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謙++敖明章
中醫學臟腑理論——“藏象學說”根源于三千多年前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臟象何如?”,后續于《五臟生成篇》,完成于《五臟別論篇》。內容雖經歷代注解與發揮,但仍圍繞《內經》始創的基本理論范圍。
中、西醫學兩種體系的發展,起始與過程都根源于實踐,根據人體實際存在和實際變化不斷深化認識,但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同,因而既有某些共同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既有共通性也有對立性。面對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形勢,中醫學也應迅速大量吸收現代科技發展中的成果,大力創造和改革,求得徹底更新和發展。現代中醫學也應尋找中醫學的現代科學解釋。本論試圖走出第一步。
1 揭開中醫“藏象學”的面紗—內臟器官系統論
中醫臟腑理論出自《黃帝內經》,源于宏觀概述的“藏象論”,它以生理功能系統內含解剖學定位,并聯系病理變化表現,而冠以代表所屬系統名稱。而非西醫以具體解剖臟器,尋求生理功能,再發展到系統解剖與生理聯系。中醫臟腑的生理和病理體系,其實包含著現代醫學多個解剖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既有其物質基礎,也有其形態結構,但在形態結構上是分散的,分散存在于多個子系統和多個器官之中,卻以生理與病理相關,緊密聯系為一體。因此在研究臟腑時,應將臟腑作為功能單位來研究,充份體現人體的統一性和各臟腑的特殊性,以及辨證的不斷變化的規律。當前,對中醫臟腑論的認識,最重要的是,不要從一臟一腑的名稱和西醫臟器名稱對照來理解,而要以系統論的觀念來認識中醫學的五臟“臟象”是五大系統。內經所述之五臟,不僅僅指有形可見的五種血肉內臟之心臟、肝臟、脾臟、肺臟、腎臟的個體,而且是指以五種內臟為中心的五大心、肝、脾、肺、腎系統。正如《中醫藏象學》所稱“是一個活體人的生理功能的五類系統的代稱”。個人認為不僅如此,它還包涵病理生理變化,聯系病理癥候衍變的辨證形式系統。例如貫穿了陰陽平衡與盛衰的變化;五臟系統間及與六腑器官間生尅制化、相乘相侮、氣血運行盛衰等變化規律。即五臟大系統是以生理功能為核心,聯系病理及證候演變過程系列表現,取一個有代表性的有形臟器為作為系統名稱,即心系統,肝,脾,肺,腎系統。
2 “心象”是心-腦臟器系統
源于內經的中醫藏象《心象》,是指以心為中心的大心系統,實際上是指“心血管—內分泌-腦神經系統”。
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素問·五臟生成篇》:“心之合脈也,其主腎也。”,“諸脈者皆屬于目,諸髓者皆屬于腦,……諸血者皆屬于心……”,《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宣明五氣》:“心藏神”,《素問·六節藏象論》:“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靈樞·邪客》:“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素問·舉痛》:“思則心有所存”,《靈樞·本神》:“所以任物者謂之心,……。”《靈樞·本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等論述。說明《黃帝內經》的理論認為心臟是血液歸屬與輸送中心,充養血脈,是供應全身血液的主要臟器;同時也是主宰精神、意識、思維、語言、行為、認知、情感、心理等活動的器官。這是心血管和腦神經中樞系統功能的合稱。心象,即大心系統。也就是將腦神經系統(包括協調內臟器官的植物神経和神經-內分泌)統一在大心系統之內。心系統也是人體各系統的統帥“心者,君主之官……”,最高協調中心,主宰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包括主宰人的情志變化。明·張介賓在《類經·臟象類》中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為一身之主,稟虛靈而含造化,具一理而應萬機,臟腑百骸,唯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是,故曰神明出焉”。《靈樞·海論》云:“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視,懈怠安臥。” 都是說心-腦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則神志清晰,思維敏捷,精力充沛,能統攝全身機能,適應內外環境千變萬化。如心-腦有病變,髓海邪氣過盛,則表現為狂躁妄動,舉止失常,此時動作輕巧敏捷,力大超過常人;若腦之髓海不足,則可出現精神意識思維方面的異常表現,可見頭暈耳鳴,腿酸無力,目眩眼花,疲倦思睡,記憶力減弱等臨床表現。