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園園,徐春霞
(南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
不禮貌行為與權力互作關系的人際關系管理詮釋
王園園,徐春霞
(南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摘要]近年來不禮貌研究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開展了研究,如不禮貌與性別、不禮貌與情感等。然而,不禮貌與權力的關系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本文借用Locher和Watts的人際關系管理理論來詮釋不禮貌行為與權力的關系。首先,簡要介紹人際關系視角下的不禮貌、不禮貌策略以及權力的概念,集中關注不禮貌與權力的互作關系,認為權力是動態而非靜態的,權力只有在交際中才能體現;權力是不禮貌行為判斷的重要因素之一,兩者的互作關系既可以是正向也可以是逆向影響。
[關鍵詞]不禮貌行為;權力;人際關系管理;互作關系
不禮貌現象不僅廣泛存在日常交際中,還普遍存在于政治辯論、軍隊訓練、法庭審判、工作場合等活動中。不禮貌行為作為一種語言現象日益得到學界的關注,而權力是判斷不禮貌行為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權力對不禮貌的影響應得到充分關注。然而,在不禮貌的研究中,涉及兩者關系的研究廖若星辰。本文試圖借用從Locher和Watts的人際關系管理理論來詮釋不禮貌與權力的互作關系。
一、人際關系視角下的不禮貌和權力的定義
(一)人際關系管理理論
人際交往勢必涉及信息交流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際。基于這樣的觀點,Locher和Watts提出了人際關系管理理論(relational work),集中關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關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1],即在人際交往和互動中利用言語交際來協調人際關系。這種交際互動不是隨意地開始或結束,而是貫穿整個交際過程,并且至少涉及兩個參與者。Locher和Watts的人際交際互動涵蓋了從禮貌、得體行為到不禮貌、不得體行為的整個連續體中所有的言語行為(圖1)。
圖1表明言語行為并非都是禮貌或無標記的,不禮貌言語行為和消極的標記行為同樣也是人際交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在人際交往行為中,Locher和Watts特別關注不禮貌言語行為,提出不禮貌行為與權力相關的觀點。在社會交往與互動中,人們利用言語交際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而權力在協調人際關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協調身份更是如此。在人際關系中,權力是不可忽視的概念,所有社會成員都以不同的社會身份和地位進行交際,而權力的實施只有通過人際互動才能實現,即權力需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互動來實現。Locher和Watts的人際關系管理理論為我們研究不禮貌行為與權力關系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理論框架。
(二)不禮貌的定義與不禮貌的策略
有關不禮貌的定義,不同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觀點。Watts認為,不禮貌應定義為“第二順序的不禮貌(研究者對話語進行的評價)”,而不應把“第一順序的不禮貌(說話者對話語的自我評價)”納為“不禮貌”的定義中,即對不禮貌的判斷主要是局外人而非會話參與者對話語的判斷和評價[2]。Culpeper認為,不禮貌是引起他人“面子丟失”的一種交際行為[3],而“面子丟失”意味著利益沖突,說話人總是貶低聽話人所主張的積極社會價值,或否認聽話人享有不受約束或自由結社的權利。不禮貌行為的實施限制了聽話人的行動,迫使聽話人作出維護面子的反應或對不禮貌行為不予回應。Bousfield認為,不禮貌是交際者有意而為的、冒犯性的、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為[4]。Kienpointner認為,不禮貌是一種不合作的言語交際行為,這種行為破壞雙方的人際關系,造成交際雙方相互反感[5]。

圖1 人際關系管理理論示意圖(Locher & Watts)
上述定義表明:意圖在不禮貌的判斷中起著重要作用。對不禮貌行為的判斷既可以從說話者的角度,也可以從聽話者的角度。筆者試圖作以下定義:不禮貌是指依據交際意圖和交際關系等,說話人有意或無意違反行為規范,威脅聽話人面子,從而引發社會不和諧的言語行為。
