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慶
解剖性與非解剖性肝切除術治療晚期肝癌的安全性以及臨床療效對比觀察
張福慶
目的 探討解剖性與非解剖性肝切除術在晚期肝癌治療方面的效果、安全性。方法 回顧性分析晚期肝癌患者110例,根據手術方法分為2組,其中74例采用解剖性肝切除術治療(解剖性肝切除術組),36例采用非解剖性肝切除術治療(非解剖性肝切除術組)。比較2組的手術指標、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結果 解剖性肝切除術組患者的失血量、輸血量、手術時間分別為(563.62±62.45)mL、(575.46±200.31)mL、(4.79±1.25)min;非解剖性肝切除術組患者的失血量、輸血量、手術時間分別為(529.55±70.54)mL、(534.62±205.24)mL、(3.06±1.37)min,2組術中失血量、輸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手術時間、標本切緣滿意率、術后3d血清ALT降低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解剖性肝切除術組術后復發率(17.6%)優于非解剖性肝切除術組(36.1%)(P<0.05)。結論 對晚期肝癌患者進行治療時首選解剖性肝切除術,效果較好,標本切緣滿意度高,術后并發癥相對比較少,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術后1年生存率,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解剖性肝切除術;非解剖性肝切除術;晚期肝癌
對肝癌進行臨床治療的首選方法是肝切除術。傳統治療肝癌的主要手段是非解剖性肝切除術,該手術主要在手指觸摸的情況下實施,因此很難對腫瘤范圍進行準確估計,特別是深度腫瘤,因此在切除術中容易殘留切緣癌,無法對腫瘤進行根治性切除。目前,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術前對肝功能進行檢測的方法、手術器械等得到了快速發展,通過對肝臟解剖結構的進一步了解,解剖性肝切除術已經在臨床上得到了足夠重視,并應用在實踐中。為了探討兩種手術方式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本文選擇晚期肝癌患者110例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江西省景德鎮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的晚期肝癌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晚期肝癌的診斷標準[2],符合肝切除術適應證,無其他禁忌證。74例為解剖性肝切除術組,男46例,女28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53.624±7.140)歲;36例為非解剖性肝切除術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31~76歲,平均年齡(54.624±8.130)歲。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解剖性肝切除術手術方法:在右側肋緣下切口,充分暴露肝臟,通過探查腫瘤,暴露出患側肝臟,確定需要切除的肝葉或者肝段;根據腫瘤所在位置,選擇合適的血流阻斷方法并切除需要切除的位置;解剖出第一肝門、肝門板,之后根據解剖平面充分暴露出管道,并選擇合適的方法處理斷面所遇管道。采用生理鹽水沖洗肝斷面,確定無漏膽后縫合出血點,并處理小的滲血點。采用負壓雙套管進行引流。
非解剖性肝切除術手術方法:在右側肋緣下切口,充分暴露肝臟,通過探查腫瘤,暴露出患側肝臟,確定需要切除的肝葉或者肝段;并采用Pringle入肝血流阻斷法,設定腫瘤切除線,沿著切除線切除腫瘤,殘余癌栓被沖洗干凈之后縫合創口,做好引流、出血點等處理工作。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2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切緣滿意率,其中腫瘤便于>2cm為滿意,反之為不滿意[3];比較2組術后3d肝功能指標變化,包括ALT、AIB、Tbil、ChE;記錄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術后出血、肝功能衰竭、腹水、胸腔積液以及膽汁漏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圍手術期的指標比較 2組術中失血量、輸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手術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解剖性肝切除術組切緣滿意率為90.5%(67/74),非解剖性肝切除術組為52.8%(19/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圍手術期的指標比較(x±s)
2.2 2組術后3d肝功能指標變化比較 2組術后3d血清ALT降低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AIB、Tbil、ChE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術后3d肝功能指標變化比較(x±s)
2.3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及1年生存率比較解剖性肝切除術組術后腹水10例,胸腔積液4例,膽汁漏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1.6%;非解剖性肝切除術組腹水5例,胸腔積液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2.2%。2組在術后并發癥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解剖性肝切除術組術后復發率、1年無瘤生存率均優于非解剖性肝切除術組(P<0.05)。見表3。

表3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及1年生存率比較[n(%)]
肝癌作為肝腎系統嚴重疾病,不僅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也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對其心理健康產生巨大影響。肝癌作為惡性腫瘤,具有很高病死率,臨床治療手段主要是肝切除術。有統計結果顯示[4],受肝癌自身特點的影響,80%以上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損害、肝硬化等。隨著科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肝臟解剖結構、血流阻斷技術等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使解剖性肝切除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也成為治療肝癌的首選方法。和非解剖性肝切除術相比,解剖性肝切除術屬于規則性肝切除,結合肝臟表面標準進行肝臟單段或者多段的切除。由于肝切除術后復發率比較高,導致治療預后比較差。我國大部分晚期肝癌患者有乙肝肝硬變,手術操作有可能導致腫瘤在肝內不斷散播,從而導致預后較差。如果采用非解剖性肝切除術,受根治標準的影響[5-6],降低了根治術切除的治療效果。因此,有學者認為,解剖性肝切除術可以完整切除腫瘤所在位置,并有效減少手術操作造成腫瘤散播,盡可能的避免術后肝功能惡化、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7-8]。此次研究中,兩種手術方式的術中失血量、輸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解剖性肝切除組手術時間、標本切緣滿意率、術后3天血清ALT降低情況、術后復發率、1年無瘤生存率均優于非解剖性肝切除術組(P<0.05)。提示解剖性肝切除術對患者肝功能損傷相對較少,確保健側肝組織血供完整,且腫瘤切緣十分干凈,因此也降低了腫瘤復發率。
綜上所述,對晚期肝癌患者進行治療時首選解剖性肝切除術,效果較好,標本切緣滿意度高,術后并發癥相對比較少,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術后1年生存率,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1] 池閩輝,曾永毅,劉景豐.解剖性與非解剖性肝切除治療肝細胞癌的療效比較研究[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12,10(28):65-66.
[2] 李琦.解剖型肝切除和非解剖型肝切除術治療肝細胞癌療效比較[J].陜西醫學雜志,2014,7(13):152-153.
[3] 張瑩,何欣,何宣怡.小肝細胞癌的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療效的系統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15,5(12):19-20.
[4] 簡志祥,金浩生.解剖性肝癌切除和非解剖性肝癌切除術后的生存分析[J].循證醫學,2012,10(20):52-53.
[5] 李俊,沈鋒.肝細胞癌的肝切除術治療:解剖性或非解剖性[J].肝膽外科雜志,2013,7(8):855-856.
[6] 沈學藝,陳宇峰,陳德烽,等.解剖性與非解剖性肝切除術治療晚期肝癌的安全性及臨床療效對比[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5,12(5): 771-773.
[7] 王魯,樊嘉,孫惠川,等.125例肝癌解剖性肝切除的技術總結[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0,4(23):784-785.
[8] 葉飛.解剖性與非解剖性肝切除術治療晚期肝癌的安全性以及臨床療效對比觀察[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5,15(10):903-904.
江西 333000 江西省景德鎮市第一人民醫院(張福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