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添銀 陳世彪 候本超 黃堅
不同麻醉方式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影響
劉添銀 陳世彪 候本超 黃堅
目的 探討全身麻醉與椎管內麻醉對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恢復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擇65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2例)和觀察組(33例),對照組行全身麻醉,觀察組行椎管內麻醉,觀察2組患者術后情況。結果 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和下地活動所需時間分別為(8.2±3.4)d、(72.3±27.6)h,對照組分別為(13.2±3.6)d、(103.5±31.5)h,觀察組2項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28.1%和9.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高齡股骨間粗隆間骨折患者行椎管內麻醉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可有效縮短,有利于患者及早恢復,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全身麻醉;椎管內麻醉;高齡股骨間骨折;術后恢復
股骨粗隆間骨折主要指粗隆水平以上到股骨頸基底以下的部位發生的骨折。近年來,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生率逐漸上升,主要因為老年群體人數不斷增多,且老年人多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多伴有不同程度內科疾病,比如高血藥、糖尿病等,使手術治療的不安全因素增加[1]。本次研究旨在探討全身麻醉與椎管內麻醉對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恢復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5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66~87歲,平均年齡(76.3±4.1)歲;骨折按照Evans分型:II型10例,III型15例,IV型7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4例,摔傷12例,其他6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壓12例,腦血管疾病15例,糖尿病5例。觀察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齡64~89歲,平均年齡(75.3±5.1)歲,骨折按照Evans分型:II型11例,III型17例,IV型5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5例,摔傷13例,其他5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壓11例,腦血管疾病17例,糖尿病5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對比。
1.2 方法 2組患者術前均行CT和其他常規檢查,接受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治療,患者入手術室后給予面罩吸氧,嚴密檢測患者心電圖、收縮壓、舒張壓、心率。2組患者均采用上肢靜脈輸注復方林格氏注射液300~500 mL并開始麻醉。對照組患者行全身麻醉,通過呼吸道吸入、肌肉或者靜脈將麻醉藥物送至體內,給予患者維庫溴銨0.08~0.12 mg/kg+異丙酚1~2 mg/kg+咪唑安定0.1 mg/kg+芬太尼2~4 g/kg。觀察組給予椎內管麻醉,為其注入0.75%重比重布比卡因,注射劑量為1~1.5 mL。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可為患者注入2%的利多卡因維持麻醉。術后給予患者精心呵護,積極進行抗感染和消腫止痛等干預。
1.3 觀察指標 患者術后對患者平均住院時間、下地活動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數據做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術后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所需時間比較 術后對2組住院時間和下地活動所需時間等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和下地活動所需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住院時間和下地活動所需時間比較(x±s)
2.2 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對照組9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其中呼吸系統感染3例,心血管系統感染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3例,認知功能障礙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8.1%。觀察組3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其中呼吸系統感染2例,心血管系統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9.1%。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常見的骨折類型,給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不便。今年來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對老年人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高齡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以及合并多種內科疾病,這嚴重影響了骨折的恢復。另外患者長期臥床容易出現感染,褥瘡等并發癥[2]。因此對于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應及早采取手術治療,給予精心護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麻醉方式對手術效果有重要影響,高齡患者心血管儲備功能降低,對麻醉和手術的耐受性有限,使麻醉風險性大大增加。老年骨折手術易發生并發癥,比如心血管并發癥、肺炎等。全身麻醉直接影響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會顯著上升。術后患者體內全麻藥物完全代謝完需要一定時間,這會對患者呼吸有一定的抑制作[3]。另外全身麻醉給藥方式一般為呼吸道吸入、肌肉注射或者靜脈注射,麻醉藥物使中樞神經系統得到抑制[4]。麻醉作用在術后一段時間后才能完全消失,易導致某些并發癥的發生。椎管內麻醉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對患者行椎管內麻醉患者可保持清醒,能夠降低靜脈血栓以及中樞神經和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5]。本次研究中對照組9例患者有并發癥發生,并發癥發生率為28.1%,觀察組3例患者有并發癥發生,并發癥發生率為9.1%,對照組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證明此觀點。此外椎管內麻醉阻滯交感神經可致血壓降低,其可以有效抑制機體傷害性刺激的傳入[6],應激反應較小,可以總體保持患者術后血壓和心率的穩定[7]。椎管內麻醉術中沒有鎮靜藥物殘留,不會對患者呼吸有抑制作用,可有效減少呼吸系統感染以及并發癥的發生[8]。本次研究中對2組患者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所需時間進行比較,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椎管內麻醉具有操作簡單、管理方便的優勢,對于高齡患者行椎管內麻醉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所需時間。可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 陸群英,黃迅.麻醉方式對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恢復效果的影響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5):14-16.
[2] 白雪東,王德利,李海峰,等.麻醉方式對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恢復效果的影響[J].實用骨科雜志,2013,19(1):15-17.
[3] 袁志忠.兩種麻醉方式對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恢復效果影響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35):4795-4796.
[4] 粱興偉.閉合復位外固定架固定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閩骨折32例[J].中國實用醫刊,2012,39(14):92-93.
[5] 耿立杰,江濤,張嘵立,等.高齡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微創手術治療[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1,17(11):974-976.
[6] 曾玲.老年股骨粗隆聞骨折內固定術圍手術期護理[J].海南醫學,2012,23(17):147-148.
[7] 劉紅霞.全麻與腰硬聯合麻醉對股骨頸骨折手術的麻醉效果比較[J].當代醫學,2013,l 9(17):73-74.
[8] 劉劍飛.全麻和椎管內麻醉對老年骨科手術患者預后影響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24):97-9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7.026
江西 330006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 (劉添銀 陳世彪候本超 黃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