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長春職業技術學院,長春 130033)
初探高職院校機械類課程設置改革
王海霞
(長春職業技術學院,長春130033)
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平臺,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比較關鍵與重要,從社會對人才的不同要求出發,對課程設置進行合理改革,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對于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教學來說,為了適應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必須加強對課程的改革,才能為企業提供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因此,本課題主要針對當前高職院校的培養人才目標,以及當前高職院校機械類課程設置現狀,提出了改革高職院校機械類課程的合理舉措,以此有助于為社會培養更多地實用型人才。
高職院校;課程設置;改革
隨著社會積極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培養人才模式就要做出積極的調整,而首先就應該加強對課程設置的改革,這也符合素質教育的需求。所以,筆者主要針對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改革,提出了合理的建議,希望能夠為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改革提供積極的借鑒。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主要是培養技術型人才。尤其是高職的機械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培養崗位能力強的人才是高職院校的主要培養模式。教學載體以人才培養為基礎,職業教育為本質方針。當前,高職院校的機械類專業積極整合了專業課程模式,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的一體化模式[1]。在不斷的努力下,能夠將更清晰的高職教育理念建立起來,還能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2.1不合理的教學內容
從目前來看,雖然高職院校的文化課、專業基礎課等等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與方法上都取得一定的進步,但是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很多課程的編者之間溝通不夠,大多數都是針對自身的課程獨立編寫,使得各門課程的邏輯完整體系無法形成,造成專業課程中的知識重復現象。對于文化基礎課來說,版本較多,而且難易程度不同,不能很好地服務于專業課程。比如高職教材中的液壓知識與中職教材中存在重復現象,而且存在著一些學生在中職教育階段就已經完成了高職教育中的知識學習,這就造成了知識的重復學習現象。此外,一些理論教學以及一體化教學模塊得不到積極完善,而且關于實訓方面的教學內容比較落后,與市場聯系不夠緊密[2]。
2.2課程設置與專業的匹配度不高
由于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需求越來越大,而且一些新的專業不斷涌現出來。然而,這些新興專業剛剛發展起來,在課程體系設置方面的調研、論證等工作做得不到位,對專業的定位存在偏差,而且對專業的界定也比較模糊,還有的具有不科學的課程設置內容等;對高級工與技師培養方面存在一定差異,課程設置不盡合理等。
2.3教材與培養目標不相符合
我國的職業教育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對課程內容在不斷地調整與改革。而當前的高職院校,對高校出版的大專教材運用較廣,而技師學院對勞動出版社教材的使用較多。當前,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下,為了實現教育目標,一些技師學院對勞動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等不同版本教材加以利用,但是很多教材的教學內容、方式與理念都具有一定的差異。另外,受到調研不到位的影響,教材選擇上存在認識偏差,這就使得很多教材與教學目標不相符合,這些都造成了教學上的問題[3]。
2.4課時分配不夠科學
當前的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課程中,專業基礎課、基礎課以及技能課、專業課等的課時分配存在一定問題,課時設置與培養目標存在一定偏差,整體配合程度不高,而且一些課程授課存在不科學的邏輯順序編排,以此造成學生學習方面的問題等。
3.1對傳統專業課的優化、重組與整合,合理調整項目內容
例如,針對《機械制造工藝學》來說,可以通過合并、重組的形式,使這門課程與夾具、機床以及切削等整合,使得能夠對原有內容的界定進行打破,而且將課程主線設置為零件的全過程。對于課程教學模式來說,可以轉變以往的理論介紹,轉變成綜合的工作任務。不同項目主要包括若干模塊,如工裝設計、工藝編制以及工件加工等。而對于不同的結構零件,不同模塊的具體工作內容也不盡相同。另外,再有軸類零件工藝等,這種課程的編制教學應該通過分組形式進行。每組內主要有一個軸類零件,各模塊的完成既可以是個人獨立完成,也可以是集體完成[4]。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都彼此存在,還具有分組討論與資料的查閱等。同時,還能將齒輪零件構建起來,以及箱殼零件、叉架零件的加工規程等,以及工裝設計等的教學。
