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梅
教學目標:
(1)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2)橡皮泥排開的水量跟浸入水中的體積是相等的。
(3)認識到認真嚴謹地采集數據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暴露前概念
通過烏鴉喝水的故事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烏鴉喝水的故事嗎?
生:記得。
師:老師請一個同學邊說邊表演,哪位同學愿意來試一下?(準備兩個杯子和雞蛋大小的石頭)
生:烏鴉飛了很久,非常口渴,后來找到一個瓶子,但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聰明的烏鴉刁起了瓶子周圍的小石子,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上升了,最后烏鴉就喝到了水。
(學生表演,兩只杯子對比,占據了空間,水面升高)
師:說得非常好。看來同學們對烏鴉喝水的故事知道得還真不少。瓶子里的水為什么升高了呢?
生1:因為小石子有重量。
生2:小石子進去后,把水“壓”上來了。
生3:小石子占用了水原來的位置,把原來位置的水擠出來了。
師:這位同學表達得真好,水原來在瓶子里占據了空間,小石子沉下去后,占據了空間,那部分的水就被“擠”上來了。
師:水面的上升,我們給它一個科學的稱呼——“排開的水量”。我們課文上第8頁有更具體的表達,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吧!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橡皮泥,我們一起來學習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導出課題)
教學分析:從孩子原有的認知出發提出問題,圍繞有組織的教學而進行探究,建立和改善兒童的科學概念,從而在探究活動中建立科學概念。
二、觀察橡皮泥的沉浮
師:橡皮泥在水里是沉還是浮呢?
(學生猜測,教師演示實驗,證實學生的猜測。)
師:如果保持橡皮泥重量不變,改變橡皮泥的形狀,沉浮會不會改變?
(請四名學生上臺演示,改變橡皮泥的形狀)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四種不同形狀的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況。(驗證學生猜想,把四種不同形狀的橡皮泥放入四個裝有200mL水的燒杯中,學生認真觀察。)
師:橡皮泥形狀改變了,什么沒有改變?
學生交流,反饋觀察到的實驗現象。
生1:四個橡皮泥都沉下去了。
生2:我還發現四個燒杯的水都上升……
師:這位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
學生討論、回答。
師:排開的水量有多少,怎么可以知道?
生1:水面升高的水量,就是排開的水量。
生2:可以觀察燒杯的刻度,放入物體后的刻度減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體排開的水量。
師:(拿起燒杯)好方法!可是燒杯刻度不是很精確,有沒有方法讓數據更精確?
生1:可以在燒杯外面貼上細密的刻度紙。
生2:用黑色筆標出兩次水的刻度,然后用尺子量出來。
師:同學們說的非常好。讀數的時候應該怎么做?
生:視線要跟水面持平。
師:老師給每組同學準備了質量相等的橡皮泥,小組在記錄本上討論畫出要改變的四種形狀,然后把橡皮泥做成各種不同實心形狀,分別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和排開的水量,做好記錄。都清楚了嗎?如果剛才沒有聽清楚,沒有關系,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份實驗探究指南,在抽屜的1號信封里,你們可以邊學邊做。下面讓我們開始動手,比一比,哪組的動作最快,做得最好,開始。
(學生根據實驗指導說明,以小組為單位實驗)
師:同學們做好了嗎?
生:好了。
師:測量物體排開的水量的標準是:燒杯里的水沒有濺出來,準確測量兩次水量。如果你覺得你們的實驗是成功的,請用掌聲告訴我。(學生鼓掌)同學們邊學邊做,非常不錯。不合標準的,也沒有關系,等下有時間我們再重新再測一測。
教學分析:教學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逐步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實驗,建立嚴謹科學的研究,培養學生仔細、認真以及嚴謹觀察的探究精神。
三、比較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師:我們有沒有辦法能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學生分組討論。
生1:做成空心的。
生2:可以做成船形的。
師:非常好,我們可以選擇做成空心或船形,按照剛剛老師說的標準,認真觀察記錄。同樣,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份實驗探究指南,在抽屜的2號信封里。實驗結束時,注意整理實驗的數據,整理研究結論,整理實驗器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實驗結果記錄在記錄單上。)
教學分析:實驗探究指南上向孩子詳細介紹實驗目的、步驟、注意事項等,圖文并茂,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引導學生嚴謹有序地進行實驗研究,培養學生思維逐步朝概念建構的方向前進。
師:下面我們來進行科學的探究現場會,請各組同學準備匯報你們的結果和發現。
組A:(展臺展示小組實驗結果)這是我們小組的觀察結果。我們發現實心的形狀在水中都是沉的,空心的形狀容易上浮。
師:同一塊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狀,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這是什么原因呢?
組A:排開的水量發生了變化。
師:哪種情況排開的水量比較大?
組B:我們發現沉的形狀排開的水量較小,浮的形狀排開的水量較大。
師:其他小組實驗結果跟他們的一樣嗎?
生:同意。
師:橡皮泥浸入水的體積發生改變。
師:用一句話總結一下今天的實驗結論。
生1:橡皮泥保持質量不變,改變了它浸入水中的體積,可以改變它的沉浮狀態。
生2:沉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小,浮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大。
師:科學家在完成一項科學研究之后,也常常會將他們的研究成果發布,與人交流,這樣他們會發現很多原先實驗的錯誤,不斷進步。這就是學會分享,與人交流的好處了。
師:橡皮泥排開的水量的多少跟什么有關系呢?
生1:與小石子的重量有關系……
生2:不對,應該與橡皮泥的體積有關系,因為是橡皮泥占據了水原有的位置……
師:橡皮泥排開的水量跟浸入水中的體積是相等的。我們用掌聲表揚這些同學。科學實驗探究需要細心、耐心和善于總結,這樣我們的學習能力才能有進一步的提高。
教學分析:新概念的構建并不是一蹴而就,還需要通過合作學習方式去鞏固,在中,讓每個學生都可能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在交流中促使學生認識到原有認知的片面和不合理,從而促進新科學概念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