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榮
【摘 要】在云計算模式下,軟件架構將從集中化走向深入化。信息產業價值鏈的環節也在進一步的重組,云計算的數據中心成為數據中心的主要方向。云計算與云服務是繼個人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次IT浪潮,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核心,它不僅是一種技術變革,更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創新,能夠引發一系列的信息技術應用和服務模式,具有廣泛的市場前景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云計算;市場發展;技術創新;發展趨勢
1 云計算的概念和原理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云是網絡、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狹義云計算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資源;廣義云計算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件、互聯網相關,也可是其他服務。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作為一種商品通過互聯網進行流通。
云計算的原理是:用戶所需的應用程序并不需要運行在用戶的個人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上,而是運行在互聯網的大規模服務器集群中。用戶所處理的數據也并不存儲在本地,而是保存在互聯網的數據中心里面。這些數據中心正常運轉的管理和維護則由提供云計算服務的企業負責,并由他們來保證足夠強的計算能力和足夠大的存儲空間來供用戶使用。
2 云計算優勢特點
目前云計算主要存在的優勢特點主要包括:1.強大的計算能力;2.安全可靠的數據存儲中心;3.快捷的云服務;4.實現不同設備之間的數據共享;5.經濟實用性高。
云計算產業的盈利模式主要體現在規模和成本這兩個方面,這同時也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優勢所在,因為中國擁有巨大的用戶數量和業務規模。
云計算模型的最大優勢是把成本分布在盡可能多的用戶上。據統計,云計算可削減至少20%的成本。此外,云計算規模經濟的效率體現在各方面,包括硬件成本、軟件管理、人力資源、輔助設備、維護、備份、日常管理等環節。
從市場規模來看,全球云計算市場銷售額從2008年的470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914億美元,增長率達到94.47%。根據對云計算市場的整體預測,云計算市場將繼續以20%左右的增長率迅速擴張,銷售額將從2011年的914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1768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2410億美元。
3 云計算在中國市場發展進程
2008年,云計算作為一項全新的ICT 應用模式重新被我國市場認識。隨著IBM、微軟、谷歌等巨頭廠商的不斷介入,云計算概念炒作迅速升溫。
2009年到2010年,我國云計算市場增長明顯加快。“公共云”和“私有云”的典型案例日趨增多,大型云計算中心的建設如火如荼,以SaaS、虛擬化等模式存在的、面向不同行業的云計算應用服務大量涌現,并在小范圍內得到實現。
2011年,在政府大力支持及運營商、廠商、服務提供商的共同推動下,我國云計算應用全面落地,市場規模超過300億元。產業鏈中的標桿企業已經率先開始加速云落地的步伐:基礎設施領域,有浪潮、曙光、聯想等網絡設備和服務器開發商;系統集成領域,有華勝天成、金山、用友、東軟等軟、硬件廠商和平臺商;運營服務領域,有三大電信運營商:阿里、百度、盛大等互聯網企業。
2012年,隨著產品、服務模式、定價體系、用戶認知等相關環節的不斷進步,云計算服務市場將迎來高速發展階段,市場規模將超過600億元。未來三到五年,云計算在我國將保持強勁增長態勢,重點應用將集中在政府、電信、教育、醫療、金融、石油石化和電力等行業。2015 年底云計算市場規模達到千億級,年復合增長率約為40%。
4 我國云計算產業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云計算的發展,新型的產業和服務將應運而生,極大的轉變業務類型和營運模式。云計算正以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廣闊的市場前景,在推進兩化深入融合方面發揮著重要戰略意義,引導著我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方向。
4.1 云計算市場潛力巨大
首先,2011年底我國網民數量就已突破5億,他們所產生的龐大數據量和對信息實時交互、存儲的需求,將推動公共云計算獲得更大的發展。包括互聯網公司、電信運營商在內的越來越多的企業都開始進軍公共云計算的運營領域。其次,大型企業為了提高IT基礎架構效率,更好的支持業務發展,對于私有云計算平臺的建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其數據中心更多的采用虛擬化技術和自動化管理軟件。第三,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居世界第一位。這些企業處于成長階段,信息化程度很低,云計算的租用模式恰好為它們實現低成本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合適的解決方案,這也是云計算市場的一個強有力的增長點。
