度最強,批發零售、交通運輸倉儲郵政、住宿餐飲、金融、房地產和其他第三產業有較大合作潛力,全部為第三產業,農林牧漁、工業和建筑合作潛力較小,多為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由區位商分析可知,京津在農林牧漁、建筑以及工業除制造業以外行業方面的比較優勢差別并不明顯,故兩地在此三項行業的產業聯動程度較低。京冀產業聯動程度居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住宿餐飲、房地產、金融、農林牧漁、工業、批發零售以及其他第三產業的合作潛力較大,而在建筑業合作潛力較小。津冀產業合作表現最弱,農林牧漁、建筑、工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以及其他第三產業合作潛力較大,而金融、房地產、批發零售以及住宿餐飲方面合作潛力較小。考慮到疏散非首都功能、協同發展目的,制造業和第三產業是今后北京向天津和河北產業轉移的重點,實證結果與目前的政策導向相一致。
3對策建議
第一,強化政府功能。在京津冀產業結構調整動態過程中,政府作用關鍵,諸如在政策制定、區域協調和行業指導等功能方面大有可為。在堅持市場主導同時,三地政府應響應《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號召,打破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做法,從區域整體利益出發,通過充分的交流協商,建立有效的區域利益協調機制和切實可行的合作機制,以統一、有序、互利、共贏的原則規范省市發展關系,形成核心城市和外圍區域互幫互助的合作關系,促進域內經濟均衡、協調發展,推進區域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有序轉移。
第二,加強產業分工和構建產業鏈。逐步走向產業聯動,三省市要明確功能定位,形成合理產業分工體系,著力理順產業發展鏈條,即以強勢產業聯動為紐帶,產業合理轉移與集聚,打造立足區域、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優勢產業聚集區,在合作中共贏。具體而言,北京在向津冀產業轉移同時,優化保留產業,集中資源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和綠色經濟;天津則繼續加強傳統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河北積極承接京津的產業轉移,改良基礎產業,建設新型工業化基地,引進先進技術,以后發優勢盡快提高產業層次和水平。
第三,促進資源開放共享。京津冀產業聯動發展會帶來技術、資金、信息和人才等資源大量流動,這些生產要素既為產業發展所必需,其流動也是產業聯動的前提。產業聯動又進一步加速生產要素在區域內流動,為資源優化配置提供條件。故三省市應打破資源關聯互動障礙,實現資源分享,并營造統一的市場環境,保證各種生產資源通過市場流向報酬率最高的地區,以期在有限資源供給范圍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達到最優效率,并形成互利共贏為目的的三方資源互動循環系統。
參考文獻:
[1]賀燦飛,劉作麗,王亮.經濟轉型與中國省區產業結構趨同研究[J].地理學報,2008,63(8).
[2]張卓穎,石敏俊.中國省區間產業內貿易與產業結構同構分析[J].地理學報,2011,66(6).
[3]孫久文,姚鵬.京津冀產業空間轉移,地區專業化與協同發展[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4]渠立權,駱華松,陳建波.基于區域職能視角的淮海經濟區產業結構優化[J].經濟地理,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