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玄松(重慶市渝北區人民醫院,重慶 401120)
?
基礎針法結合天宗穴溫通針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觀察
譚玄松
(重慶市渝北區人民醫院,重慶 401120)
[摘 要]目的:觀察基礎針法結合天宗穴溫通針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臨床療效。方法:46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3例。兩組均給予基礎針法,研究組加用天宗穴溫通針法。結果:研究組VAS、SSI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效果優于對照組。結論:基礎針法結合天宗穴溫通針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較好。
[關鍵詞]肩關節周圍炎;基礎針法;天宗穴;溫通針法
肩關節周圍炎屬中醫“痹證”范疇。針刺治療在改善臨床癥狀方面優于其他療法[1]。我們用基礎針法結合天宗穴溫通針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23例效果較好,總結如下。
共46例,均為門診及住院患者,分為兩組各23例。研究組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齡(50.2±5.8)歲,平均病程(6.1±4.5)個月。對照組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齡(50.3±6.2)歲,平均病程(6.2±4.4)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2]:①癥狀:緩慢發病,持續性疼痛,夜間加重,影響睡眠。功能障礙,上舉外展及肩部旋轉功能受限,其中以外旋受限為著,梳頭﹑穿衣﹑束帶﹑舉臂﹑掏褲兜等動作感困難。②體征:壓痛廣泛,肩前方﹑嚎突﹑肩峰下結節間溝﹑三角肌附著處﹑肩腳骨內上角﹑肩腳間等可有壓痛,肩關節外展﹑外旋﹑內旋﹑上舉均受限,有時可出現“扛肩”現象,三角肌﹑岡上下肌可有萎縮。③輔助檢查:X線檢查常無異常發現。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排除急性肩關節損傷﹑肩關節結核﹑腫瘤及風濕結締組織病,中風后遺癥,有心血管﹑腦﹑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精神病。
兩組均依照《針灸治療學》[3]取患肢肩貞﹑肩髃﹑臂臑﹑曲池﹑外關﹑后溪﹑阿是穴,局部消毒后常規針刺,針刺得氣,平補平瀉,針感強度以能耐受為度,留針0.5h,另用TDP照射。
研究組加用天宗穴溫通針法。天宗穴位皮膚消毒后,醫者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將針刺入穴內,候氣至,左手加重壓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針下沉緊,針尖拉著有感應的部位連續小幅度重插輕提9次,拇指再向前連續捻按9次,針尖頂著有感應的部位推弩守氣,使針下繼續沉緊,同時左手施以關閉法,以促使針感傳至病所,守氣1min左右,留針0.5h后緩慢出針,按壓針孔[4-5]。
兩組均6天為一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療程間隔可休息1天。
疼痛程度評分采用衛生部醫政司主編的《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目測類比評分法(Visualanaloguevseale,VAS),綜合評定采用肩關節嚴重指數(Shoulder Severity Index SSI),從疼痛﹑功能﹑肌力﹑生活障礙4個方面綜合評定對日常生活質量的影響。
兩組首次治療前后VAS,SSI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首次治療前后VAS﹑SSI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首次治療前后VAS﹑SSI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n VAS SS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23 5.23±0.98 3.65±1.02*41.23±10.98 28.65±11.36*對照組 23 5.31±1.03 4.65±1.12*43.23±12.43 37.42±15.27*
兩組療程結束前后VAS,SSI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療程結束前后VAS﹑SSI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療程結束前后VAS﹑SSI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n VAS SS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23 5.23±0.98 1.75±1.22*△41.23±10.98 14.65±10.31*△對照組23 5.31±1.03 2.85±1.29*43.23±12.43 20.42±12.18*
研究組2例﹑對照組1例出現皮下血腫。
溫通針法是鄭魁山教授獨創的特色針刺手法,由熱補針法激發的經氣,通過左手關閉推弩﹑右手推弩行氣﹑經絡傳導,使經氣源源不斷地傳向病所,推動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消瘀散滯﹑溫通經脈的作用。《靈樞·九針十二原》載“氣至而有效”,溫通針法能促使針感沿經絡傳至病所,使得療效大大提高。溫通針法以經絡的傳導為依據,通過腧穴對經氣疏調或振奮的作用及氣行則血行﹑氣旺則血旺的理論,確立治療肩關節周圍炎以固本清源﹑溫通為法。選取患肢肩貞﹑肩髃﹑臂臑﹑曲池﹑外關﹑后溪及阿是穴,加用天宗穴以溫通,促進和加強針感傳導,提高痛閾,從而增強鎮痛作用。
[參考文獻]
[1] 解萬鴻.肩關節周圍炎綜合治療的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09,28 (15):15-15.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 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
[4] 方曉麗.鄭魁山針灸臨床經驗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5] 鄭魁山.針刺補瀉手法[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51-358.
[中圖分類號]R245.315.8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5-0482-01
[收稿日期]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