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摘要]為解決農村金融市場的供需矛盾,2007年江西省成立了第一家村鎮銀行。截至目前,村鎮銀行在服務農村經濟上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為此,文章以金融服務農村相關理論為指導,界定村鎮銀行及相關概念,對江西省村鎮銀行發展歷程與發展現狀進行實證分析,通過文獻法和實地調研法將村鎮銀行的貢獻表示出來,客觀地揭示其經濟作用。同時,分析村鎮銀行在近些年的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其原因。在此基礎上,對村鎮銀行下一步的發展提供建議對策,謀求更深層次的發展,更好的服務。
[關鍵詞]村鎮銀行;農村經濟;服務;漏洞
1村鎮銀行服務農村經濟理論基礎
1.1村鎮銀行界定
1.1.1村鎮銀行的內容
村鎮銀行是指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批準,由境內外金融機構、境內非金融機構企業法人、境內自然人出資,在農村地區設立的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
1.1.2村鎮銀行的特點
村鎮銀行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機構設置在縣、鄉鎮,根據《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在地(市)設立的村鎮銀行,其注冊資本不低于5000萬元人民幣;在縣(市)設立的村鎮銀行,其注冊資本不得低于300萬元人民幣;在鄉(鎮)設立的村鎮銀行,其注冊資本不得低于 100 萬元人民幣,對社會資本全面開放,村鎮銀行的設立體現了監管部門允許包括境內外銀行資本、產業資本和民間資本在內的社會資本到農村地區投資、收購、新設村鎮銀行。村鎮銀行的市場定位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滿足農戶的小額貸款需求;二是服務當地中小型企業。
1.2金融服務農村相關理論
在農村金融理論的演變過程中,現在主要有農業信貸補貼論、農村金融市場論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三個學派。
1.2.1農業信貸補貼論
農業信貸補貼論認為,為縮小農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結構性收入差距,對農業的融資利率必須較其他產業為低。該理論的假設前提是:農村居民,特別是貧困階層沒有儲蓄能力,農村面臨的是自身資金不足的問題。該理論認為,為促進農業生產和緩解農村貧困,有必要從農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資金,并建立非營利性的專門金融機構來進行資金分配,通過銀行的農村支行和農業信用合作組織,將大量的低息的政策性資金注入農村。同時,大力發展以貧困階層為目標的專項貸款。但是,對消除貧困貢獻最大的,可能既不是貸款也不是儲蓄,而是建立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機制。而農業信貸補貼政策會逐漸損害金融市場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實質上會導致信貸機構活力的衰退。
1.2.2農村金融市場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農村金融市場論逐漸替代了農業信貸補貼論,農村金融市場論是在對農業信貸補貼論批判的基礎上產生的。農村金融市場論完全依賴市場機制,特別強調利率的市場化。該理論認為,利息補貼應對補貼信貸活動的一系列缺陷負責,而利率自由化可以使農村金融中介機構補償其經營成本。這樣就可以要求它們像金融實體那樣運行,承擔適當的利潤限額;利率自由化也可以鼓勵金融中介機構有效地動員農村儲蓄,這將使它們更加不依賴于外部的資金來源,同時使它們有責任去管理自己的資金。
1.2.3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
20世紀90年代后,不完全競爭市場論被運用到農村金融理論分析。按照該理論的基本分析框架和邏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是一個不完全競爭的市場,貸款方(金融機構)對借款人的情況無法充分掌握,完全依靠市場機制無法培育出社會所需的金融市場。為補救市場失效部分,有必要采用一些非市場要素,政府應成為市場的有益補充。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也為新模式的小額信貸提供了理論基礎。
