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
教授每一學科,學科名詞概念的教授是基礎,是學生需要掌握該科目知識基礎中的基礎。同樣,化學概念是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習化學基礎理論,理解化學基本原理,掌握化學規律,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前提;同時也是促進學生提高解題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先決條件。所以,如何利用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清晰、準確的化學概念,是每一個化學教師必須認真探討的課題。筆者于教學實踐中有幾點心得:
一、創設概念情境,營造概念氛圍
中學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時期,但思維特點仍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在思考問題時,還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且感性材料越豐富,就越容易理解、接受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在引入概念時,盡可能根據學生身邊的化學,及化學實驗,實物、模型,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或學生已有的知識等創設概念情景,啟發學生思考,自然地引入概念。例如“元素”的引入:我們在電視節目中看到這樣的廣告“葡萄糖酸鋅鈣,補鋅、補鈣長得快”,這里的“鋅”“鈣”指的就是元素,像這樣的元素你還知道哪些?缺少該元素對人體有哪些影響?請分組討論。在學生熱烈的討論中導入“元素”概念的教學。又如:“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通過補充“紙張的撕碎”和“紙張的燃燒”兩個簡單實驗導入:取兩個250毫升燒杯,取一張紙對折撕開,再取其中一半撕碎放在一個燒杯中,另一半用火柴點燃放入另一個燒杯中,請學生思考這兩個實驗現象有什么本質區別。隨后,教師引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教學。再如,通過復習化學方程式: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Mg+2HCl=MgCl2+H2↑
引導學生分析方程式中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特點,引入“置換反應”的概念。這樣,可以使陌生的化學概念與學生熟悉的內容或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二、鼓勵學生嘗試定義概念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所獲得的知識,掌握更牢固、更持久。當學生對所學的概念具有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后,教師鼓勵學生對已有的感性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嘗試給有關的概念下一個恰當的定義。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化學素質,掌握學習化學的方法。實踐證明,只要引導得當,很多概念的定義,學生基本能歸納準確。如“化合反應”有的學生定義為:“由多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化學反應。”有的學生將“氧化物”定義為:“由氧元素和另一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等。
三、討論交流,正確規范概念
由于學生所具有的化學知識不足和思維的局限性,所下的定義不一定完整,甚至下出錯誤的定義。這時,教師不必急于糾正,而是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使學生相互啟發,不斷糾正錯誤,直至得出完整、準確的定義。同時,教師適當點撥,使學生抓住概念中的關鍵字、詞、句,更準確地理解概念。如“氧化物”,有的學生定義為“含氧元素的物質”。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討論“含氧元素的物質”是否都是氧化物。通過討論,學生懂得“O2、KClO3、CO2和CO的混合物”都是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從而抓住概念中“①兩種元素組成;②一種是氧元素;③化合物”的關鍵詞,歸納出準確的定義。
四、多種方法科學記憶概念
心理學研究表明: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可以使同一內容在大腦皮層建立多通道聯系,從而提高記憶效果。當學生理解概念后,用多種科學的方法記憶概念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1)朗讀記憶法。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將概念朗讀1~2遍。這樣,既可強化記憶,又能活躍課堂氣氛,并能保持學生的注意,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特征記憶法。如“化合反應”可總結其特征是“多變一”;“分解反應”可總結其特征為“一變多”;“催化劑”的要點是“反應前后速率改變,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可概括其特征為“一變二不變”。
(3)比較記憶法。如“化合反應”與“分解反應”可從字面上的“合”與“分”對比;也可舉出實例比較。“化合物”與“氧化物”除可舉例比較外,還可用圖示法比較它們的從屬關系:
五、巧設問題,提高應用概念
學習概念的目的在于應用。所以,在此環節,教師要從多角度提供概念的變式,讓學生判斷,或創設問題情境,設計階梯式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質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后,設計下列問題讓學生思考:
1.將10g水加熱后變成10g水蒸氣,這一變化是否遵守質量守恒定律?
2.12g碳與32g氧氣恰好完全燃燒,生成_____g二氧化碳。
3.6g碳在32g氧氣中燃燒,能生成38g二氧化碳嗎,為什么?
4.蠟燭燃燒,質量不斷減少,這是否違反質量守恒定律,為什么?
5.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說明蠟燭一定含什么元素,可能含什么元素?
實際教學中,因概念類型不同,教法亦有所不同。如“催化劑”“質量守恒定律”等難度較大的概念,在實驗引導后,教師要誘導學生去分析、總結,并組織學生閱讀課本獲得概念,并通過閱讀讓學生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必要時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演示來強化對概念的理解。“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可補充“高錳酸鉀溶解于硝酸鉀飽和溶液”的實驗,使學生獲得準確概念。
總之,化學概念的教學,并非簡單地將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和活用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