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鈺琳+鐘嘉循
[摘要]小微企業在我國市場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簡政放權的提出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經濟轉型,推動小微企業的發展。文章從小微企業成本入手,分析簡政放權對小微企業成本降低的影響,進而探索影響簡政放權政策效應的因素。
[關鍵詞]簡政放權;小微企業;成本結構;政策效應
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初期,簡政放權的提出主要是針對計劃經濟體制下政企職責不分的狀況,理順權力運行關系,激發制度和體制的潛力。“簡政”重在精簡政務,讓政府不再抑制“無形之手”的力量,給政府的權力做“減法”,給企業和市場活力做“加法”,增強企業活力,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而小微企業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對吸納就業人群,促進經濟增長效果顯著。簡政放權可以有效地減輕小微企業生存發展中的負擔,使小微企業茁壯成長。
1小微企業的成本狀況
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統稱。近年來,小微企業迅速發展,截至2013年年底,小型微型企業所占比重達到 94.15%,吸納就業人口 1.5 億人,貢獻 60% 以上的GDP,可見小微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雖然小微企業近幾年發展勢頭迅猛,但是面臨著發展時間短、營運收入低、成本較高等諸多問題。其中,成本是最大的一個問題。
小微企業的成本可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其顯性成本主要是運營成本,即指企業所銷售商品或者提供勞務的成本。隱性成本隱藏于企業總成本之中卻游離于財務審計監督之外。相較于顯性成本,機會成本、時間成本等隱性成本隱蔽性大、難以避免、不易量化。同時,灰色成本這種由當事人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支出的本不應支出的成本也在影響著企業的發展。由于小微企業自身的經濟水平不高,所以灰色成本占其總成本的比例也不會太大,但是一旦小微企業面臨灰色成本的支出,還將很大程度地提高總成本。
2簡政放權的政策預期
通過對《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一系列行政審批事項的決定》的研究,可以將這一系列條例分為如下幾類: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與調整或明確為后置審批的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取消的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清理規范的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
與地方稅務機關相關的一系列行政審批事項的取消有助于更多的企業更好地享受國家有關政策的扶持和優惠,讓相關稅收減免手續變得簡潔,也使得國家相關政策的實施效果更好。此外,部分事項由前置審批調整為后置審批極大地降低了小微企業的成本。前置審批是指在辦理營業執照前需要先去審批;后置審批是指在辦理營業執照之后才需要進行專項審批。由前置審批調整為后置審批,企業就可以一邊營業一邊辦理相關許可證。在不影響企業證、照完整的情況下,“先照后證”能夠使企業更早地投入運營,獲得利潤。對小微企業而言,每天的營業收入都在整個營利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早日營業能夠使小微企業增大對政府政策的信心,從而可以更大程度地激發小微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活力。
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的取消,使得就業門檻降低,從而使擇業者擁有更廣的就業選擇,為相關企業提供更多從業人員。古典經濟學認為在勞動力過剩條件下,勞動者的實際工資必然是只能滿足生存水平的生存工資。當求職市場的供給增加的時候,其工資水平就會相應降低。企業的用人選擇增加,雇用薪資降低,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成本。
通過降低中介機構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參與度,企業辦理流程得以簡化,節省了企業準備相關材料的時間、財力與精力,極大地減少了企業的交易成本。項目的快捷辦理讓項目更早地投入運營,讓企業更早獲利。對小微企業而言,準備任何相關材料都可能意味著要出動部分員工去參與,而浪費的時間也是極其珍貴的。同時,減少小微企業與中介機構的接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灰色成本”,從而減小小微企業的負擔,增加對政府的信任。
3影響簡政放權政策效益的因素及其對策
近年來,政府不斷下放和取消部分行政審批權力,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激發企業和市場活力。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簡政放權要想真正達到其預期目的,以下問題必須得到解決。
3.1中介機構在簡政放權中的角色轉變
新一輪簡政放權的初期,掛靠在政府各部門的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從政府手中接過各種審批權限,如認證、審查、收費等,蠶食改革紅利。作為政府指定的機構,它們靠壟斷謀取暴利,增加辦事流程、提高辦事價格,或消極怠工現象等,使簡政放權的效果大打折扣。企業在“紅頂”中介里的花費往往比正常費用更高,吃力不討好,進而失去對政府的信任。隨著改革的深入,中介問題逐漸暴露,為更好地實現簡政放權的效用,政府逐步清理規范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的中介服務事項。在之后的簡政放權過程中,政府應進一步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將保留的中介服務事項,用清單模式向社會公布,接受公眾的監督,破除隱形審批權,更大地釋放改革紅利,提高政府公信力。
3.2監管與追責
據統計,僅在2014年,我國就先后取消和下放了7批共6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在這過程中,政府激發出了市場活力,但審批權的下放和取消,也滋生出大量問題,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審批權的下放,如果缺乏相關的監管將會導致權力的濫用,甚至會演變出其他的社會問題。2015年12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于推進機動車駕駛人培訓考試制度改革的意見》公布,由此結束“駕考合一”,實行“自主約考、自學自考”。在缺乏相應的監管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學員自學練車無秩序而引發各種交通問題的現象。因此,在行政審批權的下放與取消過程中,應當有監管來作為保障,以保證權力的放而不亂,使簡政放權的效用達到最大化。在簡政放權的同時,拓寬監管渠道,完善反饋機制,以縮短監管機構與公眾之間的距離,充分調動公眾的積極性,提高公眾的參與度,使公眾切實參與到國家的建設過程中來,成為政府政策最直接的反饋者。同時,完善相關法律條文,加強法治,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3打通簡政放權“最后一公里”
李克強總理說,“簡政放權是政府自身的革命,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更難”。遲福林教授認為,向縱深推進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真正使企業得利,需深入研究激發企業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安排,打通簡政放權的最后“一公里”。現行機制體制的桎梏將嚴重制約簡政放權的深入。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習慣于用宏觀調控的方式來直接干預經濟。因此,自上而下地形成了紛繁復雜的利益鏈條,而簡政放權的落實將打碎這樣的利益鏈條。在這過程中,利益相關者為保全自身利益將會設法阻撓,使得改革難以深入。如何進一步撼動得利者的利益,是簡政放權真實有效深入進行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占斌.經濟新常態下簡政放權改革新突破[J].行政管理改革,2015(1): 28-33.
[2]許海峰.企業隱形成本淺議[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3): 45-51.
[3]邵曉,任保平.就業與工資關系的兩種不同理論比較研究[J].經濟縱橫,2009(8): 17-20.
[4]遲福林,張飛.打通簡政放權的最后“一公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4):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