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青云
[摘要]好萊塢電影一直是美國文化傳播的利器,其承載著美國文化和思想意識,或代替國家權力發聲,或表達著個人的精神訴求。進入21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的創作逐漸向著融合式的方向發展,主題表達更加多元化的同時,其蘊含的美國文化及意識形態也在逐漸發生著改變。本文以2015年底上映的好萊塢科幻片《火星救援》為例,著重分析該片蘊含的思想意識,經過反觀歷史的對比分析,進一步探討新世紀好萊塢電影價值觀的嬗變。
[關鍵詞]《火星救援》;好萊塢;科幻片;價值觀
好萊塢電影長期作為美國對其他國家文化輸出的利器,其承載著深刻的美國文化和思想意識,或代替國家權力發聲,或表達著個人的精神訴求。美國文化在好萊塢電影中無處不在,從影片的人物形象到審美趣味,再到故事內容和主題表達,都時時刻刻在表現著美國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因此,經過多年來的好萊塢大片對世界各國的傳播和輸出,世界各國觀眾對好萊塢電影的思想體系已經完全呈現出接受的狀態,對于電影中描繪的那個完美的美國社會也表現出極大的包容和向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文化碰撞與融合的過程中,美國文化顯得更加強勢,好萊塢代表的美國文化已經逐漸侵蝕了其他國家的文化,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心中的主流文化。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多元文化融合的進一步深入和加強,好萊塢電影的創作也逐漸朝向融合式的方向發展,雖然美國文化仍然是好萊塢電影不變的敘事核心,但是對于其他國家文化的間接表現也愈加頻繁。在主題表達更加多元化的同時,影片蘊含的美國文化及意識形態也在逐漸發生著改變,眾多影片都一致表現出文化辯證的論述觀點。2015年底上映的好萊塢科幻大片《火星救援》就是此類影片的典型代表,綜觀該片,我們可以輕易地看出其融合式的創作方法,為了更好地迎合中國觀眾的觀影心理而加入的相關戲份。同時,《火星救援》呈現出有別于以往好萊塢大片的敘事姿態和精神訴求,表達了更加契合當前時代的價值觀。本文以電影《火星救援》為基點,通過研究該片的精神內涵與主題表達,以解讀近年來好萊塢電影價值觀的嬗變。
一、個人英雄主義內涵的演變
在好萊塢電影中,個人英雄主義是不變的主題內容,甚至可以說其他主題內容都是圍繞著個人英雄主義進行表達的。這種電影主題上的表達特征,源自其根本的美國文化,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的核心,實現人的絕對自由和價值是美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所宣揚的重點,因此個人英雄主義作為個人主義的理想化狀態成為美國電影的核心思想。但是,不同的時代對于個人英雄主義有著不同的內涵定義,不同的時代氣息和社會環境影響著人們對“英雄”的想象和心理需求。從美國的大蕭條時期充滿絕望的群體心理造就的拯救世人的超人形象,到人們對犯罪率飆升的社會環境的不安造就的蝙蝠俠形象,再到未來社會中虛擬的超級英雄變形金剛幫助人類與宇宙邪惡勢力的對抗,不同的時代造就的超級英雄形象具有明顯的時代印記和區別,其表達的個人英雄主義內涵也不盡相同。
進入新世紀,銀幕上不乏各路超級英雄對傳統的個人英雄主義的詮釋,這種個人英雄主義是對個人能力的極端超越和個性彰顯,是一種極端的理想化的狀態,《復仇者聯盟》《美國隊長》《蟻人》都是超級英雄類電影的典型代表。然而,除了這些能夠常年在大銀幕上見到的超級英雄之外,其他類型的好萊塢電影都對個人英雄主義做著不同的詮釋,這些對個人英雄主義的不同詮釋也逐漸顯現出一定的趨向性。
首先,個人英雄主義的內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拓。個人英雄主義不再拘泥于對個人能力和個性的極端放大和詮釋,這種個人能力的放大程度得到了一定的縮減,英雄人物的使命不再是拯救地球和全世界,而是專注于相對微小的目標,新時代賦予個人英雄更加寬泛的內涵和定義,英雄并非一定要拯救世界。其次,對于個人英雄形象的塑造也并非完美,他們身上開始顯示出一定的缺陷。最后,好萊塢電影借助個人英雄主義的表達以及英雄人物的塑造,嘗試進行更多元化的主題表達,賦予電影更多的時代精神。