不禮貌策略的研究主要有Culpeper和Bousfield所提出的兩大不同的理論框架。在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理論基礎上,Culpeper提出了五個不禮貌策略:(1)直接公開的不禮貌:直接威脅對方面子的行為,即說話人有意且公開威脅聽話人面子的行為。(2)積極的不禮貌:無視聽話人的積極面子需求。如把對方排除在外、使用不得體的身份稱謂語、使用禁忌語等。(3)消極的不禮貌:破壞聽話人的消極面子需求。如恐嚇對方、責罵或取笑對方、明白無誤地使用“你”“我”等。(4)諷刺的不禮貌:虛情假意地使用禮貌用語或實施禮貌行為,用虛假的禮貌來實施實際的不禮貌行為。(5)拒絕實施禮貌行為:保持沉默或者不實施所期待的禮貌策略行為。Bousfield認為就某個話語而言很難區分到底是損害積極面子還是消極面子,因此,他對Culpeper的不禮貌框架進行了修正,將不禮貌策略納為兩大策略:公開的不禮貌策略和不公開的不禮貌策略。Bousfield把諷刺的不禮貌和拒絕實施的禮貌都歸為不公開的不禮貌策略,他非常注重把不禮貌框架應用于動態分析之中,為不禮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權力的概念
關于權力的概念,不同學者給出了不同的闡釋。Brown和Gilman認為,權力是控制他人的一種能力,它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6]。該定義影射出權力與“面子”密切相關,即權力的實施涉及了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面子的損益。Brown和Levinson認為,權力是社會關系不對稱的反映,換言之,說話人以犧牲聽話人的面子為代價來強制實施自己的意圖或達到維護自我面子的目的[7]。說話人的相對權力越大,賦予他的禮貌就越大。Brown和Levinson認為權力是靜態的,是衡量面子威脅行為的一個變量,然而權力這個變量本身不能全面反映出人們交際互動的復雜性。Wartenberg認為人際互動中的權力涉及三點:(1)強迫(force);(2)威脅(coercion);(3)影響(influence)[8]。說話人的“強迫”會限制和支配聽話人的話語反應;在限制聽話人的反應后,進而用“威脅”來實現其意圖。在這個交際過程中,不管是否采取言語威脅或行動強迫,說話人權力的實施已經對聽話人造成“影響”。Fairclough區分了話語中的權力(power in)和話語背后的權力(power behind):話語中的權力是指權力必須用言語來實施;話語背后的權力則是社會機制以及包含權力關系的社會階層[9]。但Locher認為,話語中的權力與話語背后的權力并不存在必然的關聯。也就是說,在交際中權力大的一方不能無節制地行使權力,而權力小的一方也可以挑戰對方的權力來維護自我權力[10]。Locher對“權力”作了如下定義[10]:(1)權力通過語言來表達;(2)權力的闡釋必須依賴語境;(3)權力是交際的、動態的以及反抗性的;(4)通過權力的實施使語言與社會發生關聯;(5)行動的自由需要權力的實施;(6)實施權力可以限制會話參與者的行動;(7)潛在的利益沖突必將導致權力的實施,而這種沖突起源于社會階層意識形態的不同;(8)權力的實施伴隨著無標記或有標記的人際關系策略的使用,以此維持社會平衡和協調身份。從定義中可以看出,Locher對權力的闡述是基于人際關系理論的視角,即在人際交往和互動中,由于社會階層意識形態的差別和利益的沖突,人們通常需要用語言來實施權力,進而維護自我權力,達到交際互動的目的。
通過對“權力”的闡釋,可以得出:權力動態地存在于交際中,且不能脫離語境;在人際交際互動中,權力通過語言來實施,與社會發生關聯。由于社會階層意識形態的不同,權力會導致利益沖突的產生。
二、不禮貌與權力的互作關系
(一)不禮貌行為是權力的實施
Locher討論了不禮貌的“嚴重面子威脅行為”、“嚴重沖突”和富有爭議語境中的“權力問題”。他指出:嚴重面子威脅行為是一種強有力的實施權力的語言策略,促使聽話人積極參與到交際互動中。權力和利益的沖突碰撞緊密相關。當說話人支配聽話人接下來的話語反應時,聽話人會反抗并采取行動來阻止面子的丟失[10]。不禮貌語境中面子的丟失涉及利益的沖突與碰撞。當說話人實施不禮貌行為時,無論聽話人采取自我維護還是不予回應,說話人都制約了聽話人將要作出的反應。交際參與者的話語自由一旦遭受限制,利益的沖突就產生了,遭受威脅的一方勢必會采取不禮貌的行為來維護自我權力(即實施面子威脅行為或實施強有力的權力語言策略),因此,不禮貌的使用是權力的體現,如下列實例所示。
情景1:銀行搶劫案(錢被比作面子)
一個搶劫者揮舞著槍(這種交際行為象征著他的“權力”),其意圖是從銀行職員那搶錢(要傷害銀行職員的面子),在搶劫者開槍之前(沒有限制銀行職員的行動自由),銀行職員可能會作出如下反應:(1)沒有作出任何反應(冒著丟失面子的威脅);(2)乖乖地交出錢(承認或接受失去面子);(3)試圖協商(捍衛自己的面子);(4)從柜臺下面拿出武器來反抗(反抗攻擊面子的行為)。在搶劫者與銀行職員的互動中,銀行職員被迫作出一系列的反應是權力導致的結果,搶劫者的權力限制了銀行職員的行動自由;銀行職員為維護自我權力采取了不同的不禮貌策略。
情景2:交通管理員跟車主的互動
當車主違規停車時,管理員有權對非法停車的車輛開罰單,甚至拖走車輛。由于受到社會規則的制約,車主一般不會使用不禮貌策略來實施反抗(如和管理員爭吵或拒絕交罰款等)。但當管理員對車主使用臟話甚至武力來執法時,車主就不會無動于衷了。作為有權力的一方,管理員已經超出了社會制度所允許的行為規范;而作為相對權力小的一方,車主為了維護自我權力與利益,會采取不禮貌的策略向該管理員的不禮貌行為進行反抗。面對管理員的不禮貌行為,車主用不禮貌行為進行反抗來維護自我權力。
上述實例表明不禮貌的使用是權力的體現,不禮貌行為是權力的實施.
