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俊華
介入治療腹主動脈瘤合并髂內動脈瘤的臨床效果觀察
袁俊華
目的 探討介入治療腹主動脈瘤合并髂內動脈瘤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接受腹主動脈瘤合并髂內動脈瘤治療的50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各25例。給予對照組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治療組則采取介入治療,比較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為
12.00%,對照組為36.00%,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手術時間(3.02±0.13)h、住院時間(8.10±5.32)d、術中出血量(490.28±185.25)mL、術后ICU護理時間(2.31±1.12)d、術后地下活動時間(2.37±1.14)d、術后正常飲食時間(2.08±1.05)d,對照組手術時間(5.92±0.29)h、住院時間(13.58±6.48)d、術中出血量(1200.20±352.20)mL、術后ICU護理時間(4.82±2.10)d、術后地下活動時間(5.39±3.05)d、術后正常飲食時間(7.26±2.39)d,治療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鉀離子(3.94±0.53)mmol/L、白細胞(8.40±0.43)×109/L、谷丙轉氨酶(30.20±0.65)U/L、血小板(234.28±96.07)×109/L、尿氮素(3.15±0.72)mmol/L,對照組鉀離子(3.81±0.58)mmol/L、白細胞(8.46±0.47)×109/L、谷丙轉氨酶(30.25±0.69)U/L、血小板(230.42±95.38)×109/L、尿氮素(3.17±0.59)mmol/L,2組患者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在腹主動脈瘤合并髂內動脈瘤中采取介入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且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以及幫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復健康,值得推廣。
介入治療;腹主動脈瘤;髂內動脈瘤;臨床效果
腹主動脈瘤在臨床上是主動脈瘤中常見的并發部位,常見病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先天性發育不良、脈中層囊性變性、結締組織等,主要表現為疼痛、破裂等癥狀,一定程度下還會誘發下肢動脈栓塞等嚴重癥狀[1-2]。髂內動脈瘤常與腹主動脈瘤并存,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產生了嚴重影響。為此,本研究采取了安全、正確、有效的治療方式,如介入治療,并取得了滿意的成績,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腹主動脈瘤合并髂內動脈瘤治療的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CT檢查后均符合疾病診斷標準,隨后采取隨機的形式將其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齡30~71歲,平均年齡(50.25±5.98)歲;病程5個月~2年,平均病程(1.20±0.52)年;瘤體大小15~83 mm,平均大小(65.32±10.90)mm。治療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齡30~72歲,平均年齡(50.31±5.93)歲;病程6個月~2.5年,平均病程(1.23±0.61)年;瘤體大小
15~84 mm,平均大小(65.30±10.95)mm。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以及瘤體大小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對照組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具體操作為:為患者實行全身麻醉,于其腹部正中位置作為切口,暴露腹主動脈瘤,并阻斷動脈瘤近、遠端的頸部血管。待切除瘤體后,在其腰動脈處進行縫扎,放置PTEE人造血管和重建腸系膜下動脈,以及關閉腹部切口和后腹膜。
(2)治療組予以介入治療,具體操作為:首先嚴格處理伴有合并癥的患者,待其病情處在穩定狀態后再進行手術。手術之前對患者實行常規檢查,如心臟B超、CTA、CT等檢查,以便明確瘤體范圍,若確定患者腹主動脈瘤在雙側腎動脈下,且符合手術指征的方可實施手術治療,同時觀察其腹主動脈瘤與雙腎動脈開口的距離。然后,為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取平臥位,雙側動脈入路的建立包括經皮穿刺股動脈或者切除雙側股動脈,明確具體瘤體形態之后,使用彈簧圈給予栓塞處理。最后對腹主動脈瘤進行造影,以此確定髂內動脈是否栓塞成功。將導管推出后,從一側置入超硬導絲,并建立支架輸送通道,順著導絲置入分叉覆膜支架主體,而后從對側置入支架支,待其與主體支架重疊1至2節支架后,便釋放髂支。使用順應性球囊,對支架主體、支架遠端和各接口等依次擴張,使得動脈壁貼與支架形成牢固狀態。術后,再次對患者采取造影檢查,以便明確支架位置是否存在內漏現象。如果發生Ⅰ型、Ⅲ型內漏,則選擇植入或擴張近端延長支架解決。及時回收輸送外鞘,對于進行股東脈切開的患者,對其血管切口予以常規縫合;對于穿刺股動脈的患者,采用血管縫合器縫合血管后加壓包扎。手術完成后,對患者增強CT檢查,以便明確栓塞側髂內動脈栓有無形成、主動脈瘤是否發生內漏以及彈簧圈是否移位和支架的位置是否處于正常狀態等。
