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玉清,梁寶慧,林 鵑(河南省焦作市人民醫院中醫科,河南 焦作 454000)
?
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硬化腹水療效觀察
祝玉清,梁寶慧,林 鵑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醫院中醫科,河南 焦作 454000)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發展至失代償期的主要表現之一,常伴有腹脹﹑乏力﹑納呆﹑尿少﹑雙下肢浮腫﹑黃疸等,屬中醫“膨脹”范疇,我們采用活血利水法治療肝硬化腹水取得很好療效,報道如下。
共50例,均為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其中乙肝肝硬化35例,酒精性肝硬化8例,丙肝肝硬化7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平均(54.0±0.6)歲,病程平均(60.6±9.0)個月。對照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齡平均(54.3±0.7)歲,病程平均(57.8±10.0)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常見病證診療常規》[1]及2000年第10次全國病毒性肝炎防治及肝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肝硬化診斷標準》[2]。①初期腹部膨脹,叩之呈鼓音或移動性濁音,繼則腹部脹滿高于胸部,重者青筋暴露。②常伴納差﹑尿少﹑浮腫﹑面色萎黃﹑黃疸﹑肝掌﹑蜘蛛痣。③血漿白蛋白下降,球蛋白上升,凝血酶原時間延長。④B超示肝結構比例失調,可見腹內游離積液。
對照組采用西藥常規治療,給予保肝降酶﹑利水及對癥支持治療。異甘草酸鎂﹑多烯磷酯酰膽堿﹑支鏈氨基酸靜滴,螺內酯片40mg﹑呋塞米片20mg口服,日2次。酌情使用人血白蛋白等,1個月為一療程。
治療組加用中藥治療。藥用白芍20g,醋鱉甲30g,牡蠣30g,雞內金30g,澤蘭10g,當歸20g,茯苓30g,白術40g,澤瀉15g,川芎10g。濕熱甚者加茵陳30g,梔子9g,大黃10g;氣虛者加黃芪30g,黨參10g;陰虛者加太子參30g,黑豆30g;陽虛者加附子9g,桂枝6g,淫羊藿9g;氣滯者加路路通9g,厚樸6g。每日1劑,煎水至300mL,日2次,1個月為一療程。
參照《肝硬化臨床診斷中醫辨證和療效評定標準》[3]。顯效:腹水及浮腫完全消退,主要癥狀基本解除,平臍腹圍縮小8cm以上,體檢無移動性濁音,肝功能指標恢復正常,B超檢查無液性暗區,脾臟縮小,門靜脈內鏡小于1.2cm。有效:腹水及浮腫大部分消退,主要癥狀減輕,食欲改善,平臍腹圍縮小3cm以上,體檢輕度移動性濁音,肝功能指標接近正常,B超檢查少量腹水,脾臟略回縮或不變。無效:腹水未見減輕,癥狀無改變及惡變。
治療組顯效10例,有效1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顯效5例,有效9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70.0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治療前后尿量﹑腹圍﹑體重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尿量﹑腹圍﹑體重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尿量﹑腹圍﹑體重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n 尿量 腹圍 體重治療組30治療前712.70±36.000 91.34±10.75 68.12±9.77治療后1700.50±276.42*△80.65±9.63*△60.71±9.72對照組20治療前673.33±269.92 91.56±9.62 69.7±10.98治療后1055.14±602.14 88.32±8.46 66.64±10.29
兩組實驗室指標及B超結果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實驗室指標及B超結果比較 (±s)

表2 兩組實驗室指標及B超結果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項目 治療組(n=30) 對照組(n=20)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LT(U/L) 180.3±21.6 5831±15.2*△179.5±24.1 160.4±20.6*AST(U/L) 162.5±25.3 62.3±17.2*△164.5±35.2 162.5±25.2*TBI(umol/L)62.4±25.1 42.2±18.2*△64.3±22.3 60.2±20.0*門靜脈內徑(mm)14.0±1.6 10.6±1.3*△ 13.6±2.1 13.2±1.6腹水(mm) 126.35±12.3555.28±10.52*△120.56±10.38 80.56±12.07
現代醫學認為,肝硬化腹水的形成原因主要有門靜脈高壓﹑低蛋白血癥﹑淋巴回流不暢,治療以保肝降酶﹑利尿﹑補充白蛋白等為主,臨床療效不理想。中醫在治療肝硬化方面有獨特的優勢,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指出該病病因為“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遂為脹滿”。本病總屬肝脾腎三臟失調,氣﹑血﹑水停于腹中所致,屬本虛標實之證,我們基于血不利則為水的觀點,把祛邪與扶正有機結合,活血利水以養血疏肝﹑健脾利濕以絕水濕之源。方中白芍斂肝﹑和營﹑止痛,當歸﹑澤蘭﹑川芎調肝和血,鱉甲﹑澤蘭﹑牡蠣﹑雞內金軟堅散結﹑化瘀利水,茯苓﹑白術﹑澤瀉健脾利濕。藥理研究證實當歸可以減輕肝細胞變性壞死,改善微循環,降低門脈壓,阻止肝纖維化,促進肝細胞再生[4]。白芍具有改善肝微循環,抗肝纖維化,抑制膠原纖維增生等作用[4]。白術﹑茯苓能調節網狀內皮系統免疫功能而達到保肝作用[5,6]。活血利水方能夠明顯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肝功能,降低門靜脈壓力,消除腹水。
[參考文獻]
[1] 韓祈峰,田元生,何英.中醫常見病癥治療常規[M].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26-27.
[2]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分會,中華醫學會肝病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內科雜志,2001,40(1):62-68.
[3] 張育軒.肝硬化臨床診斷中醫辨證和療效評定標準[J].中華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14(4):237-238.
[4] 李文武,梁瑞峰.當歸芍藥散加味對肝纖維化大鼠的保護作用研究[J].中醫研究,2010,23(5):30-31.
[5] 白明學.白術的現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08,6(6):609.
[6] 金琦,曹靜.大劑量茯苓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概況[J].浙江中醫雜志, 2003,38(9):410-411.
[中圖分類號]R575.2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5-0447-02
[收稿日期]201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