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宇強
?
一位民族地區“老新聞”感悟報道創新
□ 文/張宇強
內容提要 民族地區的新聞報道應該從實際出發,活學活用,不斷創新,做到正面宣傳為主,導向要實,提高新聞報道質量;嚴格稿件審核,信息要實,豐富新聞報道內涵;嚴守新聞紀律,作風要實,進一步提升民族地區新聞報道水平,弘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正能量、主旋律。
關鍵詞三嚴三實 創新 民族地區新聞
筆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一家新聞單位工作近20年,改革開放以來寧夏發展變化非常大,早已不是以前人們腦海中的那副荒涼、落后的景象。但近期筆者參加一個全國新聞作品評選頒獎會,在和全國各地同仁的學習交流中,還是發現民族地區新聞報道存在一些問題。有同仁問,寧夏是不是滿街都是羊?寧夏人上班騎駱駝嗎?有不少南方媒體的朋友居然現在還以為寧夏是甘肅省的一個地區,甚至現在的一些報刊上還赫然出現著甘肅省銀川市的報道。20多年前,筆者在外省求學時就遭遇過這樣的尷尬問題;20多年后,這種尷尬還依然存在,這不禁讓我感到無奈和憂慮。
面對不少人對寧夏了解如此生疏的現狀,作為“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的新聞工作者,筆者不能不捫心自問:我們采寫有關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新聞報道,是不是弘揚了主旋律,貼近寧夏現實了?是不是打好了主動仗,促使外省區朋友了解寧夏了?下面,筆者就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新聞報道為例,淺談一下對創新民族地區新聞報道的一些想法。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各級領導干部提出“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的要求。對于新聞工作者,不僅要以習總書記提出的“三嚴三實”為標尺嚴格要求自己,還要從新聞工作的實際出發,特別是在民族地區的新聞報道方面更要活學活用、不斷創新,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遵循的重要方針”。對于民族地區的新聞工作者來說,就是要始終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從根本上保證主流媒體的社會主義方向,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導向,堅持“三貼近”、踐行“走轉改”,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提高民族地區正面宣傳報道的質量和水平,這對于強化寧夏的正面形象宣傳,擴大寧夏的知名度,既貼合現實又尤為緊要。
由于歷史、地域、民族、宗教、經濟等復雜原因,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有著一種比較特別的輿論氛圍。一方面,不少媒體宣傳寧夏時多偏重于回族風情、風俗等方面;另一方面,很多新聞大都是蜻蜓點水式的報道,沒有深入研究和策劃。這樣一來,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新聞報道較多,高質量、有影響力的新聞作品較少,歷數多年來寧夏所獲得的中國新聞獎的作品既少影響又小,就可略見一斑。很多新聞報道是正面宣傳,也注意輿論導向,但沒有跳出寧夏看寧夏,還是拘泥于固有的新聞意識,沒有創新,不突出重點,還是撒胡椒面式的宣傳,力度自然比不過發達地區媒體的報道,也不會讓人印象深刻,久而久之就難免會出現筆者碰到的尷尬問題。
著名作家張賢亮曾經總結過,寧夏最具有唯一性和競爭力的就是回族文化和西夏文化。結合這兩點,挖掘、研究、策劃、創作出一些文藝精品和新聞佳作,是非常有遠見、有效果的。比如寧夏原創的大型回族舞劇《月上賀蘭》在國內國際巡回演出,大型紀錄片《神秘的西夏》在央視播出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讓外界了解寧夏,讓寧夏名聲在外,這就是高質量文藝精品的力量。
