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波
摘 要:體育游戲是我們體育教學中一項傳統的教學內容,它形式多樣、生動活潑,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還能夠創造良好的學習心境和寬松的學習環境,有利于達到教學目標,有利于推進體育教學改革。在應用過程中,也暴露出了教學安排、教學設計等方面的一些問題,因此,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游戲教學法;投擲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7-0230-19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148
一、投擲教學課游戲教學的必要性
學生在游戲教學中能夠學習認識社會和認識自己。在游戲中學生可以模仿各種人物角色來處理不同的人際關系。再者,游戲是由許多實際活動組成的,少年兒童學生通過體育游戲能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和勞動中所需要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搬運等實際活動技能,提高他們身體基本活動能力和生活能力。
二、游戲在投擲教學中的現狀
體育除了它的競技性,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鍛煉身體,體育游戲在教學過程中的加入,更增強了學生學習的樂趣,既增強了學生的體質,又讓學生學到了技能和知識,但在教學過程中實際應用情況卻不容樂觀,具體問題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游戲安排沒有針對性
體育課也是教書育人的一種途徑,通過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有效的讓學生學到相應的體育技能。而要掌握這項技術,難免重復的練習和不懈的堅持,這樣學生不免感到枯燥乏味,體育游戲雖然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但長此以往,也會是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投擲課程對于現在的中學生來講本身就不受歡迎,若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沒有對游戲進行科學和有針對性的組織和篩選,忽略體育課本身的宗旨,那么學生在一節、兩節課后對這種娛樂性的課堂也會失去信心和激情,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慢慢厭學,甚至出現抵觸情緒。
(二)忽視學生的安全問題
不管學什么項目,首先安全是第一位的。對于中學生來講,好奇心、動手能力、接受和理解能力都在不斷提高,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而對于應急情況和自我保護意識還是比較弱的。投擲項目相對其他危險系數要高,因此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安全和防范意識尤其重要。在實際教學中,比較突出的問題,部分教師認為只要把游戲的規則和要求講清楚,游戲過程進行完整,至于安全問題的提醒,可有可無,但也許正因為您的疏忽和大意,會導致學生課堂安全問題的出現。
(三)學校和家長不重視體育課
在現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體育課的重要性雖然口號喊的響亮,但在真正實行階段卻舉步維艱。畢業班的學生學習壓力大,擠課占課現象時有發生;占用了體育鍛煉的時間,另外家長沒有鍛煉習慣、對孩子過度保護,大大減少了體育鍛煉的機會。這些都是導致學生不喜歡運動或者運動不足的重要原因。
(四)學校的硬件設施配備不齊
體育設施的不齊全也是制約中小學體育課的硬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體育課的開展與教學效果。
三、體育游戲在投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對策
(一)游戲組織要科學選材
由于學生知識面相對比較窄,掌握的體育技能和自身身體素質參差不齊,在課堂教學中,游戲的選擇就不能一概而論,在完成游戲的任務上也不能都是一個評價目標,而因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把評價內容劃分不同的等級,游戲安排上從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引導,這樣就可以照顧到不同性別、年齡的學生,而且也有利于游戲時了解每個學生的身體負荷情況,把握好練習密度和強度。
(二)體育游戲不只是玩
體育課本身就是教育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向上,培養終身體育的習慣,關鍵它還是一門學習體育技能的課程。投擲教學中加人游戲,如果學生理解為重數娛樂,那么它的教育價值就被完全否定。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游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某種學習目標,那么,游戲在課堂中的作用才能真正體現。例如:學生重復學習實心球“擲準”的教學過程,就是培養學生不怕吃苦,敢于挑戰自我的教育過程。所以在投擲教學中,游戲內容和形式的選擇要有教育意義,要注重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勇于拼搏的進球精神。
(三)選擇適當的評價
游戲結束要恰到好處,這樣才能體現出游戲效果,游戲時間過長、過短、提前或延遲游戲,都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另外,恰當的評價也是調動每位學生參與游戲的潛動力。游戲結束后,以使參加者通過游戲受到教育,學得知識和技能。
投擲教學的特點比較明顯,在選擇游戲時,可根據課堂所需,把游戲穿插到課堂中,與教學大綱精密聯系,充分發揮游戲的特點,把投擲教學搞好,搞出特色,這樣才能是游戲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1] 孫德義.論體育游戲及其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1-3.
[2] 胡依心.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51-54.
[3] 惠志東,馮淼奇,徐愛軍.在傳授運動技能中使用游戲化情景化教學方法的影響因素[J].體育教學,2007(1):16.
[4] 國家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