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輝
外周神經阻滯用于高危老年全髖置換術的臨床分析
吳文輝
目的 探討高危老年患者行全髖置換術時應用外周神經阻滯方法的臨床成效。方法 選取85例行全髖置換術的高危老年患者,隨機分為2組。實驗組43例患者借助神經刺激儀,以外周神經阻滯方式對患者行全髖置換術;對照組42例患者以連續硬膜外麻醉方式對患者行全髖置換術。對比兩種方式的臨床效果。結果 2組患者均全部麻醉成功,不同時段內2組患者麻醉例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實驗組感覺神經阻滯起效時間(13.98±2.11)min,維持時間(473.52±86.27)min,運動神經阻滯起效時間(16.13±3.07)min,維持時間(355.59±62.36)min,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外周神經阻滯在高危老年全髖置換術中的臨床應用麻醉效果優良,且不影響患者胃腸功能,能有效穩定患者生命體征,值得臨床推廣。
外周神經阻滯;高危老年;全髖置換術;硬膜外麻醉
一直以來,臨床行全髖置換術多需要麻醉患者,通常麻醉方式以全麻和椎管內麻醉居多。但高危老年患者作為特殊群體對麻醉的耐受力不足,全麻應激反應過強,臨床應用有所顧慮,椎管內麻醉則影響患者循環呼吸[1]。神經阻滯是指在患者局部神經干、叢等處注射麻藥,使該處神經支配區域出現麻醉效果的一種臨床手術輔助方法[2]。借助定位技術,近年來該術阻滯患者外周神經的作用效果得到極大提高,目前已經憑借效果好、不良反應小的優點在老年患者手術中得到廣泛應用[3]。為進一步研究外周神經阻滯在高危老年行全髖置換術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現選取85例行全髖置換術的高危老年患者為對象進行分析和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在江蘇省常州市武進中醫院收治的全髖置換術高危老年患者85例。其中,男46例,女39例,患者年齡67~89歲,平均(74.12±2.31)歲。全部患者SAS麻醉分級均在II~IV級間。其中64例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42例患者合并糖尿病,27例患者合并呼吸道疾病。隨機將患者分為實驗組43例,對照組42例。2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手術前,全部患者面罩吸氧并行常規血壓、心電圖監測,送氧速度3~4L/min。施術前50min,給予患者芬太尼(人福藥業,H20030198,規格0.1mg/支)50μg和咪達唑侖(人福藥業,H20067040,規格2mL/支)2.5mg。
實驗組:借助神經刺激儀對全部患者行外周神經阻滯,阻滯神經包括坐骨神經、腰叢神經等。局麻選用羅哌卡因(廣東華潤順峰藥業有限公司;H20050325;規格10mL:100mg),濃度0.4%,藥用量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用30~40mL。施術時,患者患肢在上側臥,屈髖屈膝,準備工作就緒后定位穿刺點。具體定位點如下:(1)標記患者第4腰椎棘突,以該點為中心先向尾側行,然后垂直于患肢旁開,移動距離分別為3cm、5cm,移動定位后該處即為腰叢穿刺點。(2)稍微伸展患肢,使患者髂后上棘同大轉子最高點位于同一直線上,選該直線中點于內做垂線,坐骨神經穿刺點即為垂點沿該垂線向下5cm處。確定好穿刺點以后開始進行阻滯,阻滯需借助神經定位儀進行,起始強度和頻率分別控制在1mA、2Hz,當患者出現肌肉收縮反應后降低刺激,這期間取10cm穿刺針調整穿刺位置,刺激強度降至0.25mA時,如穿刺針回抽無血,且患者肌肉仍有抽搐則可注入羅哌卡因。
對照組:全部患者行連續硬膜外麻醉,麻醉藥選用羅哌卡因和利多卡因(北京紫竹;H11022396;規格5mL:0.1g),濃度分別為0.33%和1.33%。穿刺成功后現注入4mL利多卡因,觀察患者狀況,如5min后患者無不適感,可分次給予患者麻醉藥,用量8~12mL,麻醉平面低于T8。
施術期間,常規觀察患者的血壓及血液流變情況,如與術前相比,患者的平均動脈壓降低超過20%,則適量給予患者麻黃堿。2組患者分別在注藥5min、10min、20min、30min后進行神經阻滯評分。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注藥后5min、10min、20min和
30min對2組患者的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進行評分,統計2組患者感覺神經阻滯和運動神經阻滯的起效時間與維持時間。
