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皓南
[摘要]自2012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進入快速增長狀態,化解和降低不良貸款成為銀行業的重要課題。文章從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現狀出發,通過宏觀環境、企業自身、銀行管理三個方面進行探討,分析不良貸款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對我國銀行業走出不良貸款困擾有所啟迪。
[關鍵詞]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原因;對策
1引言
一直以來,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清收、化解問題始終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2015年12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已達12744億元,比年初增加4318億元,為去年全年增量的172.3%;不良貸款率1.67%,較年初上升0.42個百分點。銀行業靚麗業績背后的金融風險逐漸暴露,其面臨的形勢更加險峻。
由此,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探尋其形成原因,找尋解決的對策,對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有助于我國銀行業走出當前的困頓局勢。
2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呈明顯“雙升”態勢。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2744億元,增量已遠超2014年全年的增量,幾乎接近2倍。而不良貸款率也從2014年第一季度的1.04%上升到2015年四季度的1.67%,增幅明顯。由此而言,2014年是商業銀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1]
2.1貸款五級分類分析
全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從2012年第一季度開始呈上升趨勢。其中次級類不良貸款率自2013年第三季度開始明顯增長,至2015年第四季度,次級類不良貸款已占到貸款總額的0.78%;可疑類不良貸款率前期增幅并不明顯,自2014年第二季度起隨次級貸款持續增加;損失類不良貸款期間雖有起伏但增長并不明顯。
2.2銀行分類分析
自2012年年底開始,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規模呈持續攀升態勢,其他四類銀行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反彈。見下頁圖。
整體而言,大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遠遠高于其他銀行,仍是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的重災區。截至2015年第四季度,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66%,高于其他四類銀行。
2.3不良貸款的真實現狀
公開數據是銀行報表中已反映的數據。但在現實中,由于諸多商業銀行現已上市或由于銀行自身業績考核的需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報表數據會進行修正與調整,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實的情況。據調查,商業銀行通過還息時間延長、以貸還貸、本息續貸、資產轉讓回購等方法將不良貸款轉為正常貸款,真實不良貸款的規模遠高于商業銀行實際報表的一倍以上,這意味著商業銀行實際信貸風險比我們想象的更高。
3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
3.1宏觀環境影響
第一,宏觀經濟形勢持續下行。宏觀經濟是影響不良資產的重要因素。由于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也遇到了通脹、經濟發展結構問題等困難。
第二,社會信用環境薄弱,監管制度不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步入快車道,但與此同時,很多“軟實力”的建設卻被忽視或嚴重滯后,社會信用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項。社會信用的不足表現在多個方面。[2]一是企業財務報表虛假程度嚴重。企業一般給政府、財稅、銀行等不同使用部門以不同的報表,從而滿足不同目的的需要;二是會計事務所對報表的審計流于形式,沒有體現糾錯作用;三是社會信用懲罰措施不嚴格,懲罰力度不強。雖然,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執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但社會各方面還處在初步配合階段,并且對逃廢債的人沒有較好的監管和限制。
