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貽
“初病治氣,久病治血”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個重要方法。此話出自清代名醫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一書。這是葉天士根椐自己的實踐并總結前人經驗提出來的。為了說明人體經絡與氣血的關系,闡述“初病治氣,久病治血”的道理,葉天士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即“經主氣,絡主血”、“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一般說來,疾病的發展規律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初期在經,可以從氣而治;隨著病情的發展,疾病會深入絡脈,可以從血治。葉天士的這些理論,實際是前人理論的升華。歷史上,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癥”,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治療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癥”等,其依據就是久病不愈時,氣血痰濕等已經由經入絡,因此一切內傷疾病或臟腑久病均可取絡穴治療。
《黃帝內經》曰:經中主要行衛氣,絡中主要行營血,氣病多在經,血病多在絡。也就充分說明了初病時治病要從氣著手,久則病邪由氣到血再到整個脈絡,治病則從血治。這個理論在《中醫各家學說》一書中也闡述得非常清楚?!熬貌∪虢j”的“絡”是指血絡,按現代醫學所表述的是,一些慢性病由于遷延日久,病邪深入人體,使血絡受病?!俺醪駸嵩诮洠脛t淤熱入血”、“其初在經在氣,其久在絡在血”。這是指隨著病情的進展,病邪由淺入深,由輕到重的病理變化。
衛氣營血 病邪侵襲分4步
葉天士首創“衛氣營血”的辨證理論,也是與上述理論相關聯的。邪氣侵襲人體,會造成衛氣營血的生理功能失常,破壞人體的動態平衡。他認為“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邪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氣……入血,直須涼血散血”。葉天士把病邪侵襲不同部位的表現分為4類:衛分癥候;氣分癥候;營分癥候;血分癥候。
1. 衛分癥候
病邪侵入人體后由表入里,首當其沖的是衛分,最淺表的一層,疾病初起,就會出現一系列的衛分癥狀,主要累及肺,肺衛功能失常,出現發熱、惡寒、咳嗽、咽喉腫痛等;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邪氣在衛分郁而不解,則產生表里傳變而入氣分,較皮毛深了一層。
2. 氣分癥候
氣之為病,含義最為廣泛,所以《黃帝內經》曰:“百病生于氣也”。氣虛、氣滯、氣逆皆屬于氣之病變。氣分是防止疾病發生的第二道主要防線,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對人的生命活動有著推動和溫煦的作用。
人體的氣,從中醫理論來說,來源于3個方面,一是稟受父母的先天之氣,父母給予的生命;二是后天的飲食營養,使之逐漸充盈;三是存在于大自然的清氣,謂之為靈氣。氣通過人體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維持和養護人體的生命活動。氣是活動能力極強的精微物質,它對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起激發和推動作用。所以當病邪侵入氣分,正邪就會發生爭斗,早期就會產生心煩、口渴、咳嗽、胸痛、下痢等一系列癥狀,如果沒有及時診治,病變進一步加深,上述兩方面就會受到影響,氣的推動、溫煦、防御、固攝和氣化功能減退,抵抗力下降,導致機體的某些活動功能降低或衰退,也就是所謂的氣虛,如氣虛不固,表現為自汗、盜汗;氣虛肌肉失養,周身倦怠乏力;氣虛清陽不升,清竅失養,使人精神萎頓無神,頭昏耳鳴;氣虛可使人體水液代謝失調,水液輸布障礙,可成為痰飲(編者注:痰飲是中醫術語。這里說的痰并非咳嗽吐出的痰,而是代謝過程中在組織間停滯的水分,清而稀者為水,稀而黏者為飲。在腸道中停留,瀝瀝有聲者為痰飲)或水邪泛濫而全身肌膚水腫等。
3. 營分癥候
隨著正氣的虛衰,病邪就會深入營分,出現營分的癥狀,病邪內陷,動血耗精,病情更加嚴重,口渴、心煩不寐。
4. 血分癥候
隨后并入血分癥候,損傷人體精血津液,病變累及五臟六腑,言語神昏,吐衄、便血,尿血等,從上述可以看出,疾病是由淺入深,由輕到重,不斷發展的,經過由表入里4個階段。經主氣,病邪入氣以辛、香、潤、溫之品疏理氣機,通調血脈是治病邪在氣的一般大法;病邪入血絡分先虛實,常用辛潤通絡、辛香通絡、辛溫通絡、蟲類通絡等法。
分清初病與久病
正因為如此,作為醫務工作者在治病時需要分清是初病還是久病。初病很清楚,就是開始生病時的一段時間。所謂久病就得看患病者的體質和病情進展情況,對一些體質強的患者,也許疾病就終止于初病,對于體質弱者也許半月、半年進入了久病。要根椐病情發展而定,比如有些人“久病多淤”,有些人“久病多痰”,有些則在臨床上體現“久病多風”,這需要醫生在臨床上進行詳細辨證。不管是什么情況,歸根到底,都是由初病時的邪氣逐步入絡出現的虛、滯、淤等的變化。因此在診治時,一般要在活血的基礎上采用益氣、養血、理氣、化痰、祛濕、祛風等方法。
古老理論的當今用途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醫這種古老的、純樸的理論,對現代臨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對現代醫學也是一個很大的啟示。
首先,能使我們辨別病癥的部位,不同的癥狀,表明病邪在不同部位。衛分癥主表,病變多在皮毛、肌腠、四肢、頭面、鼻咽喉及肺,病情較輕,可以采取相應措施施治,如用一些治表證的藥物;氣分癥,證多主里,尚未與營血相合,病變部位多在肺、胸、膈、脾、胃、腸、膽、膀胱,病邪開始由表入里;至營分癥,病邪深入心營,病在心與心包;血分癥則說明病情已經很嚴重,多侵襲心、肝、腎,必須認真對待,則要使用清營涼血、氣血兩清等藥物,病邪深入營血將威脅人的生命,切不可等閑視之。
其次,我們通過辨證,可以區分病程階段,病邪由衛入氣,由氣入營,由營入血,標志病邪進一步深入,病情逐漸加重的4個不同階段。
再次,可以了解疾病的傳變規律,由表入里,從衛開始,循序漸進,傳到氣分,營分,血分,不同的階段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在救治過程中少走彎路。當然在臨床上也不一定是按此順序由表及里,也可以從衛分直傳營血,這種逆傳的方法,醫生也可以根椐病情的發展變化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