影片《火星救援》打破了傳統的好萊塢科幻電影中表現的救世主題,消解了傳統的科幻片中的救世英雄形象。《火星救援》表現的個人英雄主義并非傳統的好萊塢科幻電影所表現的內容,雖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內涵的沿襲,但是這種個人英雄主義呈現出一定的現實意義,依然是宏大的敘事背景,但是表達的情感和理想更小眾化。雖然影片表述的整個故事有著“拯救大兵瑞恩式”的救贖意蘊,救贖的對象不再是全人類,而是陰差陽錯滯留在火星的宇航員。但是,影片并沒有將表現的重點放在美國國家航天局對宇航員馬克·沃特尼的營救上,而是重點表現了馬克在人類不可能生存的火星自救的過程。顯然,由馬特·達蒙飾演的馬克·沃特尼是該片著力塑造的英雄人物,他的英雄氣質并不在于他是否將全人類拯救于末日災難之中,也不在于他是如何通過自我犧牲拯救了同伴,抑或是他與外星人的斗智斗勇保護地球免受侵略,等等。在人類不可能生存下去的火星,人類所有的生物活動都是一種探險,將不可能變為可能,而宇航員馬克·沃特尼的英雄特征,是其對自己的生存挑戰所做出的努力,他在火星上自救的全過程使他成為全人類的英雄。這其中不僅表述了馬克代表的人類對火星的一種殖民和侵略帶來的成就感和征服感,也表達了馬克作為一名科學家讓科學知識綻放出了生命之美。
馬克身上體現的這種個人英雄主義內涵的變化,也正是新世紀好萊塢電影精神內涵與價值觀的嬗變表征,這是一種更加符合當前時代氣息和文化流變的創作選擇。
二、國家意識形態的消解與重構
眾所周知,好萊塢電影中描述的美國并非真實的美國,美國社會中的諸多問題并沒有在電影中被徹底展現,電影中所表現和描繪的只是一部分視角下的美國社會,是一種經過藝術處理的美國社會,是不完整和不真實的。長期以來,好萊塢電影不僅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和文化載體對其他國家進行輸出,同時也作為美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者和發聲者,代替美國對其他國家人民進行國家形象的宣傳。在好萊塢電影當中,美國社會是完美的、和諧的、現代的、民主的、公平的,雖然眾多電影都表現了美國社會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社會問題和社會黑暗面,但是仍然無法抹去其他國家的人民對美國社會的想象和向往。
好萊塢電影中構建的美國國家形象,對本國人也同樣起到了國家意識的輔助構建功能,不知不覺中,好萊塢電影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傳播、意識形態灌輸、政治發聲的工具。尤其在科幻類電影中,對于美國的超級大國形象以及美國社會中的和諧平等、國家權力對普通百姓的庇佑等,都在這一類型的電影中構建了一個完美的未來社會圖景。雖然,在很多好萊塢科幻電影中,都構建了一個反烏托邦社會,在科技的異化之下人類的生存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但是最終仍然會有一個超級英雄,重啟公正、公平、公開的國家權力,以反面教材反襯影片所要表述的真正意義上的美國文化的內涵以及美國國家權力的權威,最終完成對于一個所謂的正確的美國國家定義的表述。
進入21世紀的好萊塢電影,逐漸放棄了20世紀過于規則化、框架式的表達模式,尤其對于美國國家形象的建構以及對于國家意識的構建上,都采取了新的敘事策略。對于國家形象和國家意識的構建,當今的好萊塢電影更傾向于利用一種辯證的視角進行展示。先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家形象進行消解,然后再經過一定的事件、經歷過掙扎和選擇,最后將國家形象重構起來。經過這種辯證的表現方式處理過后,影片所塑造的國家形象更具有說服力,向觀眾表達和灌輸的國家意識也更容易被接受。