2村鎮銀行服務農村經濟分析
2.1村鎮銀行服務農村經濟業務分析
2014年第一季度末,全國村鎮銀行存款余額總計4536.1億元,貸款余額總計3959.3億元,貸存比為87.3%,而江西省村鎮銀行(以九銀村鎮銀行為例)高達99%。江西省村鎮銀行如此高的貸存比顯示江西村鎮銀行的貸款業務和存款業務與正常點的存貸業務有偏差,江西95家村鎮銀行均是將所有精力集中在資產業務,而支付結算、托管業務、銀行卡業務、代理業務等一系列的配套設施均還未完全建設,導致中間業務現階段基本空白。江西省若干家村鎮銀行特色信貸業務一覽見下表。
2.2江西省村鎮銀行服務農村經濟效果分析
江西省作為農村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省,是典型的村鎮銀行收益的省份,對于江西省來說,村鎮銀行的建設有下表幾個明顯的經濟效果。
江西省若干家村鎮銀行特色信貸業務一覽表
所屬村鎮銀行[]業務項目[]抵押形式[]準入條件[]貸款期限[]貸款限額[]還款方式
成功村鎮銀行[]萬寶通惠農貸[]保證、抵押等多種方式[]合法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社員[]3年以內[]/[]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特點制定
成功村鎮銀行[]萬寶通助農貸[]保證、抵押等多種方式[]從事種植養殖等農業活動的廣大農戶全體[]3年以內[]200萬[]按月還本、按季還本、到期還本等多樣化還款方式
銀座村鎮銀行[]商鋪使用權抵押貸款[]商鋪使用權[]租賃上載明的使用權人本人,抵押人已足額支付開發商商鋪租賃費用[]到期一次性還本不得超過1年[]不得超過抵押物評估價值的50%[]到期一次性還本、等額本息分期付款
昌東九銀村鎮銀行[]手牽手聯保貸款[]無需抵押、質押[]從事合法經營的個體工商戶和私營業主三戶以上[]6~10 個月原則上不超過1年[]根據在該行存款日均額,按照一定比例核定額度[]按月付息,到期本息一次性償還
昌東九銀村鎮銀行[]易得寶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小額貸款[]無需抵押,需行政事業單位員工保證[]國家行政、教育、等事業單位正式醫療職工[]一般為1年,不超過5年[]不超過貸款人月平均工資的40 倍[]1年(含)以內的,按月還息、到期本息一次性償還1年以上的按月還本付息
2.2.1為江西的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資金供給
在金融供給方面,資本充足、吸儲能力強的國有行往往傾向于收縮在農村的服務,轉向營利高的城市地區。而農村金融體系中,農村信用社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形成。江西省村鎮銀行成立以來,為從事農村農業的生產者以及中小企業提供大金額、長期性、針對性的金融支持。江西農村經濟的欠發達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資金的不充裕,而村鎮銀行能夠使得這一問得到緩解甚至在部分地區得到解決,從而推動江西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們了解到,20萬元以下貸款在經過信貸工作人員審核后,由行長決定是否發放,到最終拿到貸款只需要3~4天,這相對于國有行的 10 天或者不予以發放而言,是巨大的進步。
2.2.2調節江西農村金融供需矛盾
江西農村資金缺乏是一塊弊病,農村居民和村鎮中小企業主要融資手段是向農村信用社貸款,以及自己交際圈借款,甚至會采取借高利貸的方式進行融資。而農村信用社的放款額度,范圍有限,周圍交際圈借款額度也有限,高利貸只會加劇長期的資金緊張或斷裂。截至2013年8月,全國村鎮銀行總資產達到5204億元,農戶貸款余額1228億元,占各項貸款的39%;小企業貸款余額1598億元,占各項貸款的50%;自2007—2013年8月累計向農戶貸款3097.5億元,小微企業貸款5329.5億元。村鎮銀行的進入與崛起,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供需矛盾。
2.2.3推動農村金融走向正規
傳統的農村金融是混亂的,在資金短缺時,農村居民或者村鎮銀行往往會采取非法借貸的方式,由于江西農村金融沒有一個有效的規范體制,這就使得不法分子有機可乘,使得農村居民、村鎮企業遭受損失。村鎮銀行的進入,能夠有效地推動正規金融機制與民間金融的有效連接,能夠規范民間的融資渠道,抑制非法借貸行為,能夠逐步推動農村金融走向正規化。