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但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素問·逆調論》云:“腎不生,則髓不能滿。”陳修園《醫學從眾錄》云:“腎為肝之母,而主藏精,精虛則腦海空虛而頭重”,腎有陰陽,腎陽上溫心陽,腎陰滋養心陰,腎陰陽充足,共濟心腦,心臟搏血跳動有力,精神適時振奮。現代研究證明腎陰腎陽皆是內分泌調節激素,所以,心主神明,是對精神-神經-內分泌-靶器官這個機體最重要的調控網絡的整體概括,是中醫學整體觀念與臟腑相關的重要體現。大心系統也即是心血管—內分泌—腦神經系統的總稱。下面將分別討論心象概括心血管系統與心腦神系統。
2.1 心-血液-血管系統或心血液循行系統
如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又《素問·五臟生成篇》:“心之合脈也,其主腎也。”,“諸脈者皆屬于目,……諸血者皆屬于心,…故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素問·陰陰應象大論》:“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在色為赤…。”是說心之藏象是主宰人體的血液循行于周身,并主宰精神意識神奇變化之最高生命中樞,是維護生命的根本。心臟內的血液經脈管循行于全身,其脈管內含紅色血液充實于全身各部位,其榮華表現在面部之色氣,在人體陰陽屬性中相當于最陽性(最有動力),其主要聯系是腎系統。全身所有的血液都要歸屬經過心臟,再經過肝、脾、腎添加精華物質而輸送全身器官與四肢。心系之血液夜臥時輪回歸養于肝(在肝中生化與新陳代謝),活動時由肝再充養入血脈,作為供應全身的血液的源流,循脈管流動于身體各部份;這種含有精華物質的血液充于眼而能視物,充養于足則能行走,充養于手掌則有力量握持,充養到手指才能做精細的攝取動作。說明心是一個血泵,以接收并充滿赤色血液而能搏動的心臟為主體,連同擔任輸送血液的脈管,推進血液循環周身,組成“心臟-血液與血管功能系統”。
2.2 心腦神系統或腦脊髓神經(“筋”)功能系統
《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靈樞·邪客》:“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又《素問·八正神明論》:“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靜養。”,《靈樞·本神》:“心藏脈,脈含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靈樞·營衛生會》:“血者,神氣也”。《靈樞·本神》:“所以任物者謂之心”。所說“任物”是指接受外界信息于以分析反應。以上說明心系并列的主要功能是神明,即精神、情志、智能。是發出精神與神氣,接受內外界信息,進行思維、分析、認知、判斷并作出適當反應。
2.2.1 中醫學對腦、髓的認識
《靈樞·經脈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素問·逆調論篇》云:“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清代名醫程杏軒《醫述》曰:“腦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脈,命火溫養,則髓益充……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皆上行至腦,以為化生之源”。《靈樞·五癃津液別論》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靈樞·決氣篇》亦云:“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以上所論,是說受父母之精交合而成的精,首先生成腦及髓,然后生成骨骼、血管、營血、筋腱、肌肉、皮膚及長出毛發。并且說明腦與髓以及腎與腦髓的直接關系,即“腦為髓海”,“腎不生,則髓不能滿”。同時又指出雖然腦髓是由先天之精結合而生成,但其髓海的補充供養,是由腎精不斷輸入和五谷化生的營養津液源源不斷的補益而充實。關于腦的位置和形態,《靈樞·海論》曰:“腦為髓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說明顱骨內裝滿腦髓,上自頭蓋頂部,下至頭顱骨末端的顱頸交界的風府穴。在《道藏》收載的歷代道書中,對腦的形態結構也有記述:人腦大體上分為“九瓣”或稱“九宮”,即四方四隅,并中央,皆為神靈居住之所。是說人腦由兩個額瓣、兩個頂瓣、兩個顳瓣、兩個枕瓣以及中央瓣等九個部位構成,并稱之為九宮。這與現代解剖將大腦分為額、頂、顳、枕各兩葉并中央間腦共九個部份極為相似。其對脊髓的定位如宋·邵康節《觀物外篇》曰:“今視藏象,其脊骨中髓,上至于腦,下至于尾骶,其兩旁附肋骨,每節兩向,皆有細絡,一道內連腹中,與心肺緣及五臟相通”。將脊髓的定位在脊骨中,上至于腦,下至于尾骶,以及分支附肋,脊節兩向,皆有細絡,內連心肺腹中與五臟相通。既肯定腦與脊髓相連接的關系,并粗略的認識到由脊髓中逐節分出細絡,延胸肋腹部分布,并內聯五臟,這與現代醫學腦脊髓神經系統分布基本一致。
