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杏珍
打擊樂器是小學音樂教學中最常用、最常見的樂器群之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幾乎所有小型打擊樂器都會在教材中出現。作為啟蒙教育,讓學生認識打擊樂器、了解打擊樂器并能正確掌握其正確的演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實踐感受談談怎樣在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中能更好的運用打擊樂器。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一年級的小學生活潑好動,特別是剛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的他們精力特別旺盛,缺點是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很難在一節課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因此,在音樂課中引入打擊樂器,就能夠讓學生很好的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如我在《過新年》一課的教學中,我讓其中一個班的學生通過欣賞的方式感受過新年的熱鬧所氛,讓學生盡可能多的用語言來描述,用動作來表現,學生開始興趣很濃,但唱完之后興趣就沒了。在另一個班上我引入了幾種打擊樂器小堂鼓、小叉、小鈸,讓學生聽小堂鼓、小叉、小鈸演奏的聲音,學生頓時興趣高漲,再讓學生用這幾種打擊樂器表現過新年時的熱鬧場面,并以此引入課題《過新年》。學會演唱后,學生還要求用小堂鼓、小叉、小鈸為歌曲伴奏,學生沉浸在新年的熱鬧氣氛中,學習興趣得到了盡情的展現。
另外,在音樂課中尤其是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有范奏,以此來引導學生正確演奏樂器。無論是師生共同演奏打擊樂器,還是師唱生伴奏或生唱師伴奏,都會讓師生間感情相通,從而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產生愉快的學習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也能夠輕松、愉悅的學習。
二、培訓學生通過“聽”來感受聲音的強弱、長短、高低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很注重培訓學生“聽”的能力,以此來發現每件樂器的聲音的不同。如輕輕敲就發出較弱的聲音,用力敲就發出較強的聲音。他們還發現每件樂器發出的聲音長短不一。如三角鐵的聲音長,響板的聲音短。還會發現每件樂器發出的聲音都不一樣。沙錘的聲音好象下雨的聲音;碰鈴的聲音好象很清脆的小鈴鐺;蛙鳴筒的聲音好象青蛙叫等等。如我在進行《小青蛙找家》一課教學時,學生學唱后,通過表演小青蛙找家的興奮勁很快就過了,這時我拿出準備好的蛙鳴筒,邊唱邊用其伴奏,學生的積極性馬上就展現出來了,都目不轉睛的看著我手里的樂器,堅起小耳朵認真的聽它的聲音,“哇,怎么就像真有小青蛙在叫呢?”,學生們紛紛表現出了興趣,“它叫什么名字呀?”“你們認真聽,聽聽它像什么在叫呀”?我說。“小青蛙,”學生們不約而同的回答,“同學們說的真好”,“想不想用它來把這首歌曲再表現一下呢”?我說?!跋搿?,學生們齊聲回答。這樣的一節課學生怎么會覺得枯燥呢?可見,打擊樂器其樂無窮,學生不僅覺得好玩,還在不知不覺中也感受了聲音的強弱、長短、高低以及它的特有音色。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創造能力
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使用打擊樂器還可以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及想象能力。在平時使用打擊樂器時,我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各種打擊樂器分別有幾種敲擊的方法,能發出幾種不同的聲音,他們像生活中的什么聲音等。每個環節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比如,有的學生發現用不同的手形打響板它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分別敲擊雙響筒兩側不同的位置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音等等。
我還充分激發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想象力,如自制樂器的創造。在教學中,引導他們利用平時的廢舊物品自己動手制作。有的學生用最常見的塑料袋里面裝進沙子等,吹起來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音;有的學生在空的塑料瓶、易拉罐里面裝進沙子或谷粒,做成沙瓶;有的學生從家里帶來兩根一次性筷子,并敲擊在硬物上,如同鼓聲……學生用自己的勞動成果進行即興演奏,都表現的興致盎然,情緒高昂,學得特別開心,而且在演奏中還能大膽地、別開生面地使用一些不同的音型進行伴奏,此時學生的創造力被激活了,一堂豐富而生動的課就水到渠成的誕生了。堅持下來,學生們的創新意識也會得到慢慢的培養。
總之,打擊樂器妙不可言,只要教師在上課時多動動腦筋,學生定會有很大的收獲。
參考文獻:
[1]許卓婭.打擊樂器演奏活動.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王滿.實用打擊樂演奏入門.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
[3]王以東.節奏與打擊樂訓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