2.2.4增加農村金融市場的活力與提高農村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
村鎮銀行進入后,不同的村鎮銀行之間以及村鎮銀行與江西農村金融機構之間都會產生業務重疊,客戶群體重疊,這就促使江西農村金融機構之間產生競爭;農村金融機構將通過自身的改革,提高服務質量,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等一系列的措施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因此,這種競爭能夠有效地提高農村資金配置的合理性,增加農村金融市場的活力,提高農村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甚至對于整個江西農村金融市場的機制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村鎮銀行服務農村經濟存在的不足
作為新生事物,江西省村鎮銀行在8年的發展中出現了多個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問題,就不可能找出不足,就不會更好的發展,關鍵是能夠發現所存在的問題,并且針對具體問題做出好的改進,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很多,筆者經過歸納總結為以下五個方面。
3.1硬件設施不全
由于準入門檻降低,村鎮銀行本身的資金不是非常的充足,設備設施不夠齊全,在江西省 95 家村鎮銀行中,只有1/3具備了商業銀行的所有功能,在2/3的村鎮銀行中有些業務是不能辦理的,而且相當一部分村鎮銀行缺少互聯網的現代設備,以致在很多業務方面都需要人工操作,這直接導致業務處理效率低,加劇了江西省村鎮銀行人員配備不足的問題。
3.2村鎮銀行人才缺乏
江西省銀行從業人員主要來源于高校應屆畢業生招聘和社會招聘兩種方式。江西很大一部分具備相應素質與技能的高校應屆畢業生,社會相關人才大量的流失到沿海發達省份,以江西省財經類專業實力最為突出的高校江西財經大學為例,2013 年江西財經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留在省內工作的比例只有 35%,這一比例遠遠滿足不了省內的需求。再加上人們的主觀意識觀念,村鎮銀行資金實力不夠雄厚,工作薪金要求可能得不到滿足;村鎮銀行工作的穩定性也不如國有大型銀行。而后果就是江西村鎮銀行從業人員素質、專業技能參差不齊,甚至出現保安兼大堂經理的情況。
3.3吸收存款能力不足,存貸比過高
江西省村鎮銀行的吸收存款能力低于全國行業平均水平,存貸比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居民,村鎮中小企業普遍存在閑置資金少,造成村鎮銀行吸收存款能力不足;再加上村鎮銀行是新興的金融機構,群眾基礎不牢固,品牌效應不高,公眾信譽度不高,導致村鎮銀行自身吸引力不足;江西省的村鎮銀行網點較少,而且互聯機制不健全,覆蓋面少,服務不便捷,這也間接導致村鎮銀行吸收存款能力不足。
3.4產品服務方式過于原始
江西省村鎮銀行現階段的主要業務集中在資產業務,在信貸方面也僅僅是局限于抵押貸款、擔保人擔保貸款等原始的形式進行放貸,而且村鎮銀行對于農村居民、村鎮中小企業的貸款主要傾向于短期貸款。而對于交易業務、清算業務、支付結算業務、銀行卡業務、代理業務、托管業務、擔保業務、承諾業務、理財業務、電子銀行業務等一系列的中間業務都非常的不全面,長此以往,江西省村鎮銀行的主要經濟來源過于單一,資產增長速度過慢,使得中間業務的成套設施建設跟不上,將在很長時間內呈現中間業務空白的現象。
3.5制度對民營企業進入村鎮銀行的約束制約村鎮銀行的發展
中國銀行業監管委員會于 2007 年 1 月出臺的《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中指出,村鎮銀行發起人必須是由銀行業的金融機構發起,自然人無法單獨持股超過 10%。這就很大程度上約束了江西省部分資本雄厚的企業或個人無法將資本投入村鎮銀行業,民營資本進入村鎮銀行產生了政策性壁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村鎮銀行在江西的迅速發展。
4完善江西省村鎮銀行的建議對策
4.1發揮長效機制的監管作用
2006 年中國銀監會發布了《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核心為“低門檻、嚴監管;先試點、后推開;增機構,廣覆蓋;拓功能、強服務”。然而此《意見》可能導致農村私人銀行飛速發展,農村經濟黑社會化趨勢明顯。因此,在開放農村金融的前提下,準入門檻降低后,監管必不可少。第一,對監管人員進行培訓教育,提高素質。第二,從公司內部角度,村鎮銀行要建立獨立的審計部門,向董事會以及監管機構報告。