1.4 效果評價標準 患者感覺神經、運動神經評分參照文獻擬定[4],標準如下:(1)感覺尖銳或運動神經無阻滯記0分;(2)感覺減退模糊或阻滯可抗重力,但不抗阻力記1分;(3)無感覺或運動神經阻滯完全記2分。注藥30min后,若有患者神經評分未達到2分,則靜脈給予患者咪達唑侖(1.5mg)和芬太尼(50μg),如患者仍有痛覺,則視為麻醉失敗,改換麻醉方法。記錄2組患者5min、10min、20min、30min的麻醉評分,麻醉起效時間及維持時間。給予患者術后回訪,觀察并發癥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臨床資料采用SPSS16.0軟件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時段2組麻醉情況 2組患者均全部麻醉成功。注藥后5min、10min、20min和30min,實驗組患者感覺神經阻滯例數和運動神經阻滯例數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不同時段內2組患者神經完全阻滯、麻醉的例數對比(n)
2.2 2組麻醉時間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神經阻滯起效時間更短,維持時間更長,各項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神經阻滯、麻醉起效時間與維持時間對比(x±s,min)
神經阻滯是指在患者局部神經干、叢等處注射麻藥,使該處神經支配區域出現麻醉效果的一種臨床手術輔助方法[5]。借助定位技術,近年來該術阻滯患者外周神經的作用效果得到極大提高,目前已經憑借效果好、不良反應小的優點在老年患者手術中得到廣泛應用[6]。鑒于高危老年患者身體素質特殊,下肢手術行連續硬膜外麻醉常因禁忌癥、嚴重骨質增生等問題導致穿刺失敗,進而轉行全身麻醉,增加手術風險,而外周神經阻滯借助定位技術,憑借神經刺激儀可以為高危老年患者提供優質麻醉服務[7-8]。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實驗組43例高危老年患者均依靠定位成功完成神經阻滯,成功率100%,在幫助患者順利完成手術方面意義重大。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感覺神經阻滯平均維持時間(473.52±86.27)min,運動神經阻滯平均維持時間(355.59±62.36)min,明顯高于對照組各項維持時間(P<0.05),這不僅能夠為老年患者提供足夠手術時間,更能為老年患者提供短時術后鎮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術后鎮痛藥物的服用量,為加速患者康復提供可能。總之,高危老年全髖置換術中,給予患者外周神經阻滯其效果優于硬膜外麻醉,該術對患者影響小,耐受度高,更易于患者及家屬接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李俊凱,劉旭,朱云章,等.聯合神經阻滯麻醉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3,22(1):101-102.
[2] 趙玲,張海雄,盛旭東,等.椎旁聯合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在肥胖高齡患者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3,35(17):1875-1877.
[3] 朱俊峰,馮兆明.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復合喉罩全身麻醉對老年髖關節置換手術麻醉和術后鎮痛效應的影響[J].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志,2015,21(6):524-527.
[4] 王云,劉文勛,周小紅,等.兩種鎮痛方法在髖關節置換術后效果的比較[J].寧夏醫學雜志,2016,38(1):45-47.
[5] 黃炳強,毛慶祥,閆紅,等.連續腰叢神經阻滯用于髖關節置換術的術后鎮痛效果[J].實用疼痛學雜志,2014,10(4):286-289.
[6] 賴紅燕,李挺,李軍,等.高齡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持續腰叢神經阻滯鎮痛的應用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3):113-116.
[7] 李友青.超聲引導下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在高齡患者半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6,14(3):288-290,293.
[8] 郭志華,李彥平,王強,等.腰叢神經阻滯鎮痛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質量影響的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9):670-672,67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3.017
江蘇 213161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中醫院麻醉科 (吳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