1.3 評價標準 觀察患者是否發生應激性潰瘍、肺擴張不全、失血過多、下身麻痹、病毒感染等并發癥。同時,通過觀察并記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地活動時間、術后ICU護理時間、術后正常飲食時間等指標來評定治療效果,以及觀察2組患者治療后白細胞、鉀離子、谷丙轉氨酶、血小板、尿氮素等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SPSS 13.0軟件對數據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2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經統計得出,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12.00%)明顯低于對照組(36.00%),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2 比較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經過2組比較得出,治療組在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下地活動時間、術后ICU護理時間、術后正常飲食時間等指標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x±s)
2.3 比較2組患者相關檢驗指標變化情況 治療組在白細胞、鉀離子、谷丙轉氨酶、血小板、尿氮素等方面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x±s)
主動脈瘤指的是主動脈壁局部或者彌漫性異常擴張而引起的,其中瘤體動脈壁破裂是其危險因素,常見發生部位存在胸部降主動脈、升主動脈弓與腹主動脈[3]。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粥樣動脈硬化、高血壓等患病率的升高,導致脈主動脈的發病率逐漸呈現上升趨勢。髂內動脈是臀部和盆腔臟器中必不可少的供血動脈,當瘤體累及髂內動脈時,如果得不到恰當的處理,便會誘發結腸缺血、性功能障礙、急性盆腔缺血、會陰部皮膚潰瘍等嚴重并發癥[4-5]。當前,臨床上針對髂內動脈瘤行腔內修復的方式包括帶髂內分支支架的腔內隔絕術、煙囪技術應用以及開創型覆膜支架系統應用等3種方式。第一種為常用方式,其對縱向壓力承受能力有增強作用,能夠封堵髂內動脈瘤并且保留髂內動脈,但在實際運用中,該類方式手術難度大、操作復雜,在髂內動脈主干扭曲嚴重患者中手術治療效果并不是很理想[6-7]。因此,給予腹主動脈瘤合并髂內動脈瘤患者正確的治療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中,采用了介入治療,其根據患者髂內動脈瘤不同的病變情況,所采取的栓塞方法主要是局限型瘤體突出。對于瘤頸狹窄的患者,該類方式可以選擇性的經導管插入瘤體并進行栓塞,以此能夠保留髂內動脈的通暢;而對于瘤頸較寬的患者,該類方式可以選擇瘤體遠端狹窄處實行彈簧栓塞,以及在溜體內增加適量彈簧牢固栓塞,同時加上瘤體近端栓塞,進一步穩固和保留側髂內動脈。另外,如果雙側髂內動脈瘤嚴重的患者,則必須結合瘤體的實際情況選擇栓塞一側髂內動脈及保留另一側前內動脈,在栓塞側髂內支循環建立后,可以對側髂內動脈予以栓塞,并以此確保臀部和盆腔臟器的正常供血,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事件的發生[8]。
結合本次研究,治療組實行了介入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且在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地活動時間、術后ICU護理時間、術后正常飲食時間等指標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介入治療在腹主動脈瘤合并髂內動脈瘤中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避免和減少并發癥的產生,進而保證患者的身體健康。該類手術方式醫學使用價值頗高,是一項安全、可靠、高效的治療方式,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和推廣。
[1] 張建勇,孟德凱,時然然,等.腔內修復術與開腹手術治療腹主動脈瘤圍手術期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3,22(12):1562-1567.
[2] 曾慶龍,楊根歡,劉昌偉,等.破裂腹主動脈瘤的腔內修復術與開放手術療效比較[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4,36(6):624-628.
[3] 杜占奎,史亞娜,鄧捷,等.腔內修復術治療腹主動脈瘤的臨床療效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5):878-881.
[4] 王穎,楊鑫,李正茂.分析探討血管腔內修復術治療復雜型腹主動脈瘤的近期療效[J].安徽醫藥,2015,19(8):1573-1574.
[5] 余艷平,徐崇娟,蘇亞麗.經股動脈入路介入治療高齡腹主動脈瘤患者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4,9(34):177-178.
[6] 張曉龍,曹江慧,周軍,等.腹主動脈瘤合并髂內動脈瘤的介入治療[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5(4):600-602.
[7] 莊暉,郭平凡,張金池,等.腔內修復術治療破裂型腹主動脈瘤的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4,18(6):416-420.
[8] 田錦林,李春雷,郭躍輝,等.右髂內動脈瘤介入治療1例[J].罕少疾病雜志,2014,21(1):52-5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7.014
河南 463000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院 (袁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