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 會
?
特殊人物報道的操作技巧
—從采訪一位被多次報道的英雄之女說起
□ 文/章 會
內容提要 采訪未成年人、心理有過創傷者等特殊人群,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如何才能走進這類采訪對象的心門?記者如何提高人物報道綜合素質?本文在總結一次特殊的報道基礎上,回答了這些問題。
關鍵詞人物報道 心理 技巧 英雄
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不是一次采訪,而是一次心理對話。
她叫李敏,出生于河南商丘。10年前,她的父親李學生在溫務工,為搶救兩名在鐵軌上玩耍的兒童,被火車撞飛犧牲。從那時起,一個懵懂內向的小女孩被驟然推到公眾面前,被閃光燈追蹤、在各種愛心活動中說著感謝的話……
李學生犧牲后,溫州城接納了李敏和她的爺爺,全城捐款37.77萬元,還為李敏在市區落戶、辦理低保手續、就近安排優質小學就讀,爺孫倆住進廉租房……無數溫州人默默替英雄承擔起為人子為人父的責任。
多年來,新聞媒體對李學生一家做了很多有溫度的報道。今時今日,再關注這個話題,該怎么做好報道?需要好好琢磨。
一篇好的新聞作品,首先要有好的新聞點和新聞由頭。2015年是李學生在金溫鐵路救人犧牲十周年。十年前的11月22日,李敏代替爸爸,參加浙江省見義勇為先進分子表彰會合影留念,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面帶微笑,與她合影,還溫和地對她說:“你父親是英雄!要好好學習,自立自強……”這張照片之前一直被李家壓在箱底,直到2015年3月前后,被媒體曝光。
十周年,11月22日,這兩個時間節點,是激活舊聞的契機。而一座城守護英雄家人,十年如一日,既是對英雄的告慰,亦是溫暖之州有著崇善向德的“好人土壤”的最好說明,是對所有愿意做好事的人們的無聲告白。報道這個事實,傳遞全城守護的大愛,是編輯策劃報道的初衷。
作為非突發事件,一篇好作品要有好故事,好故事的核心在于能否真正走進采訪對象的心。說實話,采訪李敏有壓力。在之前對她爺爺的采訪中我知道,李敏這一年壓力很大,不一定愿意接受采訪。2015年3月,河南商丘市組織“紀念李學生舍己救人犧牲十周年暨‘商丘好人’現象研討會”,李敏和爺爺被邀請去發言,她平靜的大學生活因此曝光,當年的合影被公開。有關報道鋪天蓋地。她焦慮而不敢言,甚至被失眠困擾。
我真心為孩子的心理擔憂。
跟李敏一起在校園里散步、一起吃自助餐,我只字未提采訪的事。直到我們在安靜的房間促膝坐下,我的第一句話是:“你能接受采訪,我好意外,真心感謝!”她說:“我不敢拒絕采訪,因為我是在社會關愛下成長,我擔心自己表現不好,人家會說:李學生的女兒怎么這樣?再說,如果我一直不接受采訪,人們會不會忘了爸爸……”
我問她:“別人都說你這十年不愁吃穿,但那么小就不斷被閃光燈追蹤,十年來,你的內心真像表面這么平靜嗎?”她當時就哭了。她說自己這一年,好像重新變回十年前那個天天晚上哭得眼睛得了結膜炎,白天卻不斷地被要求站在臺前的小女孩。
我嘗試著用心理成長的概念激勵她。我說:“你看,當年那么小的女孩,突然來到陌生的城市,面對那么復雜的人和事,你會惶恐、害怕、痛哭。但今日的你,是長大了的李敏,心理承受力大大增強,現在又有很多朋友相助,社會支持系統比當年強多了,你比十年前的小女孩會做得更棒!”
李敏搖搖頭說:“不,我現在更難過。十年前,我什么也不懂,就像個小木偶,把我牽到哪兒就是哪兒,叫我做什么就做什么。除了想念爸爸、害怕陌生,我其實什么也不想。現在不同,我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我常常上網看別人是怎么報道、評論我,我怕自己表現不好,或者哪里有疏漏。有很多話、很多事,別的孩子可以隨心做,我覺得我就要三思,但常常思慮不周,夜里躺在床上就會很后悔,很茫然,然后失眠……”
“這是李敏,李學生的女兒。”“每次靜靜地站在臺上,只要聽到后面這六個字,我就矮了下去,覺得我不是我了,我應該躲起來。”李敏用紙巾按著眼角,“只有干媽媽,她向人介紹時,總是很驕傲地說:這是李敏,我的干女兒,漂亮吧?”將近兩個小時的對話中,只有說這句話時,李敏是坐直身子,讓自己白凈的臉盤完全展露在記者面前。其他時候,她或者微低著頭,或者不停地把長長的劉海往下撥拉,把披肩長發往臉中央合攏,仿佛那不是頭發……
那一次的采訪,就是一次心理溝通和情緒宣泄,我基本上在傾聽、遞紙巾。沒有筆記,沒有錄音。我很慶幸自己曾經接受過專業的心理咨詢師訓練,讓我能在這個時候幫幫這個背負很多的女孩。李敏的心理獨白特別細膩、真實,深深打動我的心。送走她后,我馬上回憶整個過程,記在采訪本上,并連夜與編輯溝通,得到很多很好的建議。
