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醫所稱的“兩綱”即“冷病熱治、熱病冷治”,是治病的兩大法則,具體治法則分內治法和外治法,其外治法尤為豐富,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1.放血療法 用碎瓷片銳端或鐵制針具在指(趾)尖、指(趾)甲旁、肘窩、腘窩、人中、舌下青筋等處點刺出血,視病情放一至數滴血。
2.爆燈火療法 用燈草芯浸透桐油或菜油,在燈上點燃后往選定的部位迅捷點灼,可聽見輕微的爆烈聲,被灼處皮膚可見高梁大小的白色焦點。
3.生姜吸穴法 醫者將適量生姜嚼爛含于口中,以口對準患者穴位用力吸至發紅,穴位有百會、印堂、風池、風府、肩井、神闕、涌泉等。
以上三法屬于急救療法,多用于各種突發性急癥。
4.滾蛋療法 有滾生蛋和熟蛋兩種。滾生蛋:取生蛋一只洗凈晾干,然后用此蛋在患者前額、胸、背、腹部、手足心等處來回或順時針滾動,至雞蛋發熱為止,主治熱病。滾熟蛋:用治冷病的單藥或具有重鎮作用的金、銀首飾與雞蛋同煮,蛋熟后將蛋取出稍候,然后用熱蛋在患者前額、額角、背部、胸腹部不斷滾動,使熱力和藥力透過皮膚入內達到治療冷病的目的。
5.火針療法 視疔、癀大小,選用特制的不同規格的鐵針,然后估量疔、癀頂端與根部的距離,用卡子卡在針尖適當部位(避免刺入過深或不及),將鐵針燒紅從疔、癀頂端垂直刺入,當速進速出。主治疔、癀類疾病。
6.抹酒火療法 在粗瓷碗內倒適量白酒點燃,醫者用手不斷蘸燃燒的白酒敷于患處,并施以摸、拍、揉、捏等手法。主治風濕麻木、關節疼痛、軟組織損傷等。
7.熱熨療法 將顆粒狀食鹽炒熱裝入布袋內,趁熱熨肚臍、胸腹、背心及其他病灶;也有醫者直接用手掌蘸桐油烤熱后為患者熨以上各部位。本法主要用于各種病情輕微的冷病。
8.拍擊療法 用手蘸白酒在患者小腹及大腿內側用力拍擊,至其痛不可忍為止。主治“扯腸風”、“縮陰癥”等。
9.針挑療法 在背脊肺俞穴、脾俞穴等部位,或大、小魚際處,皮膚經消毒后,用大縫衣針(也須消毒)挑破皮膚,挑出少量皮下脂肪并剪去,然后包扎好傷口。主治小兒疳積、哮喘、小兒麻痹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