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逸紅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此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既要師生互動起來,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而怎樣提高課堂的實效,則成為每位教師必須研究的首要問題。
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40分鐘的課堂上有不同的收益,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的主陣地,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態度和程度決定了課堂實效,做為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是要實現學生在課堂上思維總量的最大化。這就要求教師要對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做一個較好的統籌安排,高瞻遠矚。
一、激趣入境,催化回歸
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課堂的前幾分鐘是學生的心從課外要進入還沒有進入課堂境界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我們一定要迅速收攏孩子們的心,否則會影響整堂課的學習效果。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作為教師,可精心設計導言,通過設置一些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問題的探索,激發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創造性學習,把學生的學習動機、知識基礎、思維活動激活,凝聚起來,使學生集中注意,以積極的心理狀態投入課堂,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當然設計問題情境要從兩點出發,學生的生活和學生的實際,學生生活學生樂于接受,學生實際學生能夠接受。比如在教學《我們的手》這堂課的前幾分鐘,學生剛在美術課上做完手工,注意力比較分散,這時,我巧妙設計導言:人人都有一雙手,把我們的手伸出來,看看它有什么特點?學生慌忙把自己手中余興未盡的手工放入桌堂中,認真觀察自己的手,原本松散的心迅速回收,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使這節課的課堂效率大幅度提高。
二、網絡教學,以生為本
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開始進入學習的疲勞期,有的學生也會出現走神現象,這個時候教師就要適時幫助學生調整,把學生的困倦的情緒激活起來。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就是為了達到不教。因此,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運用豐富多彩、生動形象與本課教學息息相關的多媒體課件,或者帶學生通過網絡進行拓展性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學習積極性再次調動起來,使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研究語文知識,體現主體,注重主導,把課堂還給學生,從而讓學生逐步進入“以學為樂、博學為快”的境界。
當然,設計的課件,涉獵的網絡學習內容要反復推敲,既能體現出教學的重點,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利于學生思維活動的充分展開。還要預先考慮現代化手段采用后,學生可能會提出哪些類型的問題,教師應采取什么辦法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為教學決策做好思想準備。比如對于枯燥的問題教師可以給它設計生活實際背景,使問題鮮活起來,讓學生看得見,感受得到,也便于提高學生的討論熱情和興趣;對于思維含量較高,學生直接體會困難較大的題目,教師可以先作適當鋪墊,搭好梯子,讓學生能夠攀緣而上。使問題化枯燥為有趣,化抽象為直觀,讓學生自己去認識,去感受,去體驗,去品味。
此外,筆者通過多年教學,切身體會到在課堂教學中,無論采用哪幾種學習方式,都要注意培養學生三個意識。要調整原有的課堂教學實踐結構,切實把教師的活動時間壓下來,教師指導點撥的質量提上去。每一次學生交往互動的時間要合理。注意不能學生剛進入角色,教師就偃旗息鼓,終止互動;或者時間過于寬裕,以至于學生無所事事,引起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互動。為了使學生更有效地互動,在課堂上除了營造生動活潑、積極熱烈的學習氛圍外,還應注意培養學生三個意識:
(1)責任意識。讓學生明確參與伙伴之間的互動式每個人的責任,在學習重要積極思考,主動發言,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也是對同伴負責。
(2)信息意識。利用學生好奇好問的特點,培養學生在吸收信息是,頭腦重要出現說什么?問什么?怎么樣等問號。使學生帶著問題廳、想,對同伴的發言做出迅速的反映。
(3)合作意識。讓學生懂得在與同伴互動學習,發言是應盡的責任,但是不是最終的目的。主要的目的是合作,是共同提高。因此,討論中不能滿足于發言,而應追求互補,要從同伴的發言中吸取友誼的信息,也要努力給同伴以有力的支持、熱情的幫助。
三、美妙結尾,回味無窮
虎頭蛇尾是學生寫作最容易犯的通病,而我們語文教學也經常犯類似的毛病。課堂最后幾分鐘,是教師最容易忽略的,以為經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本課的內容,最后就真正的把時間交給學生了。這個時候,許多學生開始搞小動作,開小差,甚至收拾整理文具,開始準備下節課的內容,而許多教師也簡單地認為,學生累了這么長時間,也該放松一下了,于是對學生出現的這種松懈現象視而不見,有的甚至放縱學生,任其為所欲為。孰不知,此時是重新喚起學生對本課內容總結回味學習的好機會,也是使本課知識得以升華為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最佳良機。
如果說引人入勝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良好精致的課末設計,可再次激起學生的思維高潮,如美妙的音樂一般耐人尋味。如在設計《釣魚的啟示》這一課的結尾時,我巧妙拋出這樣的問題:放棄需要勇氣,尤其是放棄自己最心愛的事物。盡管是那樣的不舍,小小的詹姆斯最終還是戰勝了自己,把不該釣的魚放回了水中。面對不屬于自己的誘惑,詹姆斯選擇了遵守規則,那么同學們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碰到過類似的“魚”的誘惑呢?你是怎么做的?很小的一個問題使學生陷入沉思,他們不由自主地停下手中的“小動作”,把游離的眼神從窗外移回來。有許多同學甚至談出了非常深刻的感悟: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是非之間要明辨是非,抵制誘惑。這時,我隨即贈送給大家一句格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學生回味無窮,整個這堂課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見,精心設計一堂課的結尾,使它象一臺文藝節目的壓軸戲,能夠緊緊地吸引學生。課堂結尾要幫助學生認知;要對學生進行啟發鼓勵;要使學生愉快,以消除疲勞而精神飽滿。使本節課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也給學生留下永久的回味。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決不能只是假大空的口號,而應逐步實現一系列的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做為教師,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以便更好地適應現代化信息社會的教育需求,已經勢在必行。我們要從學校和學生實際情況,加大力度向課堂四十分要質量,在盡量減輕學生負擔的基礎上,為社會培養輸送健康、樂觀、多才多藝、能乘風破浪,具有開拓精神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