我總覺得,報道慈善新聞,越少打擾被資助對象越好。但新聞本身又要求我們必須多方求證,收集更詳實的資料。采訪李敏的時候,她對很多事記不清,也幾乎沒有提到一個人的名字,唯一提到有個干媽媽,是實驗中學的老師。那次采訪后,我沒再見李敏,但我通過當年的報道和各種途徑,先找到這位干媽媽,再順藤摸瓜,像滾雪球一般,找到了十幾位曾經與李敏有過交集的人,包括支持過她的義工、社會團體工作人員,她的小學初中高中的同學、班主任和最好的朋友,等等。從他們的口中,事實一點點的豐富起來,李敏的十年成長之路得以還原,這也是溫暖之州十年如一日照顧英雄家人的愛心過程。
在采訪過程中,很多溫州人都曾善意地說:不能打擾孩子,遠遠地關心就好,讓她自然健康成長。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大善!在寫《溫暖之州的十年守護》時,我用女孩的內心獨白串起整個故事,便于時空切換。人們從女孩的心路歷程看到了十年歲月里,愛心的匯聚和那些不求回報的善行。初稿傳給李敏后,她沉默良久說,“一直以來,我想走出爸爸的光環,卻又怕人們忘了他。原來,人們從沒忘記他!原來,曾經有那么多人默默地關心過我。我覺得自己心里放下了很多包袱。”
文章見報后,讀者回應最多的兩個詞是:感動、真實!讓我奇怪的是,更多的回應來自平常可能不太看日報的新溫州人,他們說,溫州真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地方,所以才會一呆十幾年……一篇報道,能得到采訪對象和讀者的雙重認可,我想,這是事實本身和愛的魅力!
我在采訪李敏的時候雖然沒有錄音,但如果條件允許,人物采訪時,還是建議錄音,因為筆錄有可能丟失一些當時覺得無關緊要,但潛在的點睛之語。記得我曾經寫作“11歲艾滋病男孩和健康父母的故事”,文章寫完后我總覺得意猶未盡,于是重聽了一遍采訪錄音。發現男孩的媽媽曾找過當地有關部門,想為孩子爭取一點營養費。可工作人員說:你讓醫生開個證明吧,證明你的孩子還有救,我就給,要不然,給了也沒用。我因此寫了采訪后記《生命不該有條件》。
如果說,打動讀者內心的是故事本身和媽媽的眼淚,但真正觸動讀者良知,采訪后記的詰問功不可沒。這篇后記能產生,恰恰因為錄音彌補了筆記的不足。

這些年,因為一直做編輯的關系,我無法及時出現在突發新聞現場,我做得比較多的采訪是對話人物,尤其是生活中的“小人物”,這其中有艾滋病兒童、自閉癥少年、少年法庭的當事人、默默逝去的普通鄉村女教師的家人……在與他們的過去和現在對話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到,與對先進人物、企業家等人群直入式采訪不同,采訪未成年人、心理有過創傷者等特殊人群,傾聽是第一要義!因為這些人或者對社會有一定的戒備心理,或者因年齡關系不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此時,記者的平等相待、積極鼓勵、耐心傾聽是打開心扉的法門。與此同時,記者自身一定要心胸開闊,對人有足夠的包容,對事有更深入的探究。
記得十多年前我采訪11歲艾滋病男孩時,他正處于發病期,滿臉疙瘩,口腔潰爛。我一見他,就拉起他的雙手,認真地看著他的眼睛說:“很高興認識你,聽媽媽說,你是個很棒的小孩。”那次的采訪非常成功。孩子的媽媽說,任何知道孩子得了艾滋病,還會拉他手的人,一定是好人。而我之所以會拉那孩子的手,部分是出于做母親的天性,看見孩子就忍不住想親近。更重要的是,我是記者,了解艾滋病常識,它不會通過普通生活接觸傳播;我更明白,生命平等不該停留在書本上,不管患者得病的途徑是無辜的輸血還是不潔的性行為,在疾病面前,他們都是被傷害者。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要無條件積極關注來訪者。這句話用在采編工作甚至日常生活中,亦是有意義的。這不是說,記者不能有自己的愛憎,但一定要牢記,我們憎的是違法犯罪、蠅營狗茍、自私自利等事情本身,而對深陷其中的人卻不能用偏見去歧視。在道德譴責之前,先要自問:如果我出身他的家庭,在他的環境下成長,經歷了他的成長歷程,我會不會像他一樣犯錯?面對同樣事件,他的選擇為何與其他人不同?有過這樣的自問,你就不至于對一個人妄下斷語。心理學講人與人相處遵循鏡子理論,一旦你對人心里有偏見,難免在動作語言、日常交談中不知不覺地流露,而在采訪中,哪怕一點不自覺的嫌棄眼神,都有可能將你的采訪對象推到心門之外。
對人平等、尊重、無條件積極關注,這應該是融入記者職業血脈的基本素養。一位記者判斷自己有沒有這些素養,很簡單,翻看自己若干年前的報道,如果它的立意仍然經得起推敲,對人性的關注沒什么可挑剔的,你甚至能忍不住贊自己一句:哇,那時候怎么寫得這么好?現在我好像都寫不出了。那么,你就做到了記者的本分:真實地記錄歷史,不管是社會的大歷史,還是個人的微歷史。
(作者是《溫州日報》要聞編輯部主任編輯)
編 輯梁益暢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