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細節護理模式在急性呼吸道危重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李潔
目的 探討細節護理模式在急性呼吸道危重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88例急性呼吸道危重病癥患者,按隨機方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4例。對照組患者僅給予常規臨床護理措施,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入細節護理模式。記錄研究組與對照組護理前后心理負面情緒變化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研究組與對照組SAS、SDS量表評分均較之前顯著下降,研究組SDS評分(46.25±8.34)、SAS評分(10.36±2.17)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0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則高達63.6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急性呼吸道危重病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與細節護理相結合的綜合性護理措施可顯著緩解其負面情緒并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有利于保障患者療效及預后。
急性呼吸道危重病;細節護理模式;臨床應用效果
急性呼吸道危重病患者大多突然起病、病情變化快、致死率高,嚴重傷害其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1]。本文為提高急性呼吸道危重病患者護理效果,特選取88例此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細節護理模式在急性呼吸道危重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88例急性呼吸道危重病患者中男47例、女41例,年齡19~88歲,平均年齡(48.92±10.14)歲,疾病類型:急性支氣管炎36例、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2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18例、細菌性肺炎12例。按照隨機(前來就診單、雙號)方式將88例急性呼吸道危重病患者平均分為(每組44例)研究組(單)、對照組(雙),研究組與對照組上述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對照組急性呼吸道危重病患者僅給予病情觀察、保持呼吸道暢通、遵醫囑給藥、生命體征(血壓、心率、脈搏等)監測等常規臨床護理措施。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入細節護理模式。記錄研究組與對照組護理前后心理負面情緒[焦慮(SAS焦慮自評量表,10分以下無焦慮、16分以上重度焦慮,即評分結果與焦慮程度呈正相關)、抑郁(SDS抑郁自評量表,50分以下無抑郁、70分以上重度抑郁,評分結果與抑郁程度相關性同SAS量表)]變化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將所得數據經專業統計學檢驗后獲得結論。
1.2.2 細節護理模式 (1)組建細節護理小組,組員均由具有豐富經驗及專業知識的臨床護理人員組成,于上崗前給予必要培訓使其了解細節護理內容及意義,提高護理人員工作責任感;(2)結合本科室實際情況及接診患者特點制定完善的工作相關規章制度,如交接班制度、護理標準等;(3)接診后應準確評估患者實際心理狀態,根據其實際情況提供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如過度擔心療效者列舉以往成功病例并給予語言支持、不了解病情者適當講解疾病發生原因及治療措施等;(4)病房內應保持人體適宜溫度及濕度,提供必要的保暖措施預防感染;(5)限制病房內家屬探視時間及人員數量,降低因人員流動所致院內感染發生率[2];(6)及時告知家屬治療效果,緩解家屬負面情緒使其積極配合臨床工作;(7)主動詢問患者所需并盡量滿足其合理需求;(8)設立服務站或咨詢熱線,及時解答家屬及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提出的問題;(9)不定期實施護理滿意度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完善護理工作;(10)將一次性輸液器空氣濾過網安裝于氧氣濕化瓶通氣管末端,有利于減少因水泡所致噪音利于患者充足休息;(11)告知患者及家屬遵醫囑治療對疾病療效及預后的積極意義,提高其治療依從性。
1.3 統計學方法 將上述研究所得數據經專業軟件包SPSS 18.00給予相關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負面情緒 研究組與對照組急性呼吸道危重病患者護理前負面情緒(焦慮、抑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上述相應方法護理后研究組與對照組SAS、SDS量表評分均較之前顯著下降,研究組負面情緒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SDS、SAS量表評分變化情況對比(x±s,分)
2.2 不良反應 研究組與對照組急性呼吸道危重病患者經不同方法護理后,研究組一次撤機失敗4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2例、皮下氣腫1例、腹脹2例、死亡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25.00%(11/44)。對照組一次撤機失敗12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6例、皮下氣腫2例、腹脹3例、死亡5例,不良反應發生率則高達63.64%(28/44)。研究組與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308,P<0.05)。
研究表明[3],及時診斷并給予積極治療是保障急性呼吸道危重病患者療效及預后的關鍵因素,而治療過程中提供針對性的護理配合可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但有研究顯示[4],由于急性呼吸道危重病患者起病急、病情重,發病后易因不了解病情、過度擔心療效等因素,導致心理產生緊張、恐懼、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不利于其積極接受救治甚至排斥治療,將嚴重影響其療效及預后效果。本文研究可知,對照組急性呼吸道危重病患者經臨床治療基礎上給予常規護理配合后,其負面情緒改善效果較差,而不良反應發生率則高達63.64%,護理效果并不理想。
細節護理模式是近年來于臨床推廣使用的新型護理模式,其以患者為中心、將現代護理理念為指導原則,目的在于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護理服務,在保障其獲得滿意療效的同時獲得心理尊重感及滿足感[5]。有學者提出,對急性呼吸道危重病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細節護理模式可顯著提高其臨床護理效果。本文中研究組給予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細節護理模式后,其SAS、SDS量表較之前及對照組均顯著改善,提示負面心理情緒得到有效緩解,且該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僅為25.00%,護理效果較為滿意,與葉慶云[6]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對急性呼吸道危重病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與細節護理相結合的綜合性護理措施可顯著緩解其負面情緒并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有利于保障患者療效及預后,值得今后推廣。
[1] 巨小莉.危重患者的護理體會[J].當代醫學,2011,17(27):127-128.
[2] 李明暉,沈巨信,阮永春.危重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1):2425-2427.
[3] 徐菲,鄭霞,周華,等.呼吸科與重癥監護室院內獲得性肺炎預后因素分析[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4,26(10):1158-1161.
[4] 賀青,曹曉俠.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患者的負性情緒分析及心理護理[J].吉林醫學,2011,32(29):6287-6288.
[5] 葉任秋.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應急護理干預措施[J].中國當代醫藥,2012,18(19):122-123.
[6] 葉慶云.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J].當代醫學,2011,17(33):228-229.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7.065
江西 330003 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院護理部 (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