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明明
摘 要:一直以來,靈魂問題在西方哲學中就占據著重要地位。柏拉圖是西方哲學史上把靈魂同本體論、認識論和道德倫理聯系起來予以考察的第一人,其靈魂學說是后來關于靈魂不朽說的思想來源。柏拉圖的靈魂觀在柏拉圖哲學思想中處于核心地位,它不僅為柏拉圖自身的哲學思想“理念論“鋪路,而且其靈魂觀為西方廣大學者繼承和發展,具有深刻意義。
關鍵詞:靈魂;不朽;道德;理念
在人類社會中,關于靈魂說一直成為歷代哲學家們所探尋和思考的對象。柏拉圖在運動變化的萬物之先加上了不死的靈魂,使萬物的運動從屬于它,并結合永恒不變的“理念”學說,論證了“靈魂不朽”的含義,從而在對以后的西方宗教關于靈魂不死與升華等思想的宣揚有著重大啟迪的同時,卻也充滿了理性與宗教的神話的尖銳性沖突。
可以說,古希臘神話孕育了許多哲學的火種,也孕育了柏拉圖的靈魂觀。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指出:“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并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于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于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從這個時候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系?!?/p>
奧爾弗斯教是柏拉圖靈魂觀的一大思想來源。奧爾弗斯教宣揚的神創人、靈魂輪回和凈化、靈魂不朽、崇尚彼世幸福生活的思想,都極大的影響了希臘人的人生價值觀,并直接影響了后期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愛利亞學派的學說,它們是古希臘史上神秘宗教與思辨哲學結合的典范
畢達哥拉斯的靈魂觀對柏拉圖更是產生了重要影響。畢達哥拉斯是第一個在完整意義上把哲學與宗教聯系在一起的人,他被人們所熟知源于在數學領域上的成就。他將數學與神學進行奇特結合,既是一個宗教先知,也是一個數學家、哲學家,開創了數學在哲學研宄中的重要地位
蘇格拉底的靈魂思想是柏拉圖靈魂觀形成的又一大源泉。蘇格拉底的靈魂觀十分強調主體性、反思性和超越性,理性是靈魂與道德生活的主導。他的靈魂觀與其道德哲學緊密聯系在一起,是其道德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蘇格拉底的靈魂觀,明顯有奧爾弗斯教影響的痕跡,特別是他對魂身二元論、靈魂凈化論的繼承。在此基礎上,蘇格拉底發展了傳統意義上的靈魂觀,將其納入認識論和道德論體系,更多的強調理性和德性,使靈魂觀又有了新的意義。
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會飲》、《斐德羅》、《申辯》、《斐多》、《蒂邁歐》等諸多重要對話中均重點了探討了靈魂問題,也正是因為要探討靈魂觀問題,它在理論體系中涉及到了哲學、政治、藝術、教育、宗教等,并寫下了《巴門尼德》、《法律》、《智者》、《政治家》、《高爾基亞》、《普羅泰戈拉》。其中《斐多篇》、《理想國》重點探討了人的靈魂以及靈魂完善問題。這些作品均已涉及到部分柏拉圖靈魂觀的相關要點,為靈魂觀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或者說己經揭開了靈魂觀神秘面紗,為后人的研究鋪下了一條寬廣的大路,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靈魂不朽之所以可以是理性的、超驗的,也可以是經驗的,并且是道德性的,關鍵在于它具有超越和貫通理性、超驗、經驗和道德等多重意義上的構建和內涵,其理性層面雖然往往成為哲學本體論的關注點,構成靈魂不朽的運思路徑。但是它作為熱情意志中的高尚因素,在朝向理性構建中,也總是感官體驗和感受經驗本體,因此顯現為介乎超驗和經驗之間的道德要素;超驗性是人們對終極權威的敬畏信仰的構建;而經驗性則是人們在經驗層面的價值訴求;道德性則是價值訴求與信仰的有機結合。
柏拉圖并不認為人的靈魂一開始就是不朽的,由理智、激情和欲望組成的靈魂既是可朽的也是不朽的,關鍵是看靈魂是否接受一種讓它通達不朽的哲學教育。柏拉圖一直認為“靈魂不是一種調好的音調”。因為如果靈魂是一種定好的音調,那么它就是一種絕對的音調,也沒有靈魂會包含任何份額的惡,所以它不是命定不朽而是要追求不朽。在柏拉圖看來,雖然靈魂中具有一種轉向能力,但這種能力就像種子或者胚芽一樣,如果得不到合適的養分、季節、地點,那么,他愈是強壯,離達到應有的發育成長程度就愈遠。如果我們把柏拉圖的靈魂不死等同于宗教觀念里的靈魂不死,其哲學意義將蕩然無存;反之,我們就會看到這一規定里的積極意義:精神、思維、理性才是至上的、自由的。靈魂不朽說還表達了一種邏輯、哲學上的論證,這種論證雖然有它不足的地方,但畢竟是發人深省的,它訴諸理性、邏輯力量,而不是訴諸情感和信仰。
參考文獻:
[1]王宏文,宋潔.柏拉圖研究[H].G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
[2]柏拉圖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德]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上卷[F]:羅達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侯曉麗.論柏拉圖的“靈魂觀”.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11年第3期.
[5]王一.試論柏拉圖的“靈魂不朽”理念.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1期.
[6]田力苗,李毓章.西方哲學史新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楊明堂.論“靈魂不朽”的三重維度.齊魯學刊.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