4.2 云計算產業布局趨于合理
云計算靠單純的“圈地燒錢”模式不可能長久發展,未來的云計算產業布局,必將遵循“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原則。各地政府通過對本地重點產業的發展需求進行梳理,找到本地社會管理和經濟發展的共性需求,從產業、區域市場及市場參與者類型出發,制定產業政策和發展措施,選擇產業鏈中有影響力的產業環節作為發展重點,構建示范性應用。在進行云計算項目建設時,對于IT資源過剩的地區進行資源整合,對于IT資源不足的地區進行新建擴建,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的風險會逐步降低,產業布局將日趨合理。
4.3 云計算相關標準不斷完善
一方面,跨國公司已經主導成立了相關云計算機構,發起并參與到云計算國際標準的制定中。作為后起之秀,國內企業和機構已經積極開展云計算標準的交流和研討,今后必將有更多的企業和機構加入國際云計算組織,直接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另一方面,由于對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力倡導,不斷有行業領軍企業參與國家標準的制定,逐步建立云計算國家標準體系,并公開標準的制定程序和過程,以提升我國在云計算領域的話語權。
4.4 云計算應用需求成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出發點
云計算產業的增長速度顯然已經超過了網絡基礎設施的增長速度,未來在布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時,為避免其成為云計算發展的瓶頸,將充分考慮云計算應用需求,重點解決網絡速度和可靠性問題。同時,虛自動化、擬化、安全以及綠色節能等技術將被整合在一起,統籌規劃大規模數據中心的布局和建設,為云計算市場的增長提供有力保障。
4.5 云計算關鍵技術進一步突破
首先,依托國家實驗室、產業基地和公共服務平臺,大型企業可以獨立或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組建研發機構,承擔云計算關鍵技術的研發任務,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其次,大量科技專項和產業基金的設立,也將更好的支撐存儲、虛擬化、分布式計算等云計算基礎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發。第三,越來越多的企業被鼓勵走出國門,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并廣泛利用開源等產業技術條件,對云計算技術和服務理念進行引進和二次創新,強化自身技術優勢,彌補自身技術短板,以增強中國本土企業在云計算產業中的核心競爭力
4.6 立足應用需求,堅持自主創新
云計算的下一步發展應立足應用需求,堅持自主創新,突出發展重點,加強產業協同,注重安全保障。
立足應用需求就是要把握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云計算服務的重大應用需求,支持云計算的創新和服務能力建設,避免盲目跟從和重復建設。同時,統籌云計算布局,綜合考慮能源供給、氣候環境、網絡設施等要素條件,支持大型云計算基礎設施在東北、西北地區優先部署。
堅持自主創新則是注重以服務創新帶動技術創新,以重大的項目應用推動云計算服務產業化,推動產學研用相結合,重點支持云計算關鍵技術及關鍵產品的產業化,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發展,注重構建云計算的系統建設和運維集成能力。
5 結束語
簡單總結一下,目前我國大型企業級用戶使用公有云計算的路子還很長,一方面是安全問題難以解決,另一方面,即便是使用私有云,大量數據和應用的遷移也會耗費多年的時間。而國內多地政府主導的公有云計算目前多側重于計算能力和平臺即服務上,往往是政績項目,在應用和安全方面明顯乏力;由互聯網大腕投資的云計算也多側重于網站建設及電子商務相關領域,顯然滿足不了大型組織的復雜企業應用要求,最終注定公有云計算服務只能停留在較低層面的計算平臺、空間租用或簡單的大眾化應用,也只能吸引來自非涉密行業、個人、家庭及中小企業買家的關注。
但可以說我國的云計算產業市場潛力還很廣闊,國家也會不斷規范其標準化的建設,法律法規也會不斷完善,因為畢竟每一種技術變革都經歷一段動蕩期。
【參考文獻】
[1]田杰棠.云計算產業發展趨勢及政策建議[J].吉林:經濟縱橫,2011(8).
[2]張建勛,古志民,鄭超.云計算研究進展綜述[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0(2).
[3]徐保民,倪旭光.云計算發展態勢與關鍵技術進展[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5(02).
[4]徐達宇,楊善林,羅賀.基于廣義模糊軟集理論的云計算資源需求組合預測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5(5).
[5]余江,萬勁波,張越.推動中國云計算技術與產業創新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5(2).
[6]邱剛,李軍.主要國家云計算戰略及啟示[J].物聯網技術,2012(02).
[7]賈一葦,趙迪,蔣凱元.美國聯邦政府云計算戰略[J].電子政務,2011(07).
[8]余曉杉,王琨,顧華璽.云計算數據中心光互連網絡:研究現狀與趨勢[J].計算機學報,2015(10).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