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全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深入開展的今天,探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著現實和長遠的價值意義,新課程改革的滾滾浪潮,使數學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如將生活經驗等同數學思考;用引導演示替代自主探索;將優生主唱視為合作交流等現象。但是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課堂教學的效果與效率并不能很好地統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為我們廣大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在不斷地摸索與實踐中力求為孩子們搭建一個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學習平臺。在學習與實踐中,我有這樣的體會:
一、我們的觀念轉變了
我們通過幾年的西師版教材的教學實踐,使我新的教育理念逐步樹立,在課堂教學中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讓我開始關注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的過程,開始關注學生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形式;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在教學中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開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注重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教學內容
我們手上的“教材僅僅是眾多媒體的一種,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他人在交往和對話這種獨特的情境中,對課程文本進行再加工、再建構,在這種加工和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得到了某種情感的體驗、生命的感情、價值的某種成熟,同時,知識和技能的鋒利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開始有意識地通過生活實例、活動、游戲等形式引入新知識點,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存在。這樣設計讓教材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約束和限制,根據學生的實際增刪、調整教學內容。從而讓孩子們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激起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聯系生活實際,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一個人的創造性成果無一不是在對所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我在教學中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勝的特點想方設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研究欲望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教學“能被 3 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請你們隨意說一個數,老師便能很快的判斷出能否被 3 整除,不信就來試一試。”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為了難住老師,他們從二、三位數,說到了十位以上的自然數,結果都被我準確的判斷出來。此時學生的好奇心被老師的快速回答所折服,心里非常的好奇,驚訝!此時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誘惑力促使學生探究和發現其中的奧秘,同時也誘發了學生的研究熱情,將學生自然的帶入到對新知的研究中。
四、知識的傳授方式不再限于單一性,而是逐漸走向多樣化
有這樣一句話:“探究發現的,是充滿生命的活知識,是知識之源,是發展之端;而灌輸授予的,是孤立靜止的死知識,是知識之終,是發展之末。”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不再是單純的教給學生知識,也不再是簡單地向學生說明“我們今天要學什么”,而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把知識當作一種現象、問題去研究,經歷觀察、思考、討論、合作、甚至爭辯、動手實踐等過程然后構建知識,而后發現自己學會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在學生自己的研究中,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研究的天空。
五、注重對學生思維的訓練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具有抽象性、準確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數學教學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注重過程教學,讓人人都有所學。例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時,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研究的:
師: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 180 度直角,那么鈍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請同學們猜想一下。
生 1 :我猜想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可能大于 180 度,因為它有一個鈍角。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可能小于 180度,
因為它的三角形都是銳角。
生2 :我猜想鈍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 師:哪種猜想正確呢?為了驗證我們的猜想,我們該怎么辦?請同學們利用學具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看哪個小組做最多? [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實驗,對折,討論,交流,教師給與充分的時間。]
師:下面請同學們交流,看看你有什么發現?一會兒同學們交流的時候,如果你覺得他的發言很精彩,我們可以送上掌聲。如果你覺得他的發言不能讓你信服,那你就舉手補充,好嗎?
生 1 :我們用量角器分別量出∠ 1 、∠ 2 、∠ 3 ,再求和,發現鈍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 180 度。
生 2 :我們把三角形的三個角∠ 1 、∠ 2 、∠ 3 剪下來,然后拼在一起,就拼成一個平角了。因為平角等于 180 度,所以發現鈍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 180 度。(在展示臺展示)
生 3 :我們把三角形的三個角∠ 1 、∠ 2 、∠ 3 折到一起,也拼成一個平角了。因為平角等于 180 度,所以鈍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 180 度。(展示折的方法) 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好的辦法!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驗證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 180 °。
師:剛才同學們用的畫、折、拼的方法都是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轉化成我們熟悉的角,這種轉化方法是我們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大膽應用。這樣,讓孩子從小養成多角度、多種方法思考問題的習慣,隨著年級的提高,學生解決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用發散思維的觀點來考慮和分析。并且,這樣活動設計,讓孩子親身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感受到我們的身邊處處有數學,即《課標》所要實現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等課改理念。
六、變著法讓學生喜歡你,喜歡你的課堂,喜歡學你的數學
數學課每天都有一節,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數字,你要讓學生說“不煩”這是假的!要讓學生認真完成40分鐘的課堂任務,并達到預期的效果,除了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別無它法。興趣是點亮學生對知識內在需求的指明燈,而這盞燈功率的大小全在老師的掌控之下。如:低年級有許多要用到學具的地方(分類、比多比少),今天上課我用三角形、圓片,明天就改成用不同類的水果,后天就用不同形狀的花;今天上課用講故事導入,明天就改為欣賞音樂導入,后天就用猜謎導入等;今天咱們開火車比賽,明天我們就用個人競賽,后天改為小組決賽等……在不斷變化中讓學生天天有新鮮感,時時覺得想上數學課。
當然,以上幾點只是我在學習和實踐新課標兩五年來的一點體會,更多的是留給我的思考:怎樣才能更好地從教書匠變為研究者和執行者?這可能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大膽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