(二)權力與不禮貌的使用屬于一種人際關系的管理
在人際交往中,對權力不平衡的雙方來說,權力大的一方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具有一定的主導性,在需要顯示其威望和權力的語境下更是如此。權力大的一方更傾向于采取不禮貌行為;而權力小的一方屬于談話中的弱勢群體,在交際中會附和權力大的一方的話題。但當自我利益受到傷害時,為了維護自我權力,權力小的一方也會采取不禮貌的策略進行反駁。因此,交際雙方的權力無論是否均衡,在一定場合和語境下,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時,都會使用不禮貌策略維護自己的權力,從而使人際交往得以順利進行。因此,權力與不禮貌策略的使用是一種人際關系的管理,權力會影響不禮貌策略的運用。
1.權力對不禮貌行為的正向影響
Culpeper認為,在交際中權力大的參與者更傾向使用不禮貌行為。不禮貌行為既可以削減權力小的一方反抗的能力,又會導致權力小的一方實施嚴重的報復行為[11]。這說明在社會權力不平衡的語境中,不禮貌行為更容易發生。權力對不禮貌的正向影響是指權力大的一方更傾向于對權力小的一方使用不禮貌,而權力小的一方拒絕實施禮貌行為,即保持沉默或不實施不禮貌策略。例如下面老板與秘書之間的對話[12]:
老板:你瘋了嗎?寫這樣的報告。
秘書:……
老板:沒要你寫書面報告,你聽不懂我的意思嗎,你是笨蛋么?你不能口頭報告嗎?愚蠢至極!
秘書:好的,知道了老板。
上述對話中,老板作為權力大的一方一直用責罵的口吻批評秘書,表示對秘書所遞交的書面報告的強烈不滿,如采用直接公開的不禮貌策略“你瘋了嗎”來威脅秘書的面子,同時使用積極的不禮貌策略如不得體的身份稱謂語“笨蛋”、禁忌語“愚蠢至極”來責怪秘書。而權力小的秘書不敢采取不禮貌行為去抗爭,只能保持沉默或按照老板的意思去做事,唯有這樣才能維護上級與下級之間的人際關系。
再比如保姆A和女主人B的之間的對話:
A:太對不起了,我不小心打碎了茶杯。
B:真是笨手笨腳的,怎么干活的!
A:對不起……我以后會小心謹慎的……
B:再不小心就辭退你。
A:(支支吾吾)……
保姆與女主人之間的權力、地位相差甚遠。保姆不小心摔了女主人的茶杯,她非常恐慌地向女主人道歉,而權力大的女主人沒有給予應有的同情心,而是采用了消極的不禮貌策略“笨手笨腳,怎么干活”來責罵和譴責保姆,甚至恐嚇保姆“再不小心就辭退你”。保姆不敢采取不禮貌的策略去挑戰女主人的權力,只好忍氣吞聲,不停道歉。
2.權力對不禮貌行為的逆向影響
在人際交際中,雖然權力大的一方更傾向于對權力小的一方使用不禮貌,權力小的一方并不作出回應,但這并不意味著權力小的一方不能使用不禮貌策略。相反,權力小的一方也可以采取直接公開的不禮貌策略來挑戰對方的權力,進而維護自我權力,達到交際目的。
例如,熱播電視劇《鄉村愛情》中父親謝廣坤和兒子謝永強之間的對話[13]:
(1)謝廣坤:走,你快到小蒙家去,正是你露臉的時候,你要不去,真是可惜了。
謝永強:我不能去,王技術員是我專門請來給我設計水渠引水的,我哪能走。
在家庭成員的交際中,父母的權勢明顯大于子女,父母常會對子女發號施令、提出要求。父親謝廣坤要求兒子趕快趕到女朋友小蒙家去,雖然父親對他的命令給予相應的解釋,但這種命令是一種體現權勢和威脅對方面子的行為,直接威脅到了兒子的消極面子。謝永強的一句“我不能去”是公開的不禮貌策略,直接拒絕了父親命令,公開挑戰了父親的權力,維護了自我的權力。
(2)謝廣坤:那是你媳婦的錢,你老婆的錢,你為什么不用,你這孩子怎么回事你,你傻啊?他們家錢還不由著你花,你狠狠地花,跟他們要……
謝永強:爹,你瘋了,你都說些什么?我謝永強就是再失敗,也不能按你說的那么做,那樣,我成什么人了!
