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務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特別強的學科。筆者在財務會計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經過分析總結可以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知識。在教學中,講授基本理論知識、方法、技能是最基礎的。第二步,培養學生過硬的學習能力。學生未來工作中要處理大量信息的同時更要適應迅速變化的環境,自主學習能力是必備的。第三步,培養強大的專業能力。會計是一種重要的管理活動,需要從經濟管理學的視角提升學生思考的深度。第四步,培養誠信做人的能力。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著重加強會計法和財經紀律方面的教育。
關鍵詞:專業素養;財務會計教學
師魂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是教師在育人工作中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師魂是教師的道德觀念,高尚情操和崇高品質的外在體現。隨著教齡的增長,我對師魂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并且已經運用在日常的教學之中。財務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就業后能把所學知識靈活應用在實際工作中,保證工作質量并符合會計法規的要求,滿足單位核算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經過分析總結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一、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知識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位老師,傳授學生道理知識,解答學生的疑問是最基本的要求。針對財務會計學而言,因為會計學具有專業性及操作性非常強的特點,在課堂中教會學生基本理論知識、方法、技能是必須的。教師在講授知識時,不僅要讓學生能知其然,更加應該讓學生能夠知其所以然,即一定要知道會計準則制度規定的內在道理以及為什么這樣進行會計處理。會計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應該超越“依葫蘆畫瓢”的境界,做到掌握理論的精髓。
為了讓學生學到更扎實的知識,在教學中講到某些概念時為了學生盡快理解并記憶深刻,經常運用舉例法,并且是舉身邊的,學生耳熟能詳的例子。比如負債的確認條件:一是很可能經濟利益流出,二是經濟利益流出金額能可靠計量。舉例:大學畢業生買房子分別借了銀行和父母的錢,并且還給父母打了借條,但這兩者是不一樣的,從銀行借的錢有固定的償還期限和確定的償還金領,而借父母的錢則彈性很大,甚至可預見的未來不用償還,則實質成為父母對子女買房的投資。因此從銀行借的錢為負債,而借父母的錢則不能確認為負債,因不符合負債的確認條件。
二、培養學生過硬的學習能力
依據時代的需求,社會對老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有廣博的通用知識和寬闊的胸懷視野,還應該是智慧型的老師。老師在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這是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義務。
學會計,不應該停留在背誦概念的層次。老師應該多講為什么,譬如為什么確認,為什么這樣計量。從而讓學生知道該學什么、該如何去學。比如會計核算是指對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做會計處理,即分析業務引起會計要素怎樣變動及變動多少,進行正確的確認和計量。確認是根據要素的定義和確認條件進行。講到“股票投資”,則有意結合會計要素定義讓學生區分應該計入什么賬戶,比如購入的股票有活躍市場報價又不準備長期持有就符合“交易性金融資產”定義,則應確認為該項流動資產。如準備長期持有,就不能確認為該項資產,而應確認為一項非流動資產。
通過啟發引導,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能主動意識到自己該去學什么,該怎樣去學,慢慢的培養了“自我學習”,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是最重要的。
三、培養強大的專業能力
會計學屬于管理學科,老師在授課時也應該注重從經濟管理學的視角啟發大家思考,使學生認識到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講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核算時,不但講清折舊方法,還會進一步講幾種折舊方法如何選擇,甚至要與企業的戰略聯系起來,比如企業選擇“差異化戰略”,折舊方法應怎樣選,企業采用“低成本戰略”,折舊方法應怎樣選。再結合一兩個實際案例的具體分析,讓學生深刻又具體地感受到會計核算背后實實在在的就是“管理”,會計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活動。
通過引導啟迪,教會學生利用記賬的信息進行管理活動,有利于實現“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廣適應”的培養目標。
四、培養誠信做人的能力
習主席在“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指出:作為老師,“傳道”是第一位的。一個老師如果只知道“授業”、“解惑”而不“傳道”,就不能說這個老師是完全稱職的,充其量只能是“經師”、“句讀之師”,而非“人師”。古人云,“經師”易求“人師”難得。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
會計是工具也是藝術,是把雙刃劍,需要看是什么人在使用。應用的好,利國利民,應用不好,會造成更大損失。因此前總理朱全容基對會計人員就提出明確要求: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總之,會計職業道德要求比一般職業高很多。
基于此,在教學生會計知識的同時,更教學生誠信做人。首先,在每一個知識點中穿插會計的行為規范和職業道德,以幫助學生熟悉會計行為規范。其次,通過對一些具有說服力的具體實例進行深入分析,使學生了解會計行為的是指給企業、國家帶來的損失。再次,教學的形式也很重要,過于死板的說教缺乏說服力。
五、總結
會計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培養學生成為一名會計師,更重要是培養其應具備的學習能力和職業道德。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吸收先進教學理念,重在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職業道德和終生學習能力是時代的需求。
作者簡介:
游美君(1983.5~ ),性別:男,籍貫:廣東河源,民族:漢,學歷:大學本科,單位:深圳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會計部,職稱:會計師、經濟師,研究方向:會計。
