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高
[摘要]在經濟社會歷經多年快速發展之后,我國當下正處在轉型發展的攻堅時期,國內需求飽和、海外市場門檻提高以及銀行授信過度集中促使產能過剩更加嚴重,對河南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行業均被國務院列為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文章針對河南省產能過剩的現狀,認為銀行業要準確識別過剩行業,針對不同行業設定合適的融資限額,同時要幫助、支持產能過剩行業兼并重組,借助信貸等手段支持產能過剩行業改進技術、拓展銷售市場。
[關鍵詞]產能過剩;信貸風險;應對措施
1產能過剩的定義
產能過剩,是指實際產出數量小于生產能力而形成的生產能力過剩。
從需求角度看,產能過剩是指生產能力大于實際有效需求而形成的生產能力過剩。過剩產能的判斷基礎是同一時期的既有生產能力和需求。根據時間差異,可將產能過剩劃分為即期過剩和預期過剩。前者是指當前時期的生產能力超過需求量達到了過剩的程度,后者是指未來某時期內預期生產能力與預期需求相比達到了過剩的程度。生產能力大于需求是市場經濟下的正常現象,也是市場競爭的動力來源,因此不能簡單地將供過于求理解為產能過剩。生產能力大于需求僅僅是產能過剩的必要條件,只有當生產能力超過有效需求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構成產能過剩。
2產能過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產能過剩會對經濟發展及資源環境造成較大影響:一是財富被浪費。產能過剩行業在前期往往都有大量的資金投入,當產能過剩問題凸顯后,建成產能無法形成有效產出,大量設備閑置,導致前期投入成為沉沒資本;二是增加財政風險。過剩產能的前期投資通常都存在財政資金的身影,無論是政府資金的直接投資,還是政府擔保、貼息或變相擔保(投資商的銀行貸款以政府土地作為抵押擔保)等,當新建產能無法有效釋放時,前期投入資金的損失會進一步傳遞,最終轉化為財政風險;三是影響社會穩定。過剩產能被強行淘汰將導致大量工人失業,從而影響社會穩定;四是破壞生態環境。大規模、低水平重復建設成就了大量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業,浪費了耕地資源,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破壞;五是阻礙經濟轉型。最近20多年來,我國經濟依靠大量消耗資源、污染環境實現了粗放式的快速增長,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看,這種發展方式屬于歷史進程中的特定階段,不具備可持續性。
基于產能過剩帶來的種種經濟、環境、社會層面的危害,化解產能過剩的任務十分迫切。對此,國家已從多個層面進行了很多工作,例如,制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完善了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財稅、土地政策,鼓勵非公有制企業通過資產收購、參股控股等方式兼并重組,鼓勵企業自主技術創新,針對高科技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在整個工作中,銀行業作為重要的參與者在其中起到積極作用。
3銀行業防范產能過剩行業信貸風險的對策
近年來國家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把轉變銀行對產能過剩行業信貸政策作為了一項主要的調控措施。具體而言,各家銀行均對產能過剩行業制訂了限額管理、名單準入制等政策。此舉既響應了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也從銀行防范風險角度進行了一定的信貸配給控制。
同時,銀行業還對目前產能過剩企業“走出去”給予了相當大的信貸支持。所謂“走出去”,是產能過剩企業通過產品的對外出口解決內需下降、供過于求的情況。在此過程中,銀行針對企業貨款回收期長、外幣回款途徑復雜的特點,設計出出口押匯等多種貿易金融產品,為企業實現戰略轉型提供便利。而且,銀行業還對產能過剩行業的兼并重組提供信貸支持:一是銀行利用自身的客戶群優勢,在兼并重組事項中起到牽頭協調作用;二是在整個兼并重組過程中,銀行以重組貸款的模式對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在存貸利差不斷縮小的背景下,此類重組業務不僅可以擴大銀行的收入來源,有利于銀行業務的拓展,也可以有效地調整產業結構,化解過剩情況。
銀行業對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擔當著重要責任,因而不僅要為了自身利益嚴控對產能過剩行業的授信風險,也要承擔對產能過剩行業幫扶、支持的重任,引導、支持其向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方向轉型,圍繞市場進行技術升級、產品調整,這是銀行主動風險管理的內涵,也是防范授信風險的最基本措施。
在當前企業投融資體制下,雖然融資渠道越來越豐富,但很多行業的發展主要還是以銀行融資為主,差異只是銀行貸款所占其外部融資比例的多少。銀行防范產能過剩行業授信風險如果簡單采取“一刀切”的抽貸、斷貸,不僅會對銀行發展造成很大的聲譽影響,也會對國家整體的經濟穩定造成沖擊。因此,銀行采取合理的應對方案對防范化解產能過剩行業信貸風險至關重要。筆者認為,銀行應從以下方面研究對策。
3.1科學設置行業風險限額
行業風險限額是指銀行對某一行業最大的信貸投放額度,是銀行規避風險的重要舉措。實行行業融資限額控制,就是要實行對某個行業授信的總量控制,防止對單個行業授信過于集中而形成風險。實行行業風險限額有利于行業內部現有授信結構的優化調整,通過退出風險較大的授信客戶,把額度轉移到風險較小的優質授信客戶中去。
3.2幫助產能過剩企業兼并重組
銀行可利用自己在行業中的渠道優勢及資金優勢,積極幫助經營情況較為良好的企業實現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經營情況較差的企業,從而降低行業集中度,解決掉一定的產能過剩問題。在整個過程中,銀行提供的不僅是金融服務,也扮演了信息中介的角色。
3.3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經營轉型
針對產能過剩企業,銀行可以通過對企業的技術改造及經營轉型提供支持,達到最終化解風險的目的。為此,銀行要對企業技術改造提供融資支持,幫助企業改善生產工藝,增強產品質量,提升企業品牌,優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銀行要采取積極的策略,通過金融工具和手段幫助企業整合資源、提高生產經營效率、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高全產業鏈發展水平,形成規模化、集團化經營。
3.4幫助企業積極拓展銷售市場
銀行可以通過金融服務,把銷售市場的潛在需求轉變成實際需求,達到幫助客戶拓寬產品銷售渠道、疏通銷售環節的目的,比如,通過供應鏈金融的方式,在風險可控、貿易背景真實的前提下,對一些短時間現金流緊張的企業或個人提供買方融資、應付款融資、國內信用證、銀行承兌匯票等金融服務,擴大或增加有效需求,使既有的產能得到充分利用,也使潛在需求得以實現。
4結論
本文所提出的以上建議和對策,主要是從銀行業角度出發,以較為緩和的良性方法對產能過剩行業的授信風險進行積極化解。這些舉措既沒有過于謹慎而對產能過剩行業的潛在風險置之不理,也沒有過于激進而對一些產能過剩行業中融資過多的企業造成毀滅性打擊,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魏國維.正確認識和積極化解產能過剩行業的風險[J].銀行家,2013(1).
[2]李靜,楊海生.產能過剩的微觀形成機制及其治理[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3]李平.如何看待我國的產能過剩問題[J].金融博覽,2009(11).
[4]趙婉妤.銀行信貸資源錯配與產能過剩[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4(5).
[5]陳婕.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研究[J].中國市場,2016(7).
[6]李昂.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產能過剩新問題[J].中國市場,20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