4.2政府減少過度干預并提供適當的優惠政策
村鎮銀行發展時間較短,屬于新生金融行業,在與農村金融體系中其他機構競爭中處于弱勢。然而村鎮銀行定位三農,盈利能力顯著低于國有行,其對農村經濟的必要性不可否認。江西省各級政府應當繼續關注、支持、優惠村鎮銀行,使其持續發展。
4.2.1建立普惠制
第一,美國的商業銀行很發達,但是政府對于合作金融一直實行優減免政策。目前,農村信用社享受三農貸款稅收優惠,稅率為 3%。對于村鎮銀行,稅率當為幾何,政府需要調查,根據其信貸結構進行利率的優惠。如對營業稅降低稅率、所得稅暫免1~3年的,先征后返;第二,三農貸款具有風險高、收益低的特點,應對三農貸款進行直接補貼。第三,給予財政性存款等支持,增加財政性存款。
4.2.2推廣農業保險
2007 年,中央財政拿出 10 億元進行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試點,然而江西省在農業保險上與其他省份仍有較大差距。所以應加強農業保險公司的建設,進行政策扶持。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保險公司也應該向著險種方向發展。
4.2.3出臺配套法律法規
目前出臺的有關村鎮銀行的法律法規主要有《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村鎮銀行組建審批工作指引》等,有關財政支持、稅收優惠、金融監管、融資等具體規則還沒有出臺,因此需要政府出臺完善配套的政策為農村村鎮銀行的發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4.3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人是競爭中的重中之重。村鎮銀行主要設立在較為偏遠的農村地區,沒有地緣優勢,在吸引人才方面,很難與資本雄厚、名聲大的國有銀行相比。因此,村鎮銀行應在引進人才上,找準自己的特色。各村鎮銀行應引進和注重本土人才的培養,提高村鎮銀行人才的層次和能力。不僅要加強基本柜臺技能,更要加強素質和責任的培養,給客戶塑造一個親切貼心的“農村人的銀行”的印象;吸引新顧客,穩定老客戶,逐步解決吸收存款困難的問題。建立激勵制度,比如,為員工提供租房補貼、外地工作人員春節休假、多勞多得、收入與業績正相關等。
4.4推進金融服務與產品創新
村鎮銀行應該致力于完善銀行基本產品服務,例如,交易業務、清算業務、支付結算業務、銀行卡業務、代理業務等一系列的中間業務;另外,村鎮銀行是一個堅持以“小微企業”和“老百姓企業”為市場定位的銀行,與商業銀行有著較大區別,所以產品服務也應該發展出自身的特色和優勢。產品是銀行的生命力,如果不能推出適合客戶的產品,村鎮銀行則會陷入巨大的危機。村鎮銀行服務對象主要有農戶、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現在新增貸款種類有農戶聯保貸款、小額擔保貸款、不動產抵押貸款、收益權質貸款等。各村鎮銀行可因地制宜,發展自己的特色業務,形成優勢。
參考文獻:
[1]魯朝云,廖航.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與管理[J].金融與經濟,2009(7):80-81.
[2]牛海波,王松偉.匯豐村鎮銀行吸儲方式創新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2011(5):142-144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5]任愷.中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30-32.
[6]柯愈華.成長中的喜與憂:來自江西轄區內的村鎮銀行調查[J].金融與經濟,2011(8):1-3.
[7]陳雨露,馬勇.中國農村金融論綱[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 25.
[8]汪小亞.農村金融改革:重點領域和基本途徑[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153.
[9]武文超.村鎮銀行業務發展現狀及風險控制探析[J].中國市場,2015(52).
[10]Romer.P.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 3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