摘 要:財務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特別強的學科。筆者在財務會計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經過分析總結可以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知識。在教學中,講授基本理論知識、方法、技能是最基礎的。第二步,培養學生過硬的學習能力。學生未來工作中要處理大量信息的同時更要適應迅速變化的環境,自主學習能力是必備的。第三步,培養強大的專業能力。會計是一種重要的管理活動,需要從經濟管理學的視角提升學生思考的深度。第四步,培養誠信做人的能力。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著重加強會計法和財經紀律方面的教育。
關鍵詞:專業素養;財務會計教學
師魂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是教師在育人工作中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師魂是教師的道德觀念,高尚情操和崇高品質的外在體現。隨著教齡的增長,我對師魂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并且已經運用在日常的教學之中。財務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就業后能把所學知識靈活應用在實際工作中,保證工作質量并符合會計法規的要求,滿足單位核算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經過分析總結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一、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知識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位老師,傳授學生道理知識,解答學生的疑問是最基本的要求。針對財務會計學而言,因為會計學具有專業性及操作性非常強的特點,在課堂中教會學生基本理論知識、方法、技能是必須的。教師在講授知識時,不僅要讓學生能知其然,更加應該讓學生能夠知其所以然,即一定要知道會計準則制度規定的內在道理以及為什么這樣進行會計處理。會計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應該超越“依葫蘆畫瓢”的境界,做到掌握理論的精髓。
為了讓學生學到更扎實的知識,在教學中講到某些概念時為了學生盡快理解并記憶深刻,經常運用舉例法,并且是舉身邊的,學生耳熟能詳的例子。比如負債的確認條件:一是很可能經濟利益流出,二是經濟利益流出金額能可靠計量。舉例:大學畢業生買房子分別借了銀行和父母的錢,并且還給父母打了借條,但這兩者是不一樣的,從銀行借的錢有固定的償還期限和確定的償還金領,而借父母的錢則彈性很大,甚至可預見的未來不用償還,則實質成為父母對子女買房的投資。因此從銀行借的錢為負債,而借父母的錢則不能確認為負債,因不符合負債的確認條件。
二、培養學生過硬的學習能力
依據時代的需求,社會對老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有廣博的通用知識和寬闊的胸懷視野,還應該是智慧型的老師。老師在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這是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義務。
學會計,不應該停留在背誦概念的層次。老師應該多講為什么,譬如為什么確認,為什么這樣計量。從而讓學生知道該學什么、該如何去學。比如會計核算是指對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做會計處理,即分析業務引起會計要素怎樣變動及變動多少,進行正確的確認和計量。確認是根據要素的定義和確認條件進行。講到“股票投資”,則有意結合會計要素定義讓學生區分應該計入什么賬戶,比如購入的股票有活躍市場報價又不準備長期持有就符合“交易性金融資產”定義,則應確認為該項流動資產。如準備長期持有,就不能確認為該項資產,而應確認為一項非流動資產。
通過啟發引導,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能主動意識到自己該去學什么,該怎樣去學,慢慢的培養了“自我學習”,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是最重要的。
三、培養強大的專業能力
會計學屬于管理學科,老師在授課時也應該注重從經濟管理學的視角啟發大家思考,使學生認識到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講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核算時,不但講清折舊方法,還會進一步講幾種折舊方法如何選擇,甚至要與企業的戰略聯系起來,比如企業選擇“差異化戰略”,折舊方法應怎樣選,企業采用“低成本戰略”,折舊方法應怎樣選。再結合一兩個實際案例的具體分析,讓學生深刻又具體地感受到會計核算背后實實在在的就是“管理”,會計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活動。
通過引導啟迪,教會學生利用記賬的信息進行管理活動,有利于實現“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廣適應”的培養目標。
四、培養誠信做人的能力
習主席在“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指出:作為老師,“傳道”是第一位的。一個老師如果只知道“授業”、“解惑”而不“傳道”,就不能說這個老師是完全稱職的,充其量只能是“經師”、“句讀之師”,而非“人師”。古人云,“經師”易求“人師”難得。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
會計是工具也是藝術,是把雙刃劍,需要看是什么人在使用。應用的好,利國利民,應用不好,會造成更大損失。因此前總理朱全容基對會計人員就提出明確要求: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總之,會計職業道德要求比一般職業高很多。
基于此,在教學生會計知識的同時,更教學生誠信做人。首先,在每一個知識點中穿插會計的行為規范和職業道德,以幫助學生熟悉會計行為規范。其次,通過對一些具有說服力的具體實例進行深入分析,使學生了解會計行為的是指給企業、國家帶來的損失。再次,教學的形式也很重要,過于死板的說教缺乏說服力。
五、總結
會計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培養學生成為一名會計師,更重要是培養其應具備的學習能力和職業道德。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吸收先進教學理念,重在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職業道德和終生學習能力是時代的需求。
作者簡介:
游美君(1983.5~ ),性別:男,籍貫:廣東河源,民族:漢,學歷:大學本科,單位:深圳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會計部,職稱:會計師、經濟師,研究方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