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劍華
踝關節扭傷,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崴腳,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在所有關節扭傷中,也以踝關節扭傷最為多見,因為這種扭傷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和不同性別。據統計,在一天時間里,每萬人中就有1人出現踝關節扭傷。
對于崴腳,很多人都會自行處理。可是,即便紅花油、熱毛巾、膏藥、噴劑等一起用上,崴傷的腳還是又腫又痛,甚至越來越嚴重,這是為什么呢?
在骨傷科臨床中,一般將踝關節扭傷分為內翻扭傷和外翻扭傷,其中以內翻扭傷最多。常見于因行走跑步時突然踏著不平的地面,在上、下樓梯,走坡路時不慎踏空或者在騎自行車、進行球類運動中不小心跌倒,可使足過度地內翻或外翻。
發生踝關節扭傷后,損傷輕的人可以僅僅表現為踝關節韌帶受到牽拉而引起局部腫脹、疼痛反應,也可能引起韌帶的不完全斷裂;踝關節扭傷比較嚴重的,可能會造成韌帶完全斷裂,甚至關節脫位或骨折。
診斷踝關節扭傷并不困難。首先患者要有明顯的踝關節扭傷史,傷后踝關節腫脹、疼痛伴功能障礙,局部皮下淤斑,皮膚青紫色,跛行步態,傷足不敢著地,活動時疼痛加劇。醫生在做診斷檢查時,內翻扭傷的患者外踝前下方壓痛明顯;外翻傷的患者內踝前下方壓痛明顯。

除了結合病史,還可以通過拍攝踝關節X光片幫助排除內、外踝關節的撕脫性骨折,以及是否有關節移位等情況。若患者出現局部明顯壓痛伴骨畸形和有骨擦音時,多半是踝部有骨折,更應借助X光片確診。
對踝關節扭傷,不管是內翻扭傷還是外翻扭傷,也不管病情程度輕重,都應該在現場及時處理和治療。如果現場未能正確處置又得不到及時治療,很可能導致損傷的韌帶愈合不良,使踝關節失去穩定,造成習慣性扭傷。
及時處理踝關節扭傷,是防止后期病情反復的關鍵。有的患者對踝關節扭傷不在意,扭傷后不去就診,仍繼續行走和運動,使受傷的軟組織得不到很好的修復,以致后期在行走過多或運動后易發生踝關節腫痛,病情反復發作。當發生踝關節扭傷,應立即停止活動,不能隨意牽拉、操控患肢,否則會加劇血管破裂和韌帶斷裂。如果有關節脫位或骨折還會使脫位和骨折更加嚴重。
現場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將患肢關節制動,用冰塊或冷水敷患處以減少局部出血、滲出,避免血腫的形成,然后應立即送醫院診治。在扭傷急性期,醫生會在患處加壓包扎固定踝關節,時間大約在1~2周左右。進入恢復期后可采用針灸,配合理筋手法,以松解粘連,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使踝關節的軟組織損傷盡快恢復。還可服用一些活血化淤、強筋壯骨、消腫止痛的中成藥。陳舊性踝關節扭傷久治不愈者,還可用活血止痛、強壯筋骨的中藥煎水熏洗患肢,療效較佳。
在固定期,醫生會指導患者盡早做踝關節的屈伸活動;腫脹消退后,可以做踝關節內翻、外翻的功能活動,以防止韌帶粘連,增強韌帶的彈性。這些活動要堅持到癥狀完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