2.2.2 關于腦髓的功能與重要性
1)腦為元神之府,真氣聚集之所,出智慧與認知功能:
《靈樞·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夫五藏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頃視深,精神將奪矣。”,“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王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脈要精微論》說:“諸陽之神氣,上會于頭,諸髓之精,上聚于腦,故頭為精髓神明之府”。這是說頭腦是精氣神明之所在,精、氣、神上聚于腦,如果精氣神不足,就表現出頭顱抬舉無力而傾斜垂搭,兩眼無神而看不清事物,進展到顛倒黒白長短的昏蒙程度,則是精神衰敗;而精氣神明的功能,是人能夠認識外界事物,進行分析辨別的認知能力和智慧,例如識別各種物體的顏色和不同的形狀等等。如果認識發生障礙,不能辨別周圍事物,就是精的衰敗而神亦離奪。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辛夷發明》云:“腦為元神之府,而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王肯堂《證治準繩·真頭痛》云:“蓋髓海真氣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則死,不可治”,因“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會于頭,為至清至高之處……至清而不可犯也”。說明腦是精氣神會聚之所,為至高至清的元神(元神是統帥神魂魄意志之本神)所居,關乎人身生命之主宰,受中氣和清陽之氣的升托,并通利九竅(兩眼、兩耳與鼻、口、舌、二陰),既不能失去精華之血和真氣供養以及清陽的升托,也不能受邪氣的侵犯。前者不濟則頭傾視深,九竅不利;后者受邪則死,不可治或難治。足見頭腦是精神、智慧、認知世界與生存本能的高級統合中樞,在人身有極重要位置。
2)腦與髓聯系全身內外:
《難經·二十八難》說:“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清代劉思敬在《徹剩八編內鏡·頭面臟腑形色觀》中對腦髓與腦筋的論述頗為詳細:“……頸節膂髓,連腦為一…… 腦之皮分內外層,內柔而外堅,既以保全體氣,又以肇始諸筋,筋自腦出者六偶,獨一偶逾頸至胸,下垂胃口之前,余悉存頂內,導氣于五官,或令之動,或令之覺。又從膂髓出筋十三偶,各有細絡旁分,無膚不及。其以皮膚接處,稍變似膚,始緣以引氣入膚,充滿周身,無弗達矣。筋之體,瓤其里,皮其表,類于腦,以腦與周身聯系之要約”。《難經》明確指出統領十二經的督脈,自下而上并脊柱內之脊髓上行至風府(枕后下方),入于腦中,并屬于腦。而至清代醫學家已認識到頸髓分節,上連腦為一體,而腦的構造有皮包于腦周,皮分內外層,外堅內柔,外堅可保全腦髓之精氣功能,內柔又聯系諸多筋經。自腦出于頸有六對筋經,另有單獨一對穿過頸進入胸部,下垂布于胃上口之前,其余筋經都存于顱內,傳導腦氣到達五官,使五官能動,并能視、味、嗅、聽覺;還從脊髓分出十三對筋經,再由這些筋經細分支絡,分布到全身所有皮膚、肌肉、筋腱,使皮膚肌肉筋腱等里里外外都能與腦中樞相聯系,認為筋經是腦與周身聯系的重要通路。關于腦與髓的功能,《黃帝內經素問集注·脈要精微論》說:“諸陽之神氣,上會于頭,諸髓之精,上聚于腦,故頭為精髓神明之府”,《醫述·卷十一·雜證匯參》云:“腦為髓海……腦髓純者靈,雜者鈍,耳目皆由以稟令,故聰明焉”,程杏軒引《會心錄》曰:“……蓋腦為神臟,謂之泥丸宮而精髓藏焉。人生精氣實于下,則髓海滿于上,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腦藏髓,腦為元神之府以統全身”。都是說腦是清陽之氣與精華血液會聚的最高中樞,進而產生元神,是神明所在之府,以統帥全身,耳目五官及全身各部皆受其指揮,因此,腦是至尊而不可侵犯之神臟,聰明智慧發出之地,不可不純(不可受邪)。腦與周身的聯系通過脊髓與其分支筋經,布于全身內外無處不到。由此觀之,在中醫學發展歷程中,已逐漸對腦與脊髓的構造并脊神經與周圍神經聯系與分布,以及腦脊髓神經功能,有了附合實際的認識與概略的理論敘述,對腦作為高級神明智慧中樞功能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認識到,腦對全身內外環境適應性調節起著關鍵性作用,所以有“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論斷。
3)中醫學獨特的經絡系統與腦脊髓神經的聯系:
經絡系統與腦脊髓神經的聯系構成人體獨特的大網絡。《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難經·二十八難》亦說:“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說明由督脈并脊髓入附于腦,會同從頭顱空竅注入的諸經脈,從上部交接于腦內,在督脈監督下,接收腦的統領,進而引導氣血循行周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調節全身的功能活動。此網絡既保證了腦與全身經脈相聯系,又配合腦脊髓神經系統通過另一獨特的網絡—經絡,調節各臟腑器官四肢百骸,以至肌肉皮毛的生理病理變化。賈少微、王凡等用SPECT和99mTc-ECD研究了63例(189人次)正常人和缺血性腦血管病病人針刺前、留針和電針時rCBF和腦功能活動的變化。SPECT顯示,針刺一側肢體穴位時,以對側大腦皮質、對側丘腦、同側基底節和雙側小腦皮質rCBF和腦功能活動增高變化為主。缺血性腦血管病人比正常人反應更敏感。近年來,眾多醫學科研專家運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觀察大腦中的針刺效應,“多項研究表明,針刺一定腧穴在腦部可得到相應區域的響應和激活,可引起大腦特殊的活動。針刺不同穴位所影響的腦功能區不同,腧穴與腦區之間可能存在特異性對應關系”。以上研究均證明:腦脊髓神經系統與經絡系統交會于腦,既密切聯系而又各自功能獨立,并共同構成人體生理、病理生理大網絡體系。這是對現代醫學的重要補充。
2.3 心神﹙腦神﹚的內涵:
《內經》中的“神”含義復雜,就人體而言有廣義與狹義之別,廣義之“神”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人體適應周圍環境與自然界變化的能力表現;狹義之“神”特指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
關于中醫學對神或神氣的內含,總體與現代神經精神學、心理學對于意識、思維、認知、精神活動基本上一致,只不過具體形容稍有區別。如內經《靈樞·本神》:“黃帝問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于淫泆離臟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思、智、慮?請問其故?”。這是以針刺治療必須先根據病人的精神狀況,作出診療的判斷,從而論及血、脈、營、氣、精、神的所在部位與本質。它是蘊藏在五臟中的人的生命活動物質基礎和精神動力,其根本是神氣狀態。如果人過分縱欲淫蕩,不斷耗傷而損失掉五臟的精氣,就會使魂魄飄揚,意志混亂恍惚,失去智慧和思維分析能力,這是什么原因呢?又怎么理解精、神、魂、魄、心、意、思、智、慮這些不同的精神狀態表現?“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以上是岐伯回答說:天地這個大自然,給予我們有規律的生化之機,長養之氣。長養之氣不斷隨著生化之機而生成精(精華的物質),精之陰陽相交合變化產生精神,而精神內含可分神、魂、魄、意、心(志)、思、慮、智等八個元素成份。接受外界亊物,承擔分析反應而應變的主體在心神。怎樣理解神志與精神的各個成份呢?具體分析八個元素:陰陽(男女)兩精交合而生出的是神;隨神往來活動而出現的感覺機能稱之魂;跟隨精氣一同出入而產生的精神另一活動功能叫做魄(相當于魄力);心中有記憶并產生欲念的過程叫做意;決定將欲念轉化為行動的過程叫志;為了實現欲念將意志變成為現實而反復考慮的過程叫思;因思索而推演的過程叫慮;因思慮而定出巧妙解決事物方法的過程和能力叫做智。但讓人自發去了解客觀事物、接受外界信息并作出的主觀反應的是心神,接受外界信息產生神的應變總擔當在心(腦)這個神的中心。因此,聰明智慧的人養生方法,應當順應四時,根據氣候的寒熱變化調正適應,平時既不過喜,也不過怒,順自然而安居,根據陰陽盛衰變化進行調節,達到剛柔相濟,就可以百邪不侵,延年長壽。其后,岐伯接著說:“是故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滛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優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都是以生理病理角度講心神,若思慮過度,恐俱不已,悲哀傷痛過極,大喜大樂過激,都會損傷神氣,使精神渙散不能收斂,神氣閉塞而精神障礙,惶恐不已而使精氣流失,甚至神志昏憒而失去常態。
這些全都是講心﹙腦﹚的精神活動從生理失調到病理變化的密切關系,具體分辨為五志七情,符合現代醫學對腦中樞神經精神活動包括心理功能的研究結果。這里所討論的心神就是腦神。
3 對中醫臟象論之心與腦出神明為精神所舍論的改革建議
1)腦是精神與意識,智慧與識知功能的發生體;腦是神明發生之主體,應為現代中醫確認。
