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 要:情感不僅能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其在藝術領域里(音樂、舞蹈、繪畫、朗誦等)也發揮著重要的功能。音樂藝術作為一門聲音藝術,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同樣作為有聲語言藝術,音樂和朗誦有很多共通之處。本文筆者試從音樂的角度出發,探究音樂對朗誦藝術情感的功能性。
關鍵詞:音樂藝術;朗誦;情感
一、情感在朗誦藝術中的作用
《禮記·樂記》有記載稱:“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音樂之精,之奇,之深,之美,時而安靜、時而喧囂,時而奔放,時而悲傷,可以讓人無拘無束,率性自由的表達自我。同樣作為有聲語言藝術,音樂和朗誦有很多共通之處。首要的共性是表聲性,都通過聲音傳遞情感體現內容。細分來看,二者都涉及到語音學、發聲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從表現手段來說,又涉及停連、重音、節奏和對象感以及一些舞臺表演藝術技巧。
情感在朗誦藝術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真摯熾熱的情感才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打動受眾。創作主體首先要打動自己,帶著一顆足夠溫情的心,一個思維活躍靈動的腦,一條伶牙俐齒的舌,才有可能圓滿完成二度創作,為他人做好嫁衣裳,實現傳播由認知共識,進而愉悅共鳴的審美功能。
二、音樂藝術對朗誦情感的調動作用
既然情感在朗誦藝術創作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激發創作主體情緒,就尤為關鍵和必要了。筆者認為,音樂對于調動情感有很大輔助作用。有的同學在朗誦時,可能對一篇文稿的理解感受也到位,但是在形之于聲的時候,出來的感情是僵硬的。如果在發聲前,墊一段純音樂帶發感情,有助于投入到稿件的情境狀態中,使感情一觸即發。音樂對于情感的帶動作用,具體有如下幾點。
(一)吐字飽滿,聲音圓潤
如果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好的歌手通常都有一些共性特征。首先是情感真摯,用心歌唱。其次,聲音的音色要有可辨識度,有強烈的個人特色。從朗誦的角度考量,我們通常認為的好聲音至少應該是珠圓玉潤,如珠如流的感覺。如果有口腔打不開、吐字不夠飽滿的同學可以借鑒一些旋律悠揚的慢速音樂。草原歌曲和藏族歌曲比較合適,例如,通過央降卓瑪的《草原之夜》體會字音的流動感。
(二)入情入景,引發想象
音樂藝術的審美功能體現在凈化心靈、調節情感、豐富想象。在學習專業的過程中,創作主體要把握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把情感投入到學習中,帶著濃郁的興趣充分體驗音樂的愉悅,這樣比較容易進入朗誦的情境狀態,從而達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寓教于樂的目的。
(三)加深理解,豐富感受
朗誦是對文字稿件的二度創作活動。不管是音樂作品還是文學稿件,都滲透著藝術家強烈的思想感情。在有聲語言表達之前,必須深刻理解作品,充分領悟原作的創作意圖、背景和心境,才能“入戲”。
還是以《草原之夜》為例,這是一首蒙古民歌,馬頭琴的悠揚讓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大草原的藍天白云,想起古樸無華的純真,套馬的漢子寬容大度的豪爽,草原的夜色寧靜致遠的深沉。在這美麗的夜色中,勾起人們對大草原的深深眷戀之情。在朗誦有關草原的作品時,可以用這些音樂來豐富創作主體的感受。
三、朗誦情感表達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表達不夠
很多初學者都面臨“心里有情,但表達不足”的困擾。可以從思想表達感情技巧,包括停連、重音語氣節奏,尤其是聲音的彈性訓練方面來找突破口。也可以借鑒其他的藝術形式,在優美動人的音樂中找到激發感情的情趣點,或者自己練習一些聲樂,多觀摩學習話劇表演藝術,從話劇臺詞里找觸動感情的情感點。
此外,“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和創作主體性格有關,性格含蓄內斂就不大適合過分張揚明快的文稿,應從生活中培養和豐富自己的性情,從打開內心做起,在日常的點滴生活中做調整。
(二)表達不真
近幾年齊越朗誦藝術節上不乏活躍著大批嘶吼派的作品。“演”的痕跡明顯 ,空洞和呻吟越來越多,情感越來越少,呼聲和分貝越來越高,審美品位和質量越來越低。真正的語言藝術應該帶給聽眾美的享受,如果過分夸張到能讓外行都看得出則還好,我們更要警惕的是假裝動情,看似分寸得當,在邊緣安全線內游走的那類作品,不僅能糊弄外行,獲得褒獎不說,他們還對社會有普遍示范作用,有不分美丑又對朗誦藝術感興趣的青少年如果模仿這樣的創作方式,這后果就不堪設想了。因此,表真情,表真意是朗誦藝術情感的靈魂。
(三)把握情感傳達的尺度
聲音是有彈性的,思想也應該是有彈性的,中國傳統講究縱控有節。四百年前的法國人蒙田說過,“惟有恰如其分的感情才最容易為人們所接受,所珍惜。”在播音朗誦中,尤其要注重把握情感的尺度,不能過于冷靜無動于衷,也不能過分沉浸無法自拔。感情是漸進的過程,情感表達也是循序漸進的,開嗓就自我沉醉的一塌糊涂,注定在一開始就無法吸引受眾,更別提達到情感共鳴的效果了,到最后搞不好就成一場獨角戲。
以上是我對朗誦藝術情感表達的一些思考,有聲語言藝術值得借鑒的藝術形式仍有很多,值得我們繼續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 陳曉鷗.廣播電視語言傳播風格多樣化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1月.
[2] 李洪巖,柴璠.廣播電視語言傳播文化品位及審美趨勢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1
[3] 張政法.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的生命活力[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