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瓊
自課改以來,廣大的教師都在積極地克服“高耗低效”的現象,努力追求“低耗高效”的數學課堂。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是高效的呢?個人粗淺地認為:它是指常態課堂中通過教師有效的啟發、引導和學生認真、主動的學習,高質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實現學生的有效發展。這就意味著一堂數學教學活動是否有效、高效,關鍵就看課堂的兩大要素——教師和學生能否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過程來實現。以下個人就談談在日常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學習興趣是驅使學生去學習、獲得知識的強大內部推動力,是學習的強化劑,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就會對所學的知識積極思考、在自我探索中逐步萌發創新欲望。筆者認為,學習興趣是一種后天培養而成的習慣,其實際上就是自主構建和自主探索的創新意識。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這個時期他們的思維客觀尚未主觀化,其思維多半受家長老師影響,所以這個時候培養他們養成主觀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數學是邏輯性學科,倘若小學生因為無學習興趣而沒有打好基礎,在學習中如何能夠由簡入繁從深到難。
二、打破常規教學方法
所謂打破常規的教學方法,是在遵循兒童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全方面盡可能調動學生認識活動的積極性和發展能力的教學方法。首先來談一談兒童的認知規律,在小學數學實際教學中,教師在選用制定教學方法的時候一定要優先和認真考慮這個問題,小學生受其身心發展的限制,其對知識的認知規律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所以有些打破常規的教學方法雖好,但是并不能實現在他們身上,這一點教師必須要提前清楚認識。整體來說,小學數學打破常規的教學方法,其教學目的大多是在學生缺少感性經驗而遇到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時,教師用非常規教學手段將抽象的知識具象表象化,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三、盡心創造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
教育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生的學習與其所處的教學環境有著必然的聯系。課堂氣氛好,能夠給學生最起碼的學習心理安全感,能使他們的數學思考處于最佳的狀態。所以,我們必須有效地實現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實踐證明: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相信并喜歡教師傳授的知識需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讓學生喜歡我們教師這個人。在數學活動中,教師給學生一個親切的稱呼、鼓勵的眼神、“等待”的目光和充滿信任的微笑都能有效地縮短師生之間的各種距離。所以,我們要用愛心、關心去善待每個學生,讓他們喜歡老師。第二,千萬不要去“揭短”,應找準其發光點和點滴進步給予鼓勵、表揚,設法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努力使他們保持學習的高度熱情。第三,在教學中,我們應多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各種問題,做到換位思考,想他們所想,在行動上與學生保持在一個起跑線上。這樣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勁頭,提升教學效率。
四、引導學生動手實踐
實踐是創新的基礎,教師要鼓勵學生動手,培養創新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環節。前文已經說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發展成型階段,所以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并在實踐中萌發自我思考能力并養成習慣性創新思維是尤為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人人都參加實踐操作,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加到學習活動中,這樣才能使所有學生獲得比較充分的感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握好學生動手操作的時機,精心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習題運用于教學之中,主動創設教學情境來吸引學生動手操作,如引導學生用雙手計算十以內的加減,又如在教授“長方體”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等實踐活動逐步了解長方體各個面的特征。以實踐學習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習慣,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從而形成自主學習創新思維。
五、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尤為重要,因為和諧的課堂氣氛是保證高效教學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情緒能使學生的精神振奮,不良的情緒則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因此,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身心放松、思維活躍、富有創造性,這是數學學習中特別需要的。而且在新課程背景下,師生關系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它將對教學工作產生影響極其深遠。小學生的身心尚在稚嫩期,小學時期他們需要的是親切和藹的引導者而不是嚴肅死板的教育家。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隨時做到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要放下師者“尊嚴”,把每一個學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用對待自己孩子的方法來對待他們,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慢慢對你親切起來,在和諧的教學氣氛中,知識的灌輸和接受都是事半功倍的。
六、將計算教學融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
教材編寫的計算題都是經過處理的常規習題,不少題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日常生活情境,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產生厭倦情緒。在教學中,我將計算教學融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為學生精心創設情境,賦予計算教學新的內涵。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位數時,將例題融于日常的購物活動中,通過談話方式呈現新的問題情境:“同學們,你們喜歡喝娃哈哈AD鈣奶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喜歡。”“那你們知道一扎AD鈣奶有幾瓶嗎?”“5瓶。”“明明兄弟到超市準備購買12扎AD鈣奶(出示實物圖),你能幫助他們算算共準備購買多少瓶AD鈣奶?”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很快列出算式12×5=?我問:12×5怎么計算呢?老師沒有現成的辦法,你們能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親身經歷了將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購物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過程。面對如此熟悉的問題情境,學生解決問題的愿望是強烈而迫切的,從而激發了學生計算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也讓學生充分體驗了學習計算的價值所在,激發起學生學好計算的熱情。
總之,要達到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為主。
參考文獻:
[1] 張偉.淺談如何構建小學數學的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2.
[2] 徐青.從"關注文本內容"走向"關注語言應用"——淺談新課標背景下高效語文課堂的構建[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
[3] 連丹君.論如何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