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軍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步步深入和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正確認識和處理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關系顯得十分重要。也就是說,要使每一位教師都樹立起“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思想,把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把學生中存在的“要我學”的思想變為“我要學”的要求。
關鍵詞:教學主導;學生主體;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7-0230-14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040
新課程改革下,提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而產生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傳授新知不再是教師不厭其煩地講,學生機械被動地聽。而是教師將 “授之以魚” 變為“授之以漁”,把傳統的送“魚”式教學改為教“漁”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分發揮的自主空間。課堂上,教師講得少了,但精準、有效了,學生討論、實踐的機會多了,潛能與創造性得到了發展。語文課堂也變得五彩斑斕,更加高效。
一、正確引導,優化課堂教學
新理念的課堂下,教師的主導地位尤為重要。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組織有力、引導得法是提升學生能力、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情感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狀態。課堂上,教師還要注意學生生成的意識形態是否與主流價值觀偏頗,以便教師把握好方向,及時引導,及時調整。既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心靈的自由,又要潛移默化地滲透情感目標;既要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又要尊重事實,機智、正確地引導。
二、以生為本,凸顯主體地位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課堂的有效性?筆者認為,在課堂中要看學生的參與面、開口面及練習面。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開口發表見解。我校在評估教師課堂教學時有這樣一項要求:聽課時,教師手中會有一張學生學業發展水平概況表(為了保護學生權益,此表不能讓學生看見),內容是上課班級學生的座次表,比如一個班有35名學生,座次表中用“○”“◎”“●”三種符號分別代表學業發展水平較低者(7人),學業發展水平中等者(22人)和學業發展水平較高者(6人)。這樣做的意圖是讓聽課者看到執教教師對不同層面學生是如何關注的。筆者以聽同年級教師上《比尾巴》一課為例,一節課下來,發現“●”符號的學生被教師叫了4名,是在遇到難點問題時提問的,目的是起引領作用。當問到簡單、基礎性的問題時,教師提問標有“○”符號的學生。標有“○”符號的7名學生共發言11次,其中有1個學生發言3次,2個學生發言2次,其余4名學生各1次。不要小看這11次發言,試想,在我們的課堂當中,你是否關注過學困生的發言,是否給他們說話和思考的機會?好學生不代表全班學生,好學生會說不等于所有學生都會,只有關注到全體學生,才是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探索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生為主體,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落實這一理念就需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去實施。筆者在語文教學中,把讀、議、講、練有機結合起來,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讀”得有效
以教授國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無違為孝》一課為例,重點從以下兩點突破“讀”的教學。
1.指導朗讀,讀出韻味。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最重要的環節在于讀。學生只有把課文讀通了,才能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領悟文本的內涵,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在讀的方面,教師展開多層面指導,發揮教師的范讀作用,范讀時要求學生聽清字音,聽清停頓,做出記號,讓學生較好地感悟文言文的音韻;而學生讀文時教師要及時正音。
2.讀注釋、讀譯文,理解課文內容。三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難免產生畏懼心理。《國學》教材中前有原文,中有注釋,后有譯文,對孩子理解文言文、消除畏懼情緒有極大的幫助。在教授《無違為孝》一課時,教師采用讀原文-讀注釋-讀譯文-再體會的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知文本大意,以悟促讀。
(二)“議”的方向
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認識,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討論與探究,引導正確的討論方向。教授《無違為孝》時,教師提出的討論點是:四個弟子皆問孝于孔子,孔子對他們的回答卻不相同,為什么?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體會出孔子是針對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人不同的性格及實際情況做出不同的回答,即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體會出孝有著豐富的內涵,不同的人對孝的表達方式也不同,小學生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對父母的孝。
(三)“講”得精準
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通過預習,學生會主動從課本中汲取知識,課前對所學知識已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學生不一定一讀就懂,正是由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常常似懂非懂,產生了疑難,因而需要教師精準地講解、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拓展思維。
(四)及時“練”
新授知識完成后,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題,運用當堂所學知識及時做練習,做到當堂吸收,當堂消化,當堂鞏固。教師通過學生做練習,既檢測了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也檢測了教師的教學效果,通過分析優劣,可以及時調整下一階段的教學策略。
“讀、議、講、練”教學法是一種綜合教學模式,它貫穿在語文教學過程的始終。各環節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讀、議、講、練”的教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既可構成完整的教學過程,也可分割開來。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將“讀、議、講、練”的教學方法靈活地運用于自己的語文教學當中。總之,只有教師遵循、實施“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并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確保課堂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責任編輯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