第三,政府過度鼓勵企業過度投資。GDP是相當一段時期內各級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標。政治晉升的激勵滿足了政府干預的動機,使得各級政府對地方企業的發展采取過度的鼓勵。為使GDP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政府一般通過減免企業部分稅收和低價出讓土地等方法,推動大量企業超出自身能力的投資,從而使企業大量依賴于借貸投資。據調查,若企業有1000萬元資金,投資項目一般均在1億元以上,項目的真實負債率為90%以上,企業投資杠桿化嚴重。而當前宏觀形勢下滑,競爭日趨激烈,企業盈利率被不斷攤薄,一旦流動性不足,難以為繼,后續資金又無法得到滿足,則隱藏的不良問題便聚集爆發。
3.2企業自身因素
第一,將有限責任公司當無限責任公司運作。按《企業法》,現在我國的企業均為有限責任公司,在民營企業中幾乎達到100%。按理民營企業產權清晰,從實際控制人角度講,本來不會產生交易回扣、貪污、侵占、隱匿資產等行為,也不會導致大大超過自身能力的對外擔保,但是現實中大量企業實際控制人把有限當無限運作,導致上述行為全部存在。社會上大量企業倒閉,債權人依法收不到債權,而大股東個人仍腰纏萬貫的現象層出不窮。
第二,實體經濟空心化趨勢加速。近幾年實體經濟的投資利潤率不斷下滑,同時實體經濟中大量傳統行業創新投入不足,使絕大部分企業利潤率在3%以下。但與此同時,我國房地產利潤高起,資源類投資利潤率較高,并且以資本投資為主要代表的虛擬經濟的回報率也居于前列。由此大量企業將原本投資實體經濟的資金轉向房地產、虛擬經濟等回報率較高的領域,而隨著近期經濟環境的大幅轉變,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都趨于下行,虛擬經濟、房地產等行業的利潤也大幅下降,而投資資金卻難以快速抽離,大大增加了不良貸款的發生和余額的上升。
3.3銀行管理因素
第一,銀行自身對業務考核要求過高。銀行內部對存貸款規模以及利潤等增長考核要求過高,基本都為兩位數的增幅要求,個別達30%及以上,遠超GDP的增長幅度。而各級銀行又層層下達,并對無法完成的下屬機構施以較高懲罰,從而迫使各級銀行采用適度違規或尋找擦邊球等各種手段增長業績,以滿足上級過高要求。此舉打破了銀行內在穩健經營的原則,為近幾年的不良貸款的上升埋下隱患。
第二,銀行內控制度失效。近年來,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總體不高,發生了一些重大信貸風險事件,有些后果嚴重。但作為風險管理機制重要子系統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影響了銀行風險管理機制,使得實際中銀行內控工作難以落地。
4解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對策分析
4.1加強社會信用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
第一,社會各界共同打造社會信用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需要有多個方面的保障。一是需要完善并監管會計制度,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事務所依法對各類企業的財務報告進行審計以確保真實性,減少政府、商業銀行與企業之間因信息不對稱而引發的金融風險;二是需要各銀行在銀行監管部門的統一組織下共同建立規范的同業制裁標準,補充《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形成更加專業化的道德風險行為懲戒機制;三是需要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規成本。一旦企業出現惡意逃廢銀行貸款的行為,就將其列入“黑名單”,實行同業聯合制裁,追究其行政、經濟、法律責任。
第二,修訂完善破產法。雖然我國破產法規定“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對債務人進行重整或者破產清算的申請”,但實踐中因債務人數限制、金額起點限制、清償時間限制等無具體明確的司法解釋,操作存在爭議,幾乎沒有發生債權人主動及時申請債務破產的司法案例,更沒有發生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產,破產后,債務人尚未至資不抵債的案例。故而有必要修訂完善現行的破產法,明確在一定時間內債務人不能主動清償任一債權人債務時,任一債權人均可申請其破產,以約束債務人舉債行為,增進主動償債動力。
4.2加強信貸管理,提高銀行服務經濟水平
第一,商業銀行適度降低增長考核指標。為適應經濟增長新常態,商業銀行應降低增長考核指標,此舉可使得各級銀行降低過高的指標壓力,從而提高審批質量,以提高后續新投入的信貸資產的質量,增強后續信貸投入的盈利。這也會反向提升銀行自身化解不良貸款的能力,最終使得銀行持續穩健發展。
第二,完善銀行內部控制制度。首先,銀行應明確職能定位,防止越權,特別要審核銀行所有需要授權的領域。內控部門必須有以正式文件賦予的調查權,并且必須有可以直接向行長報告工作而不受到越權指責的權利。其次,要完善過程控制。形成銀行人員有動力的報告機制,同時設計一個可匿名報告的報告平臺,并以此建設有效的處理機制。
參考文獻:
[1]劉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成因及相關因素分析[J].系統工程,2014(5):65-74.
[2]胡玉玲.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現狀及治理對策[J].特區經濟,2011(9):84-85.
[3]衷誠斌,張德鵬.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形成原因及解決對策[J].金融教育研究,2011(6):62-67.
[4]牛文斌.不良貸款清收難的原因及對策探析[J].中國市場,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