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庭禮
摘 要: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事關民族興旺,一個孩子的發展主要是對自身經歷和經驗的發展與修正,而發展與修正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生活的過程。作為一名教師,責任關系千秋,在教育教學中,打破傳統觀念,創新教育模式,關注孩子成長。
關鍵詞:合適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俗話說:“人上一百,各形各色”。中國是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發展中國家,人才需求迫在眉睫。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及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作為一個在教育戰線上工作多年的教師,我深深體會到:選擇正確的教育,成就孩子的一生,才是當今教育的真諦。
一、轉變教學心態,尊重個體差異
一個孩子的發展主要是對自身經歷和經驗的發展與修正,而發展與修正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生活的過程。由于成長的環境不同,其性格和思維方式也不同。教師一定要正視學生個體的差異,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首先,在備課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客觀地顯示優、良、中、差的層次剃度,使困難學生能接受,能消化,使優秀學生能“吃飽”,并能不斷地超前發展。其次,作為教師要建立“只有差異,沒有差生”的學生觀,相信每一個學生。只不過在教學中,教師提的問題不宜太多太碎,且要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考慮,不同層次的問題,要抽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對一般的問題,可由中等生討論解決,使不同成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心理滿足,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其三,對發展水平不同的學生,布置作業和輔導時要恰如其分地分配力量,對學困生,教師要多化工夫,細心引導,漫漫地扶,但又不能讓學生感到是老師幫他解決了問題,而是靠自己努力解決的,從而激發其興趣,賞識成功的快樂。
二、合理開發校本教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學生、教材是構成教學過程的三要素。其中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資源,是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良好學習方式的重要載體,教材是對課程標準的一次再創造、再組織。教材的知識結構、編排體系及隱含的教育理念,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起著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這就告訴我們校本課程資源就在我們身邊、就在學生身邊。結合我的工作以及體會,個人認為開發校本教材,應該做到以下兩點:一是領導要重視,必須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工作小組,負責對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領導與指導,教導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組長、年級組長負責協調,全體教師共同參與。二是要發揮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主題作用,學校要密切配合,同時邀請教育專家、村社領導、學生家長積極參與。三是編排校本教材時,注重學生的成長環境、生活經歷、發展水平,或分學科,或分年齡、或分學習興趣等,選擇適合孩子成長的課程,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轉變評價方式,提高學習動力
自從有了教育,也就有了評價。雖然許多教育專家對教育評價各有自己的觀點,但他們主要是對廣義上的教育評價進行界定,主要是對教師評價的研究比較多,對學生的評價是少之又少。考試和測驗成為教師對評價學生的重要手段,認為成績好的學生就是班級的優生,甚至對學生進行分類,將成績差的學生打入黑名單——位置編排到某個不起眼角落。其實這樣做是錯誤的,既傷學生的自尊,又扼殺學生的健康心理。
在美國人眼中,世界不是完美的,對任何事都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標準,這一點在美國學校教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美國的學校從不主張學生做橫向比較,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不能用單一標準評價,而應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單獨培養。增加學生對自己的了解,最大限度地揚長避短,這是一種有效的育人方式。因此,美國學生沒有體會過看成績排名時心中亂跳的感覺。因此美國學校的老師對表揚學生很慎重,很少突出表揚某個學生。老師們認為突出表揚有兩方面不宜:一是重點表揚某個學生,會暗示別人比他差,使受表揚的學生自我感覺良好,傲氣十足,增加學生間的不平等感;二是會使學生太過重視“名”,為取悅老師而影響潛力的發揮。同時,得不到表揚的學生則會有失落感和受傷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對存在問題的學生姑息,美國老師通常對他們會個別“關照”。由于時代發展不同,孩子的認知水平不同,作為華夏兒女,我認為我們在評價學生時應注意一下幾點:一是重點考察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考評中增加具有真實情景的綜合性、開放性問題。知識來自生活,知識用于生活,所以我們在考察學生時,絕不能脫離生活實際。二是注重學生過程的評價,如課堂表現的評價、作業評價、各種活動表現的評價等,納入學生綜合評價,脫離單一的考試評價,這樣會促進學生德智體等全方位發展。
民族振興,教育先行;教育發展,系于教師。作為一名教師,責任關系千秋。在教育教學中,打破傳統觀念,創新教育模式,關注孩子成長,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輸送大批人才是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