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自擬平胃消瘤湯在原發性肝癌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王玉霞
目的 評價自擬平胃消瘤湯在原發性肝癌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60例原發性肝癌患者1∶1比例劃為2組,對照組30例僅接受常規治療及動脈介入栓塞術,觀察組30例在常規基礎上,分別在肝動脈介入治療栓塞術前、術后口服自擬平胃消瘤湯,對比2組癥狀、腫瘤大小以及生存情況。結果 對照組患者30例,食欲改善13例(43.3%),肝區疼痛改善5例(16.7%),體質量改善7例(23.3%),消化道癥狀改善8例(26.7%),觀察組患者30例,食欲改善25例(83.3%),肝區疼痛改善24例(80.0%),體質量改善29例(96.7%),消化道癥狀改善18例(60.0%),觀察組患者的各項癥狀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30例,3例患者腫瘤明顯增大,占10.0%,27例患者腫瘤無變化或增大不明顯,占90.0%;觀察組中2例患者腫瘤明顯增大,占6.7%,28例患者腫瘤無變化或增大不明顯,占93.3%;2組患者患者的腫瘤大小變化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治療6、12、18、24個月后生存率分別93.3%、80.0%、63.3%、46.7%;對照組分別為86.7%、40.0%、23.3%、13.3%,治療后6個月,2組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12、18、24個月觀察組生存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原發性肝癌患者采用自擬平胃消瘤湯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
平胃消瘤湯;原發性肝癌;應用價值
原發性肝癌為一種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具有發病快,預后差的特點,多數患者入院接受治療時已為中晚期,不適宜采用手術方法治療[1]。因此,給予患者綜合性治療是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的唯一方法。中醫藥治療肝癌的歷史悠久,中醫上通常將肝癌歸屬于“積聚”、“脅痛”、“肝積”等范疇,尤其是近些年來,中醫藥在肝癌治療中的地位逐漸突出,對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中,原發性腫瘤患者采用自擬平胃消瘤湯進行治療,療效顯著,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遼寧省本溪市中心醫院在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確診為原發性肝癌患者中選取60例,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劃分為2組。對照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40~80歲,平均年齡(60.0±0.5)歲,腫瘤直徑4~16cm,平均(10.0±0.3)cm。觀察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為41~83歲,平均年齡(62.0±0.2)歲,腫瘤直徑3.2~17.2cm,平均(11.0±0.1)cm。對比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直徑以及病情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選取標準 入院后經血管造影、B超、CT、核磁共振、實驗室檢查等確診為原發性肝癌,均為臨床二期。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包括阿德福韋酯或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療,并擇期對患者實施肝動脈介入栓塞術。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于患者疾病確診后口服中藥平胃消瘤湯,其組方為:生黃芪30g、公英30g、三七粉3g、黨參15g、白花蛇舌草30g、枳實15g、厚樸30g、茯苓30g、陳皮15g、蒼術15g、竹茹15g、姜半夏15g、莪術15g,之后用水煎服,1天1劑,水煎取汁500mL,分兩次溫水進行沖服。術后繼續服用中藥3個月。
1.4 觀察指標 在治療3個月后,觀察患者的消化道癥狀、肝區疼痛、體質量變化、食欲變化情況;其中消化道癥狀改善為患者惡心、嘔吐次數明顯減少;肝區疼痛改善為患者疼痛程度明顯降低;體質量變化為患者體質量顯著增加,食欲變化為患者進食量明顯增大,且飲食規律。并采用CT、核磁共振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的腫瘤大小變化,以增加程度大于2cm為明顯增大,小于2cm為增大不明顯或無變化。隨訪24個月統計患者生存期。