同樣,以近幾年在寧夏承辦的中阿博覽會為例,由于這一盛會規格較高,有國際影響,而且和中央“一帶一路”戰略契合緊密。因此,寧夏專門成立了博覽局,宣傳部門和新聞報道也力求早部署、早策劃,高標準、高質量。比如中阿新聞合作論壇就是一項高質量新聞報道的成功案例。總結三屆博覽會經驗,在新聞報道方面,接洽聯合參會的70多個阿拉伯國家和地區的新聞媒體,進行組合式鋪天蓋地的報道,效果非常好,很多國人從約旦、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地打來電話表示祝賀。寧夏主流媒體也充分抓住這一契機,借助無人機航拍了大量精美的圖片和視頻,并通過中文、英文、阿文等多語言種文字進行滾動式、集中式宣傳,既把握了輿論導向,又提高了新聞報道質量,正面宣傳的效果也超過預期,很多國內外賓朋也真切地感受到:寧夏不荒涼、不落后,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塞上江南”。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任何新聞機構和新聞從業人員都不能編造和歪曲新聞事實,帶著偏見進行采訪報道或片面報道,這在民族地區尤其需要注意。但一些媒體為了追求獨家新聞,為了吸引眼球,置職業道德于不顧,不經過實地采訪就編發小道消息;還有一些媒體,不加甄別就轉發,以至于造成惡劣影響。
2014年1月6日,寧夏西吉縣北大寺發生踩踏事故,致14人死亡。這是一起突發事件,本來只要按實際情況報道就可以,但是個別網站僅僅根據網友微信發出的幾張現場照片,就胡編亂造說寧夏發生大規模群體性暴力事件;有的媒體則報道說寧夏人窮得沒飯吃,見到發油香(油餅)就相互拼搶以致大打出手等等。大家可想而知,當這樣的假消息漫天飛,在不知道真相的群眾心里會造成怎樣的惡劣影響。寧夏新聞網、寧夏日報社、寧夏廣播電視臺立即第一時間進行實地采訪,寧夏宣傳部領導現場審核稿件,以客觀真實的連續報道以正視聽。
說實話,在和很多媒體同仁交流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媒體似乎形成了對待發達省區和邊遠少數民族省區兩種不同的新聞視角:對待發達省區,會聚焦在現代、超前、尖端的變化上;而對待邊遠少數民族省區,則是聚焦在傳統、落后、原始的變化上,一些記者甚至用獵奇的心態去炒作民族風情、風俗。這樣的新聞慣性一旦形成,縱使寧夏等少數民族地區發生了許多驚天動地的變化,但一些媒體呈獻給大家的報道卻都跳不出“原始”“落后”的窠臼。
寧夏自改革開放迄今,確實發生了令人驚嘆的變化,甚至在一些領域實現著跨越式發展,走在全國甚至世界前列,比如說高新材料鉭鈮鈹產業、羊絨產業、枸杞產業等。這些產業為什么就不能經常出現在宣傳寧夏的新聞報道中?這就迫切地要求媒體,著眼民族地區的發展大局,嚴格稿件審核,以真實的信息傳播為基礎,統一宣傳口徑,豐富新聞報道內涵,用時代的眼光,來報道寧夏現實生活中的新成果、新變化,將每一篇新聞報道的正能量最大限度地揮灑出來。
□ 2015年12月21日,在寧夏石嘴山惠農區尾閘鎮水城民生青年中心,社區青年人在健身。(新華社/發)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筆下才會有多少精品。對于民族地區的新聞工作者來說,嚴守新聞紀律,工作作風踏實,實在是非常必要。
比如在采寫“平羅縣穆斯林說和室”這一新聞中,筆者就體會頗深。在一次和同學聊天中了解到:他的家鄉寧夏平羅縣寶豐鎮,回族人口占86%以上,當地群眾間發生的一些糾紛情況比較特殊,司法調解不便介入,但是寶豐的群眾糾紛卻解決得又好又快,這是為什么?帶著疑問,我通過體驗式采訪走家入戶摸情況,發掘出一條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原來,寶豐鎮司法所在東大寺創建了全寧夏第一家穆斯林“說和室”,“說和”在當地就是調解的意思。他們聘請5位具有較好法律素養和政策水平的中青年阿訇以及寺管會主任,作為說和志愿者,在司法所的指導下對一些涉及回族群眾的糾紛進行調解,不但把群眾矛盾消除在萌芽階段,而且起到了相當好的效果。由此深入采寫的系列報道《寶豐穆斯林“說和室”,“說”出和諧新民風》也在全國新聞評選中獲獎。
十幾天的反復深入采訪,筆者深刻體會到:民族地區的新聞工作者,必須要俯下身子,和民族群眾打成一片,拜人民群眾為師,對民族地區新聞采訪的環境背景、發展差異性都要進行仔細研究,不斷增強工作本領,提高新聞報道水平。同時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把握好黨的民族政策,這是順利開展民族地區新聞工作的保證。這樣記者在采寫新聞報道時就可以避免出現偏差和政策性、方向性錯誤,能夠準確地切中新聞的核心。
二是要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這是做好民族地區新聞工作的基礎。回族文化,包括宗教習俗在回族同胞的生活中占有十分獨特神圣的地位。在采訪報道中,一定要在了解的基礎上,對回族文化包括宗教習俗給予充分的尊重,這是對在寧夏從事新聞工作的記者的起碼要求。這樣不僅便于記者采訪溝通,更重要的是能在新聞采制過程中把握民族特點和清真特色。
三是必須要把民族地區新聞報道的民族性、時代感統一起來并融為一體。魯迅先生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時“民族的”和“世界的”是可以相互增進了解和形成共識并融合發展的。因此,民族地區新聞報道也可以嘗試這種民族性和時代感融合的探索式報道。
(作者是寧夏石嘴山市廣播電視臺專題中心主任)
編 輯梁益暢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