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結構的不斷調整,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會計學專業,一些非財經類高校看到社會對會計專業的巨大需求,也紛紛開設此專業,目前已形成了“校校辦會計”的局面。但是隨著經濟結構不斷轉型和深化及整個社會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也不容樂觀,社會實際需求和學校人才培養不一致的矛盾日益凸顯,尤其是非財經類高校本身缺乏學科優勢在人才培養中的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非財經類高校如何依托本校特色提高學生的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的就業能力,能夠形成對財經類院校的有力競爭已是非財經類高校會計學科能夠健康持續發展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非財經類高校;會計專業;本科教育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會計專業畢業生的需求規模不斷增大。會計專業畢業生曾經是非常搶手的,就業是非常輕松的。很多高校看到了會計專業的良好前景,紛紛開設了會計專業,甚至一些非財經類高校也開始嘗試開設此專業,據統計,截至2012年已有將近1000所高校開設了會計學本科專業,又恰逢國家的擴招政策,全國高校會計專業的招生規模日益龐大。但是會計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質量并沒有得到提升,而且目前,我國經濟處于改革瓶頸期,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深化,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和實際就業需求不一致的矛盾日益凸顯,尤其是非財經類高校本身缺乏學科優勢,其問題更加凸顯。本文首先梳理非財經類高校會計專業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其次就這些問題分析深層次的原因;最后為非財經類高校會計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提供建議。
1非財經類高校會計專業本科教育現存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很多非財經類高校也開始嘗試開設會計專業,自開設以來非財經類高校的會計教育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果,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培養了大量高水平、高層次的會計人才。但是在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過程中,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非財經類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中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培養目標不明晰
2001年以前,我們國家實行的是分行業會計制度,高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也是分行業進行的,培養出來的是服務于不同行業的“專才”。2001年財政部頒布了統一會計制度,取消了會計制度的行業劃分,會計制度不再分行業制定,在統一會計制度指引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從“專才”轉向“通才”,開設的專業課程不再考慮行業背景和特點。但是畢業生就業去向是分布在各行各業的,仍然要面對所處行業的特征和背景。會計制度的行業劃分雖然取消了,但是各行各業的不同背景和特點還是存在的,不同行業的會計核算方法仍是有其特殊性的。然而在“通才”教育模式下,各個高校的培養模式大同小異,都未給學生講授具有行業特色的通識知識,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的模式化和同質化削弱了會計的行業特色教育,培養出來的會計畢業生就與社會的實際需求相脫節。尤其是非財經類高校,本身缺乏學科優勢,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又沒有結合學校或所在地區的特色和優勢,顯然其培養出的畢業生很難與財經類高校的學生相抗衡。
1.2與市場需求不吻合
會計學是強調實踐性的一門學科,跟理工類學科及其他經濟、管理類學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非財經類高校,并沒有專門為會計專業老師制定考核標準,也是注重對科研的考核,這就導致會計專業教師僅把科研作為工作重點,輕視教學。另外,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對高校的考核過分重視教師的學歷、科研成果、留學背景等,導致高校在引進人才時并沒有考慮教師的實務經驗,培養出來的學生也缺乏實踐知識。再加上,非財經類院校沒有學科優勢能夠給學生提供的實習實踐機會也較少,使得培養的學生與市場的需求不吻合。
1.3自身特色不明顯
非財經類院校一般都會根據自己的學校背景制定自己的辦學特色,課程設置一般也遵從學校背景。例如,海運類高校可以傾向于船舶、航運行業等人才的培養,在會計人才培養上,可以開設水運會計、航運會計等特色課程形成自己的人才特色。但是很多非財經類高校并沒有立足自己的辦學特色培養具有針對性、專門化的會計人才。有些理工類高校給會計專業學生多開設了幾門理工科課程,人文類高校也給學生開設了文科課程,但是都沒有結合會計學科,培養的學生并不能滿足行業的會計人才需求。
1.4課程體系不完善
