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欣
摘 要:本文針對新型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合作經濟組織基本特征、作用和政府職能定位進行分析,提出為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構建一個良好的制度保證和外部環境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分析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即農民為了提高群體競爭力,自愿組成的以信息服務、行業自律、技術支持為發展手段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這基層經濟組織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維護了社會穩定;為農戶與市場進行溝通構建了橋梁,增強了農業 的市場化、組織化程度,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有利于農村優勢產業的發展。
1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基本特征
在合作經濟運動發展的 160 多年歷程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種類眾多,其內部運行機制也千差萬別。但作為一種制度化的經濟組織,無論是簡單的或復雜的、典型的或是變異的,其本質特征是相同的。
合作社是以為成員提供服務為目的的經濟組織。農民組建合作社是為了從合作中獲得從事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服務,滿足共同需求是合作社成立動因和宗旨。因此,在與內部成員的交易中,合作社并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利益主體,而是不以贏利為目的的組織。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為改善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謀求和維護自身利益,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等原則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處于弱勢地位的經濟主體的聯合,是勞動者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建立的群眾性的經濟團體和特殊企業,強調農民的主體地位和共同擁有、民主管理的組織原則,“歸成員所有并為成員服務”是其本質特征。
實際上,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一個外延較為寬泛的概念,它是在農業互助合作經濟運動中由農民組織的、直接為農業提供服務的各種經濟組織,強調農民的主體地位和追求經濟利益的合作目的。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一般指以下四類組織體系,即社區合作組織、供銷合作社和信用社這三類原有合作組織,以及改革開放后新組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其中前三類屬于傳統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后一種是新型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2 農民合作經濟的作用
2.1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都是以某一種特定的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而組建和發展起來的,都在從事以本地區內特色資源為基礎的特色產品的生產、加工或銷售活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特色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極大地促進了本區域內該產品生產的集約化程度,并形成當地的主導產業,從而有效地帶動地區特色區域經濟的發展。
除此,還為農戶提供產前、產后各種服務,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降低生產成本,拓寬銷售渠道,提高了農民討價還價的能力;通過農產品品牌效應,統一定價,統一品牌和質量標準,批量生產、規模經營;通過向農戶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2成為龍頭企業和農戶的紐帶
專業合作組織一頭連接龍頭企業,一頭連接農戶,用合同、契約規范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關系,既確保了企業原料或貨源的穩定性及質量,降低了與分散農戶交易的成本,又使農戶通過返利得到加工或流通領域的利潤,兩者相得益彰。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創辦自己的運銷、加工企業,形成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經營,實現對流通、加工領域利益的分割,從根本上實現了合作社利益與農民利益的統一。這種經營模式使農民的經營范圍實現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的擴展,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2.3在營銷渠道中獲取持久的競爭優勢
近年來,農產品競爭日趨激烈,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利用產品、價格、促銷策略獲取競爭優勢的同時,也深深認識到營銷渠道劣勢對組織帶來的危險。“種菜的不如賣菜的”反映出組織與中間商利潤分配不均,組織在利益分配中處于劣勢。農產品“賣難”和價格下跌,也讓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認識到,建立與培育自己營銷渠道的重要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中間商在營銷渠道上逐漸取得了控制權。營銷渠道控制權的轉換,也改變了產銷兩個部門之間在利益分配上的相互關系。農產品能否及時出售、售價高低等直接影響收益的因素無不被營銷渠道所左右。
3 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戰略
3.1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和規?;?/p>
當前,新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國家農業政策優越,農民發展熱情高漲,農業發展機遇良好。新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把握當前發展機遇,理清發展思路,以保護農民利益、增加農民收人為目標,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優勢產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提高組織抗風險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和規模化水平。
政府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深人的今天,地方各級政府也應認清形勢,切實認識到個體農業生產與農業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增強發展新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緊迫性。
3.2加強農民培訓與教育
在農村,農民整體受教育程度較低,存在著不可否認的素質問題和見識面的局限性。加強教育和培訓可以縮短認知時滯,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進而改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速度。諾斯認為,經濟及其制度變遷的速度是學習速度的函數。
具體而言,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提高其認知技能和分配能力,加深其對新制度的認識,促進制度變遷。同時,教育通過改變主體所具有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改變其對回報率的預期,從而使更多的人選擇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3.3完善農業經濟發展環境
新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還處于初始階段,具有規模小、資金少、市場抵御能力缺失等特征。要想促進其長遠發展,政府應加大對它的支持力度,在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經營活動和業務收人上實行稅收減免。對那些剛剛建立的、實力薄弱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基金,為農村生產經營、技術推廣提供良好環境。
地方政府也要為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提供可靠的貸款和擔保機制,鼓勵財政、稅收、信貸部門在規定范圍內,積極推行稅費優惠政策,降低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稅率或免征其所得稅。
參考文獻:
[1]孫永珍.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支持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5
[2]呂晨鐘.核心社員社會資本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影響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2012
[3]林翰雄.新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06)
[4]黨晨鷺.我國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的金融支持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