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瓊
臨床微生物檢驗和細菌耐藥性監測研究
張世瓊
目的 分析臨床微生物檢驗和細菌耐藥性監測研究。方法 選取血、尿分泌物標本,應用Kirby-Bauer方法采取藥敏試驗,根據相關標準鑒定分析。結果 本組290株致病菌,其中革蘭陰性桿菌125株(43.10%),革蘭陽性球菌165株(56.90%)。常見菌種包含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不動桿菌屬、克雷伯菌屬、枸椽酸菌屬、腸桿菌屬、變形桿菌屬、腸球菌。環丙沙星對銅綠假單胞菌具有較好抗菌活性,耐藥率低,可用于臨床治療。結論 細菌耐藥率的升高,多重耐藥嚴重,監測細菌耐藥與臨床微生物檢驗,了解細菌耐藥性情況,對院內感染控制與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有著重要作用。
細菌耐藥性;微生物檢驗;監測分析
臨床上,細菌耐藥性是指細菌對于抗菌藥物所產生的耐受性,一旦細菌出現耐藥性,會降低抗菌藥物治療效果。引起上述情況原因包含天然耐藥性與抗菌藥物耐藥性兩種,主要是由細菌染色體基因所造成的,具有遺傳特點[1-3]。氨基糖普類、鏈球菌為天然耐藥性抗生素,這類細菌在與抗菌類藥物接觸時,會產生抵抗力,進而其大量繁殖,替代被抗菌藥物殺滅敏感性細菌,提高藥物耐藥率。所以,要慎用抗菌藥物,注意微生物檢驗。耐藥性的形成是因為細菌接觸抗生素后,受到質粒介導,使得代謝改變,抗菌藥物無法將其殺滅。本文主要分析臨床微生物檢驗和細菌耐藥性監測,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從2014年11月~2015年11月云南省昭通市第二人民醫院各個科室送檢的血、尿分泌物等標本,所有細菌均根據常規方法培養、分離、鑒定,獲取290株致病菌。
1.2 方法 抗菌藥物藥敏紙片:革蘭陰性桿菌藥敏板條CN 09、GN 13與革蘭陽性球菌藥敏板條P 535(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實驗方法:所有臨床送檢標本均根據常規方法分離病原菌,病原菌鑒定應用Kirby-Bauer法,采用肉湯稀釋法檢測抗菌藥物MIC(最小抑菌濃度)值,根據美國臨床試驗標準委員會相關標準對細菌耐藥性進行鑒定分析。
2.1 菌種分布分析 本組共290株致病菌,其中革蘭陰性桿菌125株(43.10%),革蘭陽性球菌165株(56.90%)。常見菌種: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44株(15.17%),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38株(13.10%),銅綠假單胞菌39株(13.45%),大腸埃希菌34株(11.72%),不動桿菌屬27株(9.31%),克雷伯菌屬25株(8.62%),枸椽酸菌屬24株(8.28%),腸桿菌屬14株(4.83%),變形桿菌屬21株(7.24%),腸球菌24株(8.28%)。近些年來,甲氧西林中MRCNS所占比例多于MRSA,觀察發現革蘭陰性菌中不動桿菌比例增加。
2.2 常見細菌對抗菌藥物耐藥性 腸桿菌屬對氨芐西林具有較強耐藥性,變形桿菌屬對頭孢他定耐藥率低。銅綠假單胞菌對頭孢他定、氧氟沙星均有一定耐藥性,其中環丙沙星對銅綠假單胞菌具有較好抗菌活性,耐藥率低,可用于臨床治療。細菌對抗菌藥物耐藥性見表1。

表1 細菌對抗菌藥物耐藥性[n(%)]
臨床上,出現細菌耐藥性原因主要同抗生素普遍應用、細菌存在耐藥性基因等因素有著緊密聯系[4-5]。目前,隨著抗生素的普遍應用,多重耐藥菌株隨之出現,嚴重威脅臨床治療。醫藥人員需注意嚴格控制抗生素應用,采取相應措施,避免濫用抗菌藥物,確保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特別是碳青霉烯類、萬古霉素以及治療耐藥菌效果好藥物需盡可能延長臨床應用時間。通常某種細菌天然耐藥性取決于細菌染色體有關基因,具有遺傳性,會持續出現這一類型耐藥菌,例如鏈球菌對于苷類抗生素存在天然耐藥性,銅綠假單胞菌對于大多數抗生素均不敏感,這類細菌對抗菌藥物具有抵抗能力,可大量繁殖,提高細菌耐藥率。所以,在臨床治療中,應合理選取抗菌藥物,做好微生物臨床檢驗工作,避免發生細菌耐藥性,減少多重耐藥菌。本組研究發現,銅綠假單胞菌對頭孢他定、氧氟沙星均有一定耐藥性,其中環丙沙星對銅綠假單胞菌具有較好抗菌活性,耐藥率低,可用于臨床治療。腸桿菌屬細菌,特別是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因產生ESBLs,對喳諾酮類、β-內酞胺類具有嚴重耐藥性,會增加臨床治療難度。這同ESBLs特點有關,氨基酸序列改變會擴大藥物催化腔面積,使得酶對廣譜頭飽菌素親和力增強[6-7]。所以,β-內酞胺類一酶抑制劑復合物對他唑巴坦與哌拉西林存在一定敏感性,可于臨床中應用。關于各醫院抗菌藥物使用的管理與規范,特別是臨床微生物檢驗相關人員,需加強管理,學習理論知識,提升臨床檢驗準確性。應建立微生物實驗室,嚴格規范細菌藥敏試驗方法以及病原微生物培養分離鑒別技術,加強臨床檢驗質量管理,提升細菌耐藥性監測與微生物檢驗水平。
對于細菌耐藥性監測與微生物檢驗需加強管理,具體措施包含:臨床檢驗科室需要根據有關執行標準、規定,規范標本送檢、保存與采集流程,獲取檢測結果以后,按照有關規定登記、上報,并做好處理,確保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減少細菌耐藥性[8];對于細菌室,根據執行標準、規定進行標本培養與檢驗,檢驗結果根據規定告知感染管理以及檢驗科室,對信息做詳細記錄,便于信息統計與分析;在感染管理科室接到細菌或者是臨床科室報告以后,及時核對,并根據有關要求采取相應處理,準確記錄。上述措施需要各科室配合,嚴格執行,在操作過程中不斷改進,進而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9]。
總而言之,隨著細菌耐藥升高,多重耐藥嚴重,嚴格監測細菌耐藥與臨床微生物檢驗,了解細菌耐藥性情況,對院內感染控制與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有著重要作用。
[1] 陳倩如,陸國標.228例痰培養病原菌分布及細菌耐藥性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1):111-116.
[2] 古漢福.加強微生物檢驗在控制醫院感染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33):99-103.
[3] 陸國健.臨床微生物快速檢驗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3,12(13):134-138.
[4] 劉曉雯.臨床微生物檢驗和細菌耐藥性監測的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4,9(10):123-125.
[5] 梁志洪,鄧家德,陳惠玲,等.臨床微生物檢驗和細菌耐藥性監測探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27(28):76-79.
[6] 李儒.臨床微生物檢驗和細菌耐藥性監測的探討[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5(11):52.
[7] 高坤.臨床微生物檢驗和細菌耐藥性監測探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0(32):165.
[8] 胡芳.臨床微生物檢驗和細菌耐藥性的監測探析[J].中國醫藥指南, 2014,9(9):86-87.
[9] 范博園.醫院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指標體系研究[D].蘇州大學, 2012:1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7.017
云南 657000 昭通市第二人民醫院 (張世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