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萍 楊文 彭洪
神經刺激儀引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在脊柱畸形患者下肢手術中的應用效果
易萍 楊文 彭洪
目的 觀察神經刺激儀引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在脊柱畸形患者下肢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脊柱畸形行下肢手術的患者4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4例。其中對照組24例予以傳統的硬膜外麻醉方式,觀察組24例采用神經刺激儀引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術,對比、分析兩種不同的麻醉方式的效果。結果 觀察組麻醉起效時間(1.6±0.6)min、麻醉完善時間(5.3±1.4)min短于對照組;觀察組麻醉持續時間(356.6±87.8)min長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4.17%顯著小于對照組,以上數據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神經刺激儀引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在脊柱畸形患者下肢手術中的應用效果較傳統的硬膜外麻醉方式更有效、安全,可縮短麻醉起效時間、完善時間,并發癥少,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
脊柱畸形;下肢手術;神經刺激儀;腰叢—坐骨神經阻滯
脊柱畸形患者因脊柱解剖位置及形狀的異常,傳統的硬膜外麻醉方式容易出現定位不準確、患者麻醉舒適度低、術中及術后并發癥較多等情況[1]。神經刺激儀引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術由于其麻醉定位較準確,在取得下肢完全麻醉的同時避免了全身麻醉對循環呼吸系統的影響,避免了硬膜外麻醉出血的風險[2]。本研究主要通過對神經刺激儀引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術與傳統硬膜外麻醉的比較,探討一種對于脊柱畸形患者下肢手術而言更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萍鄉市人民醫院2014年8月~2015年4月收治的脊柱畸形行下肢手術的患者4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4例。觀察組女15例,男9例,年齡43~64歲,平均年齡(51.41±4.45)歲,平均體質量(63.4±5.6)kg;對照組女16例,男8例,年齡45~63歲,平均年齡(52.86±4.64)歲,平均體質量(64.4±4.7)kg。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質量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 術前常規禁食禁水,對患者綜合身體狀況進行認真評估,并完善相關術前檢驗檢查,了解患者血常規情況、凝血功能情況,排除肌營養不良、丙型肝炎、梅毒、穿刺部位感染等疾病;入手術室后常規吸氧,連接SpO2、ECG、HR、BP等監護儀器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
1.2.2 對照組麻醉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硬膜外麻醉方式,首先需根據手術部位選定硬膜外麻醉穿刺點,一般情況下選取手術范圍內中央的相應棘突間隙,置管后首先給予3~5mL利多卡因,然后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特征,10~20min后觀察到無全脊麻特征并且麻醉平面達到手術要求后給予5~10mL 1%鹽酸普魯卡因。在手術各個階段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詳細的觀察和記錄[3]。
1.2.3 觀察組麻醉方法 觀察組采用神經刺激儀引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術。首先患者采取側臥位,患肢在上,健肢在下,屈髖屈膝的體位,選擇合適的穿刺點,然后進行常規消毒鋪單,連接神經刺激儀并設置電流為0.35mA,采取垂直于皮膚的方式緩慢進針,直至引發肌肉顫抽(趾屈或背屈)。然后回抽無血后開始注射,于坐骨神經阻滯注入0.35%羅哌卡因15~20mL,腰叢阻滯注入30~35mL,注意注射過程中要回抽,如阻力過大應調整方向,避免神經損傷[4]。在手術各個階段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詳細的觀察和記錄。
1.3 觀察指標 在術中詳細記錄麻醉起效時間、麻醉完善時間、麻醉持續時間,在術后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腰痛、頭痛等并發癥情況、神經損傷癥狀等情況進行隨訪與統計。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 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其中對計量資料的比較采取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麻醉效果比較 觀察組麻醉起效時間和麻醉完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麻醉持續時間觀察組長于對照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麻醉效果比較(x±s,min)
2.2 2組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無腰痛、頭痛等并發癥情況,神經損傷癥狀1例,并發癥發生率4.17%;對照組術后有5例腰痛、頭痛等并發癥情況,神經損傷癥狀2例,并發癥發生率29.17%。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脊柱神經外科手術的麻醉選擇主要原則有不引起顱內高壓,對心血管影響小,不增加腦耗氧量,對脊髓無影響等[5]。對于脊柱畸形患者在行下肢手術時由于其本身脊柱解剖結構等問題,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及損傷。傳統的硬膜外麻醉術又稱硬膜外間隙阻滯麻醉,指的是將局部麻醉藥物注射進入硬膜外腔隙,進而阻滯神經根使其支配的范圍出現感覺、運動喪失,然而容易出現有效循環血量明顯減少,導致血壓下降,心腦血管意外等情況[6]。神經刺激儀引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術作為一種較新的麻醉方式,在臨床麻醉中引入神經刺激儀,讓腰叢—坐骨神經阻滯的這種復雜的定位得以實現,從而使脊柱畸形患者下肢手術的麻醉風險降低[7-8]。本研究主要通過對兩種不同麻醉方式的比較,探討一種更安全的方式。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采用神經刺激儀引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方法,患者的麻醉起效時間、麻醉完善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而麻醉持續時間觀察組長于對照組(P<0.05),術后腰痛、頭痛等并發癥情況、神經損傷癥狀觀察組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由于本研究樣本容量較小,難免會有一定誤差,在以后研究中會加以改進。
綜上,神經刺激儀引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在脊柱畸形患者下肢手術中更安全有效,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
[1] 何巍.不同麻醉下冠心病患者脊柱手術的術中喚醒試驗的比較[J].當代醫學,2012,18(23):63.
[2] 袁巖,虞艷平,張永俊,等.神經刺激儀引導神經阻滯在高齡患者髖關節手術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3,39(14):1673-1675.
[3] 許鴻英.脊柱畸形致困難硬膜外麻醉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 2015,31(19):42-43.
[4] 羅鑫,文可武.神經刺激儀引導下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在基層醫院脊柱畸形患者下肢手術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5,28(6):778-780.
[5] 謝守德.兩種麻醉方法用于脊柱神經外科手術的效果比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19):1558-1560.
[6] 袁記,符曉陽.神經刺激儀引導下腰叢聯合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在下肢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刊,2012,39(10):82.
[7] 陳潔儀,歐陽惠嫻.神經刺激儀下坐骨神經阻滯在足踝部手術的應用及護理[J].工企醫刊,2014,27(3):792-793.
[8] 周樸,陳乃招,堯新華,等.神經刺激儀引導下神經阻滯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廣東醫學,2014,35(13):2075-207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3.046
江西 337055 江西省萍鄉市人民醫院麻醉科 (易萍 楊文 彭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