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資料采用SPSS17.5軟件包分析,采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并采用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30例,食欲改善13例(43.3%),肝區疼痛改善5例(16.7%),體質量改善7例(23.3%),消化道癥狀改善8例(26.7%),觀察組患者30例,食欲改善25例(83.3%),肝區疼痛改善24例(80.0%),體質量改善29例(96.7%),消化道癥狀改善18例(60.0%),觀察組患者的各項癥狀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治療前后的腫瘤大小比較 對照組30例,3例患者腫瘤明顯增大,占10.0%,27例患者腫瘤無變化或增大不明顯,占90.0%;觀察組中2例患者腫瘤明顯增大,占6.7%,28例患者腫瘤無變化或增大不明顯,占93.3%;2組患者患者的腫瘤大小變化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 治療后生存率情況對比 治療后6個月,2組生存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12、18、24個月觀察組生存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2組生存率情況比較[n(%)]
據統計,原發性肝癌多發于中老年患者,具有多發特點,隨著其診斷以及治療水平的不斷進步,該疾病的總體治療效果有明顯提高[2-3]。當前臨床并未明確原發性肝癌疾病的發病機制以及發病原因,且缺乏令人滿意的治療方法。臨床用于治療原發性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為介入治療,實施治療后患者的有效率明顯提高,生存期有效延長,但隨著介入刺激增加,患者免疫功能以及肝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甚至一些患者因經濟費用高,而中途放棄治療[4-5]。隨著臨床中醫學的不斷發展,臨床開始嘗試采用中醫藥治療中晚期肝癌。傳統中醫學認為原發性肝癌為“瘢瘕”范疇,患者初期多表現為肝區疼痛、不適、食欲不振、乏力,脈弦滑,很多患者在明確診斷后已為二期。中醫辨證分型認為脾虛血瘀,脾虛則導致飲食化生精微,而導致痰濁氣滯,淤血互結,導致肝癌疾病發生。臨床主要采用祛痰消瘤、運脾化痰方法進行治療,因此臨床選擇古方平胃散加味組成平胃消瘤湯[6-7]。其具體方劑作用:陳皮、半夏、厚樸、蒼術、茯苓具有健脾益胃、化痰消食,竹茹、枳實具有疏肝理氣,黨參、黃芪可起到益氣健脾功效;公英、白花蛇舌草具有散結消積、清熱解毒功效,三七粉、莪術具有化瘀消瘤抗癌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平胃散具有促進胃腸蠕動,健脾開胃功效,同時還能增加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的量,促進消化[8]。蒼術具有祛濕運脾、芳香苦濕、開胃消食功效[8]。蒼術調節腸胃運動,厚樸消除氣滯。姜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竹茹止嘔除煩、清熱化痰,枳實行氣疏肝,兩種性寒,可以起到平胃散燥。觀察患者用藥后,患者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體虛乏力以及精神狀態有明顯改善。觀察本次中,觀察組患者用藥后,其消化道癥狀、肝區疼痛、體質量變化、食欲變化等各方面癥狀均有明顯改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用藥后隨訪觀察患者的生存情況,觀察組治療后12、18、24個月生存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自擬平胃消瘤湯用于治療原發性肝癌,不僅可達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的效果,同時還能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應用前景廣闊。
[1] 張雙元,朱振國,解占峰.甲胎球蛋白、α-L-巖藻糖苷酶、高爾基體蛋白73聯合檢測對原發性肝癌的診斷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16):2650-2652.
[2] 韓成龍,馬亦龍.洛鉑在肝動脈化療栓塞術中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近期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13):2160-2162.
[3] 李石祥,李英杰,沈鳳珍,等.精準TACE+RFA/PEI治療原發性肝癌[J].當代醫學,2010,16(35):717-718.
[4] 汪唐順,陳曉珩,丁治國.參芪扶正注射液聯合干擾素-α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18):174-177.
[5] 劉軍偉,位思榮,王建平,等.氬氦刀冷凍消融聯合TACE治療原發性肝癌[J].當代醫學,2010,12(18):109-110.
[6] 沈楨,石瑩瑩.胸腺肽聯合核苷類藥物治療肝炎病毒致原發性肝癌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26):117-118.
[7] 范公忍,王偉芳,韓聚強,等.血清AFP、GP73和GPC3聯合檢測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2014,29(9):884-888.
[8] 雷其山.自擬平胃消瘤湯治療原發性肝癌32例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4,6(8):106-10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105
遼寧 117000 遼寧省本溪市中心醫院 (王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