目前,我國的非財經類高校會計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學”“高級財務會計學”“成本管理會計”“財務管理”“會計軟件應用”等,但是對專業課程體系以外的拓展學生知識視野的課程體系重視不夠,例如“財政學”“稅法”“金融學”“數據庫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管理”等課程,而這些課程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基于學校硬件和師資力量的限制,非財經類高校普遍忽視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專業課程大綱僅是圍繞課本理論知識,只是就題論題,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非財經類高校會計專業本科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非財經類高校會計專業教育存在問題進行原因分析。
2.1基礎課程缺乏重視
非財經類高校會計學科由于缺乏學科優勢,往往不能得到學校的重視,限于資金、師資力量投入不夠,非財經類高校的專業基礎課程基本都是100多名學生的大班授課。在此教學環境下,教師只能是單方向的對會計準則、會計制度進行羅列和解釋,很難嘗試使用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等互動式的雙向教學模式,學生只是在下面做筆記,缺乏創造性、主動性,學習熱情很難被激發,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效果也不容樂觀。
2.2實務經驗豐富的教師資源匱乏
基于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對高校的評估機制,使得學校在招聘人才時過分重視學歷、留學背景、科研成果等,引進的很多博士、博士后教師雖科研成果很豐碩,但多是從“校園”來到“校園”,完全沒有任何實務經驗。另外,高校每年的績效考核與教師科研工作量有很大關系,一些講授會計核心專業課程的老師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忙于論文發表、課題研究,不重視專業實踐經驗的積累。會計學又是重視實踐經驗的學科,缺乏實務經驗的會計專業教師很難培養出素質高、能力強的人才。
2.3學校投入不夠
從硬件設施看,由于非財經類高校的會計專業沒有學科優勢,得不到學校領導重視,雖然大多數院校都配備了實驗室,但從調查結果看,實驗室資源還是比較匱乏,不能滿足逐年擴招的需要,而且有些設備也都形同虛設,計算機設備配置過于老化,相關財務、審計教學軟件與新的現行的會計制度不匹配。從師資投入來看,非財經類高校會計專業的專職教師數量過少,有些教師甚至一個學期身兼4~6門課程的教學工作,任課教師的“術業無專攻”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3非財經類高校會計專業本科教育的改進建議
3.1找準自身特色
目前非財經類院校的培養目標相差無幾,均是培養出能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會計實務工作、教學、科研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因此,各個院校的課程設置也沒有較大差別,完全沒有體現出學校的自身特色和行業背景。而這些特色、背景正是有些財經類院校所沒有的,所以非財經類院校一定要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學校的行業特色緊密聯系起來,將普遍性的培養目標具體化。例如,如果學校不僅招收本科生,還具有碩士、博士的招生資格的話,在本科生的人才培養上,可偏重于對會計基礎理論的教學和科研能力的培養,為學生進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礎;如果學校的行業背景比較突出,由于大多數學生畢業后會在相關行業工作,所以在課程設置上可以多開設一些相關行業背景知識、業務流程和其特有的會計知識的介紹。例如,航空類高校可以開設航空概論、航空企業會計等。
3.2改革課程體系
一是強化基礎課程的教學。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是高質量會計人才必備的條件,非財經類高校對于基礎課程的教學應增加任課老師的數量,盡量做到30~50人的小班教學模式,強化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二是適量開設相關專業課程。開設的專業課程不能僅局限于會計領域,與會計相關領域的課程也可適當開設,如“金融學”“貨幣銀行學”“數量分析法”等。三是加強實踐教學。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校應加大對實驗室的投入,及時更新相關的財務軟件,積極引進具有實務經驗的師資。將課程重點從理論教學向實踐操作和案例分析轉移:通過開設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置身其中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學校應充分利用所處的行業背景,加強校企合作,盡力多為學生提供校外實習的機會。
3.3加強師資建設
一是在引進師資時,不能僅看重人才的學歷學位、科研成果等,應加大引入雖不具有博士學位但實務經驗豐富的人才。二是由于會計學科較強的實踐性和實務性,對于會計專業教師的業績考核不能“唯科研論”。學校可以制定一些獎勵政策引導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同時可以提供一些資金資助鼓勵教師“走出校園、走入企業”,豐富教師的實務經驗,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三是有條件的院校還可以定期邀請會計實務界的專家來校與師生做交流,使師生及時了解會計實務工作的情況及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情況。
參考文獻:
[1]楊有紅.二十一世紀的會計和會計教育[J].會計研究,2000(8).
[2]楊皓宇.非財經類院校會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0(10).
[3]傅興,劉方.我國本科會計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思路探討[J].科教縱橫,2007(8).
[4]魏靜.非財經類高校學科創新的基本思路[J].經濟師,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