中醫學《黃帝內經》中早已有對腦的基本論述,只是不夠全面透徹而將腦列入奇恒之府,目的也是待以后進一步觀察論述。如《靈樞·經脈》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何為精?《靈樞·決氣》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說明了腦髄和精與神的生成關系。《素問·脈要精微論》言:“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則精神將奪也”。漢代張仲景《金匱玉函經·卷一證治準則》曰:“頭身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隋代·楊上善云:“頭是心神所居”。至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曰:“頭者人之元首,人神之所注”。宋代陳無擇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提出:“頭者諸陽之會,上丹產于泥丸宮,百神所聚”。明代李梃在《醫學入門·心》中領悟出人心有二:一是,藏于胸中,推動血行的“血肉之心”;二是,無具體形態可言的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功能“神明之心”。他已經否認了胸中的心有主宰生命活動的全部功能,認為這個“血肉之心”只有推動血行的作用,而另“神明之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識思維。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亦提出“靈機記憶不在心而在腦”;清代·汪昂在《本草備要》中有“人之記性,皆在腦中”;《東醫寶鑒·外形篇·頭》則指出“頭為天谷以藏神”把聽覺、視覺、嗅覺以及思維、記憶、言語等功能歸于頭腦。明代著名醫藥學先師李時珍認為“腦為元神之府”。中醫學自古代以迄現代都沒有否定腦是精、髓之所,神藏之地。
精神與意識,智慧與識知活動仍然是由大腦組織細胞所發生。現代腦電生理實驗,腦CT、腦核磁共振成像及腦生化代謝的ECT成像等諸多現代科研實驗,均以大量的資料驗證,臨床實踐也以無數資料證實。普世皆知,腦外傷、腦炎、腦出血、腦梗塞所造成的昏迷時,無意識思維和情感表達,深度昏迷時更無任何感覺,處與外界聯系中斷狀態,然而心臟仍然跳動,心血管進行的血液循環仍持續進行,腦血液循環除病變區減少外仍持續運行。中醫學稱之為“心包受邪”, 此心包非心臟局部解剖學的心包,因為這意義上的心包仍完好無損,仍保護著心臟跳動供血,而彼所謂“心包受邪”的“心包”,乃是病理上廣義的“心包”,即現代已研究清楚的腦(包括大腦小腦中腦)和腦干。通過腦干與脊髓并植物神經和內分泌聯系全身各部位,以調節人體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這已是現代生物學和人體醫學研究得十分清楚的事實。所幸的是現代中醫已確認“腦病”范疇及病因病機,1997年頒布的《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明確列出“腦系病類”,如癇病、癲病、狂病、癲狂病、多寐、不寐、中風、腦瘤、腦萎、癡呆、偏頭痛、腦鳴等34種,成為繼承發展中醫“腦主神明”論學說的里程碑。腦是神明發生之主體,應為現代中醫確認。
2)傳統中醫學早已認識到腦髓是人的精神思維之主要功能發生地,現代中醫學即應將腦由奇恒之府改為奇恒之臟,亦或稱之為“神臟”,即“腦神臟”。
《靈樞·決氣篇》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精成而后腦髓生”,《五臟生成篇》:“諸髓皆屬于腦”,說明腦髓由腎精所化生,髓生腦,腦內充滿腦髓。《醫述》曰:“腦為髓海……”。現代解剖和生理科研也充分證明“腦”是功能發達的實質性臟器,肯定了腦與精神的密切淵源及重要地位。中醫學當然也應明確腦髓更屬于“藏而不瀉”的真正的“奇恒之臟”,或者說是“腦神臟”。
21世紀,人類對腦的研究進入了“認識腦,保護腦,開發腦”的關鍵時期,對結構最復雜,含有幾百億甚至千億多種形態細胞的大腦、小腦、腦干和腦脊髄的腦脊髄神經系統,無論是現代西醫、中醫對它的了解都甚少,它含有遠未揭開的諸多功能和秘密。作為邁向現代化的醫學,無論西醫或中醫,在承認已知結構和功能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心臟與腦臟之間的統一性和相關性,會發生對人腦的觀念的根本性變化。中醫藥學應首先實現從“心主神明”到“心-腦主神明”的理論變革,把心與腦的密切相關及“心-腦主神明”論,列為人體最重要、最復雜的核心問題去研究,把建立“心-腦主神明”論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去創建,從而推動中醫“心-腦主神明”的現代化研究與發展,并以此為突破點,引導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現代化發展。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