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桂玉,羅衛平,郭瑞蘭(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廣東 中山 528400)
?
靈龜八法針刺結合普通針刺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療效分析
詹桂玉,羅衛平,郭瑞蘭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廣東 中山 528400)
[摘 要]目的:觀察靈龜八法針刺結合普通針刺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療效。方法: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用靈龜八法結合普通針刺治療,對照組給予普通針刺治療。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后5-HT水平、VAS、 PRI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靈龜八法針刺結合普通針刺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療效優于普通針刺。
[關鍵詞]肌筋膜疼痛綜合征;靈龜八法針刺;普通針刺
肌筋膜疼痛綜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s ,MPS)是以慢性肌肉疼痛且伴有1個或多個激痛點(Trps)為主要特征的常見軟組織風濕病,是原發于肌肉﹑筋膜等結締組織且以頸肩腰背痛為特征的癥候群[1],主要因肌肉和筋膜無菌性炎癥局部粘連攣縮而引起。多因過度勞累﹑輕度外傷﹑受涼或由于潮濕等外界因素的刺激下,頸肩肌持續性收縮而出現過度的肌緊張,使局部軟組織血液循環不良致代謝障礙,導致頸﹑肩部持續性僵硬﹑疼痛[2]。
研究發現,肌筋膜疼痛癥的激痛點是形成放射痛的基礎,激痛點在觸診時可以觸到肌腹中的硬結,對此病理性結構的形成可能是由于硬結處血流緩慢,代謝產物和細胞破碎產生的炎性致痛物(如5-HT﹑P 物質)增多所致[3]。
我們用靈龜八法結合普通針刺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取得一定療效,總結如下。
共60例,均為2015年3月至2015年11月我院就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25~62歲,平均(41.22±5.87)歲,平均病程(17.89±5.23)個月。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24~65歲,平均(45.49±2.61)歲,平均病程(20.84±3.55)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PRI﹑VAS評分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考《疼痛診斷治療學》。①主要標準:主訴區域性疼痛 ,主訴疼痛或肌筋膜觸發點牽涉痛及其分布區域的感覺異常,觸診受累肌筋膜呈繃緊或索帶狀感,沿繃緊帶狀區走行的某一點呈劇烈點痛,在測量時存在某種程度的運動受限。②次要標準:壓痛點重復出現主訴的臨床疼痛或感覺異常,橫向抓觸或針刺入帶狀區觸發點誘發局部抽搐反應,伸展肌肉或注射觸發點緩解疼痛。滿足5 個主要和至少1個次要標準可確診為MPS。
納入標準:符合MPS的診斷標準,年齡18~75歲,病程3個月~2年,視覺模擬評分(VAS)>2.5分。
排除標準:正在服用止痛藥及抗抑郁藥,合并嚴重系統疾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肝腎及出血傾向,懷孕及哺乳期,影像學上提示脊柱退行性改變﹑先天性脊柱異常﹑脊髓占位﹑脊柱手術。
兩組均用普通針刺治療,病變在頸部取穴選風池﹑頸椎夾脊穴﹑阿氏穴﹑大杼﹑中渚,病變在胸背部選取胸椎夾脊穴﹑阿氏穴﹑大椎,病變在腰部選取腰椎夾脊穴﹑阿氏穴﹑腎俞﹑大腸俞﹑委中﹑陽陵泉。常規消毒各穴,快速進針,行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min,留針期間每隔5min行針1次,每周6次,共治療2周。
治療組加用靈龜八法治療,依據就診時間按靈龜八法開穴,采用謝氏《靈龜八法開穴簡表》取所開的雙側穴及配穴(雙側)共4穴,先針所開穴,次針配穴(均為先左側后右側)。主客相配,公孫-內關,外關-足臨泣,后溪-申脈,列缺-照海;常規消毒后,先針刺開穴,得氣后針刺配穴,如列缺為開穴,則照海為配穴,行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min,留針期間每隔5min行針1次,每周6次,共治療2周。
用簡化麥吉爾疼痛量表,由臨床專業人員指導患者在治療前﹑療程結束后分別測定疼痛評定指數(PRI),視覺模擬評分(VAS)﹑血清5-羥色胺(5-HT)水平。
簡化麥吉爾疼痛量表PRI含11個感覺性詞與4個情緒性詞,程度分為無﹑輕﹑中﹑重4級,分別以0﹑1﹑2﹑3分表示,可計算出PRI感覺分﹑情緒分和總分。
VAS評分采用一條10cm長的直線,起始端標記0分,為無疼痛,末端標記10分,為不能忍受的劇痛,患者在直線上選擇的某一點就代表其當時的疼痛程度;分無痛﹑輕度不適﹑不適﹑難受﹑可怕的疼痛﹑極為痛苦6級,分別以 0﹑1﹑2﹑3﹑4﹑5計分。