《火星救援》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它代表了好萊塢電影對敘事模式所做出的改良,代表了好萊塢在新世紀的時代背景下所做出的新嘗試。影片在表現美國國家時,一方面在是否營救宇航員馬克的問題上進行了“拉鋸戰”,消解了一部分完美的美國國家形象;另一方面,在營救馬克的方案研究上,長期以來自詡為科技超級大國、對世界各國進行科技封鎖壟斷的美國,卻沒有高性能的火箭助推器,最終需要中國提供幫助,再次消解了一部分完美的美國國家權威。雖然,在對中國提供幫助的情節安排上,具有顯而易見的營銷策略的考量,畢竟中國電影正在如火如荼地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好萊塢無法忽視對于中國觀眾情緒的關照。
但是,在影片的一開始,當美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得知馬克生還的消息時,所做出的一系列反應和決定,徹底消解了好萊塢電影經營多年的完美美國國家形象。作為代表國家權力的航天局局長,泰迪·桑德斯并不像其他科幻電影中的領導人物,對于美國公民的營救絲毫沒有遲疑和猶豫,都是在第一時間做出決定。泰迪·桑德斯的表現更像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而不是一個符號化的國家權力或國家領導人,他的表現極具真實感,將人性中的復雜和黑暗面一一呈現出來,影片的創作者并沒有刻意地將其陌生化,反而讓觀眾能夠更容易得到情感的共鳴。
影片中,最終在國家航天局局長泰迪·桑德斯的指揮下,美國科學家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使現今的科學技術實現了最大化發揮,在作為“技術智囊團”的中國科學家的配合下,遺留在火星上的宇航員馬克最終回歸地球。雖然中國的助推器和幫助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痕跡頗重的“錦上添花”,但該片宣傳的仍然是偉大的美國文化,只不過塑造的這個美國國家形象更加兼容并包,并非像過去的電影中那般完美,電影塑造了一個在學習接納、包容與忍耐的國家形象,這也是影片蘊含和表達的“改良后”的國家意識。
三、生存意識的探尋
宇航員馬克·沃特尼是片中當之無愧的超級英雄,他身為一名植物學家,依靠自身豐富的科學知識,在了無生機的火星上開墾了一片綠洲,并憑借自己的科學知識生存了下去。電影《火星救援》也正是通過馬克·沃特尼置于這種特殊環境中,探討了人類自古以來始終在研究的生存意識。從經歷火星風暴的馬克受傷后的自救,到開始冷靜地研究自己的生存問題,再到盡全力與同伴聯系,這其中不僅是馬克源自本能的生存意識,更是一種理性思維作用下的生存技能的展現。
當一個人被遺留在荒無人煙的火星,幾乎完全脫離了他人幫助的可能,影片表現的是一種的強烈的生存意識,這種生存意識是一種不依賴于他人的,獨立求生的意志和本領,也是影片所蘊含的價值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片中所描繪的故事內容是一種極端的環境下人類的生存體驗,它所表達的重點是,人類在面臨生存問題時,首先應當想到自救,而不是他人的主動幫助,這種思想既符合美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也迎合了當前時代孕育的生存主義和危機意識。不同于《地心引力》表現的人在茫茫太空中的絕望與無助,《火星救援》所表現的是一種積極爭取生存機會的樂觀主義精神,其片名“The Martian”更為直接地傳達出故事所要表現的核心主題,宇航員馬克在火星上的無數個太陽日,經歷過播種生命的綠洲和大自然將一切摧毀,馬克已然是一名徹底的“火星人”,他在火星上的生存行為已經遠遠超過一般的科學探險行為。影片《火星救援》也正是通過馬克的“火星生存”,打破長久以來科幻電影對科技異化的大肆宣揚的語境,為科技撥亂反正的同時,展現了科技之美,也因此體現出該片蘊含的多元化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李浩鳴,吳敏.美國科幻電影的科技傳播特點[J].科技傳播, 2013(22).
[2] 宋廣佳,季振洲.科幻電影涉及到的哲學問題[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12).
[3] 楊飛.好萊塢科幻影片的敘事策略與文化符碼[J].電影文學, 2015(23).
[4] 王家東,周仲謀.從夢想到救贖——科幻影視劇的人類情感折射[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