3.2課程設置需要明確、科學的指導思想
首先,對于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來說,應該從學生主體出發,積極適應學生發展的規律,還要與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同步。因此,應該積極考慮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此來對課程設置進行合理調整與改革;
其次,還要積極遵循經濟發展的趨勢,培養課程設置的超前意識。對于教學內容來說,應該先進與實用,積極引進新技術與新工藝,還要摒棄落后的、過時的思想與觀念。
再有,還要積極考慮本地區的經濟發展與企業發展現狀,對課程進行優化設置,合理服務地方經濟,還要將應用型技術人才向國內外輸送;與此同時,積極與國內外大中型企業進行聯合辦學。采取“訂單”式的培養模式,積極體現應用人才對企業的需求等。
最后,對院校辦學情況的考慮下,對課程設置進行探究。積極認識到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關鍵,就是對學生的培養[5]。一方面,應該在實用主義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改革;另一方面,從學生自身需求入手。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較強文化素質與技能的全面發展人才。針對院校的辦學實際,培養人才目標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其一,積極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為企業輸送人才;
其二,高職院校應該對高新技術的生產技術人才進行合理培養,能夠更快地適應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其三,應該注重對設計能力強技師以及生產加工能力強的應用型技師進行培養。
最后,還要加強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內容的聯系與銜接,設置比例恰當的課程,促進學生的發展。
3.3課程設置的程序要合理規范
首先,需要對課程設置流程進行規范。在設置課程過程中,應該通過專家以及資歷深的教師的調研、論證與評價等。主要步驟就是,首先通過專業調研,然后能夠得到專業調研報告。還要請行業內的專家來分析,并且將職業能力標準制定下來。通過專家與專業教師的分析,將課程標準與課程體系制定下來。最后,在選用與開發之后,對教學過程與學生學習狀態分析,從而形成課程評價。另外,需要將課程評價體系構建起來[6]。課程評價能夠反映出課程結構與設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而對于評價的主體來說,可以是教學管理部、開發的參與者、用人單位以及專家委員會等等;而評價內容主要是課程內容的現代性、崗位針對特點、教學質量等等。另外,作為教師與學生,也要對課程做出相應評價,這樣能夠對課程結構與內容的設置是否科學、合理進行檢驗。而老師能夠通過這一途徑來觀察學生的學習現狀與結果等。而對于用人單位來說,主要是對學生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培養情況的檢驗,也就是觀察學生能否與社會崗位的需求相符合。總之,不同評價對象的標準都有所側重,在調查與了解的基礎上,能夠使得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改革更加合理與完善,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綜上,高職院校的機械類課程設置改革需要經過不斷地實踐與經驗的總結與借鑒,需要高職院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會、企業與政府的積極支持。因此,需要不斷地探索與創新,但是也需要科學、明確的思想為指導,合理規范設置課程,針對具體課程內容作出科學的調整,以此能夠實現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為我國的企業輸送優秀的人才資源,促進我國的社會積極健康發展,提高職業院校的辦學能力與水平。
[1]王麗麗.高職機械制造專業教學改革路徑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5(27):89-90.
[2]陳佶.高職院校機械制造專業在高等教育轉型期面臨的挑戰及改革研究[J].考試周刊,2016(06):44-46.
[3]王守軍.中職機械制造專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4(A3):159-161.
[4]王海慶.探索機械制造專業的實踐教學[J].科學中國人,2015(21):26-28.
[5]鄒鵬.機械制造專業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方案研究[J].科協論壇(下半月),2013(12):56-58.
[6]易素君,趙景海.高職機械制造專業在企業中教學的實踐研究[J].機械管理開發,2013(02):206-207.
10.16640/j.cnki.37-1222/t.2016.1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