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5-HT水平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5-HT水平比較 (pg/m L,±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5-HT水平比較 (pg/m L,±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50.30±3.22 33.80±3.22△對照組 30 51.76±2.11 40.63±1.83
兩組治療前后VAS﹑PRI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PRI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PRI比較 (分,±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VAS PRI治療組 30 治療前 6.08±1.2 10.84±2.68治療后 2.84±1.09 2.246±1.29△對照組 30 治療前 5.82±1.84 10.94±2.37治療后 4.53±1.46 6.33±2.66
肌筋膜痛的疼痛源于肌肉上的觸發點[4],又稱“扳機點”或“激痛點”,表現為骨骼肌或肌筋膜中可觸及的緊張性索條上高度局限和易激惹的點,是肌肉上細小敏感的區域。肌梭異常電位學說[5]認為高振幅的電位活動是觸發點的特征,為不正常興奮的交感神經刺激肌纖維收縮所致。整體假說[6]認為肌纖維持續性收縮產生肌節縮短和肌張力增高,持續肌肉收縮導致局部缺血和缺氧,加上局部高代謝狀態,最終產生能量代謝危機及組織損傷;組織損傷釋放 5-羥色胺﹑組織胺及激肽等,這些物質加重局部缺血﹑致敏傳入神經引起觸發點疼痛。謝感共[7]通過實驗在不同季節,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人都進行開閉穴導電量對比,發現各季﹑各年齡﹑各性別的開穴導電量皆大于閉穴導電量且具有普遍性,證明了靈龜八法穴位的“開”“閉”有其內在基礎,其導電量的變化反映了開穴時的“氣血旺盛”,閉穴時的“氣血衰減”。
肌筋膜疼痛綜合征屬中醫“筋痹”范疇。基本病機為筋絡勞損,失于溫養,筋傷之處氣血滯澀,血不榮筋,復加風寒濕邪乘虛侵襲凝滯,筋絡失于溫煦,筋肉絡脈僵凝。靈龜八法又稱“奇經納卦法”,結合奇經八脈的交會穴,按天干地支﹑《河圖》和《洛書》數字推算出十二經脈氣血循環盛衰而開闔的時辰,選擇出適宜的對應腧穴進行恰當的針刺治療。靈龜八法通過調整奇經八脈的氣血流注,從而發揮其調整十二經脈氣血盛衰的作用,以達到培補正氣,祛除外邪,使機體經絡通暢,筋脈得以濡養,從而達到治療作用。通過靈龜八法按時取穴順應時間的變化,改變皮膚溫度及導電量的變化,減少高振幅的電位活動,抑制人體的急性及潛在的觸發點,減少組織損傷釋放 5-HT﹑組織胺及激肽的釋放,從而減輕疼痛。靈龜八法針刺結合普通針刺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能顯著降低血清5-HT的水平,改善疼痛癥狀。
[參考文獻 ]
[1] 周秉文.腰背痛[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145-195.
[2] 師存偉. 電致孔透藥治療頸肩肌筋膜疼痛綜合征40例臨床觀察[J].青海醫藥雜志,2013,43 (3):70.
[3] Shah JP,Danoff JV,Desai MJ,et al.Biochemicals associatedwith pain and inflammation are elevated in sites near to and remote from active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J].Arch PhysMed Rehabil,2008,89 (1):16-23.
[4] Travel J G,Simons D G.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 vol 1 and 2 [M].Baltimore :Williams & Wilkins,1999 :88.
[5] Cummings M,Baldry P. Regional myofascial pain: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 ,2007,21 (2): 367-387.
[6] Hong CN,Simons DG. Pathophysiologic and electrophysiologic mechanism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Arch Phys Med Rehabil,1998,79(7):863-872.
[7] 謝感共.靈龜八法穴位開閉狀態導電量研究[J].中國針灸,2002,22(5):316.
[中圖分類號]R245.319.8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5-0480-02
[收稿日期]2016-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