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萍
【摘 要】幕課的出現,使優質教育資源實現了共享,促進了國家教育制度改革。本文從幕課的定義、我國的幕課在世界的影響力等幾個方面論述了幕課在國內的發展情況,以及所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幕課;在線教育;資源共享
1 幕課(MooCs)的概念
所謂幕課(MooC),就是一種大規模的、開放的、在線的課程。MooC中的“M”是英語Massive(大規模)的縮寫,因此它與傳統的課程不同,幕課的一門課程動輒上萬人,目前最多可達16萬人;第二個字母“O”代表英文Open(開放),即受眾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導向,可以不分國籍,只要是想學習,都可以進來學,只需一個郵箱就可以進行注冊參與;第三個字母“O”代表Online(在線),所有的學習在網上完成,不受時空的約束;第四個字母“C”代表Course(課程)。MooC在美國的發展相對持久,它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當時美國知識創新者道格拉斯提出要將計算機技術作為一種改革“破碎的教育系統”的手段應用于學習過程中,而最重要的突破發生于2011年,當時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約16萬人注冊了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導論》的免費課程,呈現出“未來教育”的曙光,被譽為印刷術發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2012年被《紐約時報》稱為“幕課元年”。
而在我國幕課是近幾年來涌現出來的一種在線的課程開發模式,實質上它發端于過去的那種發布課程資源、學習管理系統以及將學習管理系統和更多的開放網絡資源綜合起來的舊的課程的開發模式。也就是說,幕課發展到現今,已經是一種較大規模的開放的網絡課程,它是由個人組織發布的、散布于互聯網上的開放課程,其目的是為了增強知識的傳播和資源共享。
在幕課的視頻里,課程被切割成幾分鐘的“微課程”,而這些微課程是由許多個小問題貫穿其中連接而成,很像電子游戲里的關卡設置,你答對了才能繼續上課,不少學生“上癮”,而對此津津樂道。這些受眾們都被課程內容吸引,根本不可能開小差,甚至一秒鐘都不可能。而受眾們如果有疑問,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提出,很快就會有師生提供解答。
2 中國的幕課在全球的影響力
現今中國高校為了能讓自己的課程吸引全球更多的受眾,正不惜花費巨額資金來制作漂亮的視頻,并給課程配以外文譯文。正開始借助幕課這種新工具,吸引數以百計的受眾,以此向全世界傳播中國的文化,讓全球更多的人來了解中國。因此中國高等教育頂著巨大壓力,推出與西方一流大學媲美的課程項目,開設了更多關于儒家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家課程,以此來提倡中國價值觀。而在線教育是實現這兩個目標的一種方法。
2015年9月清華大學首次在網上推出“毛澤東思想概論”,已經很快吸引了世界各地125個國家和地區的3100學生,這其中有700多人來自美國。一名25歲的荷蘭學生阿舍·德薩德里爾說他通過這個平臺,能更好地理解了為什么毛澤東在中國會被人崇敬。他認為無論你是否喜歡毛澤東,毛澤東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通過這門課也讓全世界的人對毛澤東有了更細致、更全面的了解。
一些教育學者認為,中國當前對在線教育寄予的厚望與過去10年來通過建立全球教學網絡—孔子學院而改善國家形象的努力是一致的。
3 幕課浪潮下,中國大學如何立身
幕課的到來,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受到教育,古人所說的“教育無類”的宏愿得以實現。那么幕課會否造成大學基本形態的危機呢?實際上早在20個世紀80年代美國的大學就一直在探討這個問題。正是因為在美國幕課熱的背后有強大的互聯網資本力量的驅動,才得以讓美國大學引領著全世界的高等教育。
在中國,隨著中國要尋求擴大全球的影響力,近年來向國外努力地來宣傳本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大力擴展海外媒體的力量。從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上海交大、復旦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些國內頂尖學校陸續加盟全球最大在線課程聯盟Coursera和edx,不難窺見這一全新教育模式帶來的沖擊。有學者認為這場在美國發起的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其運作模式已在根本上開始觸動傳統高等教育的根基,將引起大學的新洗牌,最終形成全新的大學格局。
當然幕課現階段還不可能取代傳統的高等教育,畢竟校園生活的經歷、校園文化的熏陶、高等教育的深層次問題,這些是在線課程難以替代的,中國大學不能簡單的趕熱鬧,而應該加快大學教學、管理的根本變革,利用幕課這一平臺把全球的優質課程拿過來。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共享,與此同時,中國一流大學應該強強聯手,積極參與并融入到這場變革中,才能化危為機。
4 我國的在線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近幾年,教育部、國家開放大學、上海市都相繼推出了自己的資源共享平臺,應該看到,“幕課”確實給大學提出了一個改革方向,仍需要中國大學不懈的努力探索。
目前看來,中國的高校都在積極參與到幕課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的網絡課程成為一種形式,對于一些課程耐心聽完看完的人少之又少,而參與評價和互動的又更少了。因此網絡課程不僅僅是把課程搬到網上簡單地組織一下,而是要用信息技術來擴大受眾的范圍,并通過網上來進行答疑、交流,把傳統教學中的單一灌輸變成雙方的互動,以此來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要真正的大規模地把網絡課程推向深入,還應考慮更多的問題。
首先面對我國目前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大部分人都有“升學有用,讀書無用”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網絡課程要引起廣大愛眾者的關注,必須和現實相結合,回應功利的讀書價值觀。這就應該給予在線學習者相應的學分,學分累計到一定即可獲得學位,也就是一些學者提出的學分銀行,但在學分銀行管理方面 也沒有統一的標準。為了使學分銀行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地開展,應該研究出一個標準的通兌系數,以便在學分兌換過程中能夠真正的體現教育公平。而這些又關系到國家人才評價體系、學位、學籍、學歷證書等一系到的教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其次,在線教育是一種新興的互聯網技術,成本昂貴,需要大量的資金來運轉,目前我國的在線教育除了“中國大學資源共享課”是國家教育部出資外,大量資金都來自大學自己的資金的技術投入,這樣一來單靠大學本身是難以維持的。因此有必要在探索中建立政府扶持,大學主導,企業參與的在線教育平臺機制,這樣在線教育才能穩定地發展下去。
5 面向未來,如何發展適合自己的網絡課程
盡管存在這樣的困境,也不難看出“幕課”的確給我國的教育指出了一個改革的方向。至于利用網絡課程來提高教學質量的問題,其實,就連美國的“幕課”也沒有給出很好的答案。不過通過加入美國高水平“幕課”平臺,我國大學可以借鑒他們課程輔導學生,還可以利用這個平臺推動我國的教學模式改革。利用這個平臺,老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組織學生并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以來實現了將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結合起來的混合式的教學模式改革,這樣中國大學的教學質量才能提高。另外對于學習者所關心的學習成果認證問題,國家教育部正在積極探索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適應學習者自己的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和終身教育體制要求的在線教育體制管理機制。
當然,僅僅這些還不夠,配套的國家信用體系建設、多渠道的在線教育投入機制等也需要逐步完善。另外,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中國大學在應對“幕課”來襲的過程中,所面對的全部復雜問題也不可能只有一種答案。因此,發展充滿個性的中國在線教育模式,推動高等教育的變革,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郭青春,胡澤民.打破教育層次壁壘 搭建服務終身學習課程平臺[J].中國遠程教育,2010(6).
[2]康乃美,葉必鋒.遠程教育實施“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思考[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9(4).
[3]樊文強,顏磊.美國大學系統網絡教育開展模式研究[M].教育信息化,教育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2011.徐福蔭,王志軍.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