上述是謝廣坤聽說兒子資金有困難卻拒絕女朋友的幫助而大罵兒子的一段話。當聽到父親譴責自己不花女朋友的錢時,謝永強采取了積極和消極的不禮貌策略來挑戰父親的權威,表達自己對父親的氣憤與不滿。父親還沒有說完,兒子就采取積極不禮貌策略打斷了父親的話,無視父親的積極面子需求;而“你瘋了”旨在責罵和譴責甚至嘲笑父親謝廣坤。通過不禮貌的言語行為,兒子直接威脅了父親的面子和權勢。雖然父親比兒子的權力大,但謝永強不畏父親的強權,堅持自己的人生態度,維護了自己的權力。
基于上述討論可以得出結論:權力是通過不禮貌行為來實施的,不禮貌言語行為的實施會影響聽話人接下來的反應,進而引發不禮貌行為的產生,即聽話人采取了不禮貌行為進行反抗。因此,不禮貌行為與權力的關系是一種互動關系,不禮貌行為是權力的體現;反之,不禮貌行為對聽話人的行為產生影響,導致其進一步做出不禮貌行為。可見,權力與不禮貌的使用屬于人際關系管理的范疇,權力既是不禮貌行為產生的誘因,又是不禮貌行為產生的結果。在人際交往中,當聽話人的面子遭受威脅時,其接下來的反應會受到說話人話語的左右;而為了維護自我權力,聽話人會采取不禮貌行為來抗爭,以達到最終的交際目的。
三、結論
在人際交往互動中,權力影響著不禮貌行為的判斷,而不禮貌行為是權力實施的結果。當交際者存在利益的沖突與碰撞時,交際一方的不禮貌行為支配著另一方接下來的反應,同時又挑戰了雙方的權力關系,權力斗爭接踵而至,導致交際的另一方采取不禮貌行為與之抗爭,以達到雙方的權力平衡。此外,權力也影響著不禮貌策略的使用,這種影響既可以是正向的,又可以是逆向的。權力大的一方更傾向于對權力小的一方使用不禮貌,而權力小的一方也可以使用不禮貌行為來維護自己的權力或挑戰對方的權力。在人際交往中,不禮貌行為的實施既是因又是果,即不禮貌行為是權力的體現,而權力又會導致不禮貌行為的產生,權力與不禮貌的使用是一種人際關系管理的結果。
[參考文獻]
[1]Locher,Miriam A. and Richard J. Watts. Politeness theory and relational work[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2005 (1):9-33.
[2]Watts, Richard J. Politenes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3]Culpeper, Jonathan. Impoliteness and the Weakest Link[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2005 (1):35-72.
[4]Bousfield, D. Im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M].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8.
[5]Kienpointner, M. Impoliteness and emotional arguments[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8(4):243-265.
[6]Brown, Roger and Albert Gilman. 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 Language and Social Context[M].Penguin: Harmondsworth, 1960: 252-282.
[7]Brown, Penelope and Stephen C. Levinson.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56-289.
[8]Wartenberg, Thomas E. The Forms of Power. From Domination to Transformation[M].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9]Fairclough, Norman. 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 Longman, 1989.
[10]Locher, Miriam A. Power and Politeness in Action: Disagreements in Oral Communication[M].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4.
[11]Culpeper, Jonathan. Towards an Anatomy of Im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 (3): 349-367.
[12]吳雁. 社會權勢關系與會話合作原則的背離[J].外語教學,2004(6): 32-35.
[13]劉勇,張艷峰.父子沖突話語及其權勢關系研究[J].人文論壇,1994:202-203.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oliteness Behavior and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onal Work
WANG Yuan-yuan, XU Chun-xi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19, China)
Abstract:Recently,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impoliteness which is conducted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such as impoliteness and gender, impoliteness and emotion.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oliteness and power attracts less attention in academia.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oliteness behavior and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onal work which is put forward by Locher and Watts. First, a brief introduction is made to impoliteness, impoliteness strategies and the concept of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onal work, and then the attention i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oliteness and power. Finally, a conclusion is made: power is dynamic rather than static; power is only reflected in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ower is a major factor to judge impoliteness behaviors; and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impoliteness behavior and power can be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Key words:impoliteness behavior; power; relational work; the relationship
[收稿日期]2016-01-14
[基金項目]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文化精品課題(外語類)“基于網絡平臺的研究生英語教學動態評估體系研究”(13Jssky jwhw-37)。
[作者簡介]王園園(1990- ),女,碩士研究生,從事語用學研究;徐春霞(1963- ),女,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語用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5-0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