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兵
摘 要: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一門科學。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間、學生間良性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學,作為一種以小學數學教材為中介的師生雙方教與學的共同活動。新課程標準就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應突出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都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關鍵詞:素質教育;課程資源;學習方式
每一個教師都會有自己的數學學科觀,這種數學學科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教師的教學。以下就談談自己對小學數學的幾點認識。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
“數學是一門研究思想事物的抽象的科學”“數學是量的科學”“數學是結構的科學”“數學是引出必然性結論的科學”“純數學是一組假設與演繹的理論”“數學是模式的科學”……數學家們這樣論述什么是數學。但是,數學家們論述的是“數學科學”,卻不是小學數學。小學數學是小學開設的一門課程,它和數學科學既有本質的聯系,又有本質的區別。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不在于或主要不在于培養數學家,而在于培養人的數學觀念和數學思想,通過開拓頭腦中的數學空間,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素質的發展和提高。即:全面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從而促進數學教育教學重心的轉移。促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認識的起點往往不是邏輯公理,而是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事例。如果說作為科學的數學的面孔是“嚴肅”的,那么,作為教育內容的小學數學的面孔則是“活潑”的、“親切”的。
二、從分挖掘課程資源
作為學科數學的小學數學與數學科學在目的、形式、順序、認識的起點上(或基礎上)是不同的。數學科學,是精確地闡明某些數學理論、是嚴格的推理、是以數學理論的邏輯系統進行編制。小學數學是“兒童自己的數學”,是學生在生活與活動中產生的數學,是學生“街頭數學”的繼續和延伸。每個學生并不是上學后才接觸數學,也不僅僅是在學校中才接觸數學,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碰到各種數學問題,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數學認識。學生的數學學習,并不是獨立于社會環境之外的一個體系。學生認識的起點往往不是邏輯公理,而是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事例。如,小學生學習加法的時候,并不是從定義出發的,而是從生活中的加法的事例出發,然后總結出加法的法則和意義的。尚未入學的兒童掌握的數學知識已經相當豐富,這些數學知識雖然是非正規的、不系統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錯誤的,但是對學生來說是生動、有趣和真實的,它是在學校中學習學校數學知識的必要基礎。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對現實經驗的理解、反思和抽象的過程。所以,我們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容應當具備他們所感興趣的實際背景——他們熟悉的現實生活;有趣的數學史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等。即:充分將學生的興趣與生活、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等因素作為課程的來源。
三、注重學習方式的改變和教學
自從夸美紐斯創造班級授課制以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一直成為傳授知識的主要方式。其表現形式就是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實,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數學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而且也是一個情感的交流過程。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善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活潑好動、充滿好奇、渴望走向成熟,因此,要善于抓住積極因素,鼓勵學生大膽設疑、探索,使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充滿喜悅,學習的需要才得以實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始終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給學生以充分自主的權力,創設一個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即:通過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收集、整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四、評價建議要有更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
作為科學的數學,是將人類所發現的數學規律,即數學研究對象的位置關系、數量關系、序關系等,按數學自身的邏輯結構建立科學的體系。傳統的小學生學習數學,多數教師著重從應試的角度讓學生去記憶知識點、背公式、記題型、做大量習題。學生考試時,先看是什么題型,然后套用以前做過的同類題型的解題方法。一旦碰到不知什么題型的試題,就不會做。因而很多學生只是在課堂內、考試時感覺到數學有用;走出課堂、離開考場,幾乎感覺不到數學的存在。小學生學習數學不是為了構建一個邏輯體系,而是使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并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所以我們的老師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教學,讓他們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掌握數學知識的方法。一是教師要正確再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根據數學知識發展的邏輯順序去進行再發現。二是要注意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展現獲取知識時“想”的過程,以此幫助學生實現認知過程與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主動適應,使他們從中獲得掌握知識的途徑與方法。即:使評價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促使學生的和諧發展。
民族素質中最重要的是創新精神,數學教學更應注重創新意識的培育,引導學生以數學的工具去發現、預知未來,認識未知世界。而創新是與個性分不開的,尊重個性、因材施教的原則應體現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數學是活的、動態的、開放的、可能有錯的數學活動結果,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的、封閉的、絕對正確的結論。面對小學生,數學不應是鐵板一塊,不是順順當當地就得出結論、得到增長和發展的。數學,是在生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