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戰 奚建立 張中超 王旭
高齡肺癌患者圍手術期臨床特點分析
徐曉戰 奚建立 張中超 王旭
目的 分析高齡(年齡≥70歲)肺癌患者圍手術期的臨床特征、手術方式、術后主要并發癥等情況,探討高齡肺癌患者圍手術期的安全性。方法 回顧分析54例(A組)高齡肺癌手術患者與同期住院70歲以下肺癌手術患者78例(B組)的臨床特征、手術方式、術后主要并發癥等情況,比較2組上述圍手術期臨床特點的差異。結果 A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0.74%)顯著高于對照組(20.51%)(P<0.05)。A組患者術后拔管時間5~31d及住院時間7~20d多于對照組,但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高齡肺癌患者心、肺合并癥相對較多,肺功能減退或功能不全,術后拔管時間及住院時間長,但高齡不是手術治療主要的禁忌證,把握好手術適應癥,認真做好圍手術期管理,選擇恰當的手術方式,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并無增加。
高齡;肺癌;圍手術期;并發癥
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報道,目前許多國家和地區,肺癌發病率已占各種惡性腫瘤的首位[1]。目前我國肺癌發病率為61.4/10萬,占各種腫瘤的首位[2]。肺癌的發病因素包括吸煙、大氣污染、遺傳因素、職業危害等多種。目前肺癌的臨床治療仍是以手術為主的,手術治療效果確切,而如何降低手術風險、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長期生存率,是肺癌研究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3]。
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70歲及以上高齡肺癌手術患者54例,與同期住院手術治療的年齡小于70歲的肺癌患者78例的臨床資料、臨床特征、手術治療情況及術后主要并發癥等情況,了解年齡≥70歲和<70歲肺癌患者的臨床特征有無差異,探討分析高齡肺癌患者的手術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河南省許昌市人民醫院2007年5月~2014年11月手術治療的高齡(≥70)肺癌患者54例(A組)及年齡<70歲肺癌手術患者78例(B組)。所有入組肺癌患者全部為術后病理診斷證實為肺部原發惡性腫瘤。入組患者均以以下情況為手術禁忌:(1)遠處轉移,如腦、骨、肝等器官轉移(即M1病例);(2)心、肺、肝、腎功能不全,全身情況差的患者;(3)廣泛肺門、縱膈淋巴結轉移,無法清除者;(4)嚴重侵犯周圍器官及組織,估計手術切除困難者;(5)胸外淋巴結轉移,如鎖骨上(N3)等。A組:男45例,女9例,年齡70~87歲,平均(70.26±10.3)歲;咳嗽、咳痰11例,其中痰中帶血或咳血4例,胸痛2例,發熱3例,體檢發現肺部塊影9例,17例有30~50年吸煙史,26例合并有20年以上慢性支氣管炎或COPD,20例合并有高血壓、冠心病或心功能不全等病史,4例合并有2型糖尿病。癌腫位于左肺23例,其中,左上葉13例,左下葉10例;右肺31例,其中,右上葉12例,中葉3例,下葉16例。腫瘤直徑l.5~7.5cm,≤3cm6例。B組:男60例,女18例,年齡32~68歲,平均(51.90±8.5)歲。咳嗽、咳痰29例,其中痰中帶血或咳血11例,胸痛5例,發熱8例,體檢發現塊影19例,36例有20~50年吸煙史,17例合并有20年以上慢性支氣管炎或COPD,15例合并有高血壓、冠心病或心功能不全等病史,7例合并有2型糖尿病。癌腫位于左肺40例,其中,左上葉27例,左下葉13例;右肺38例,其中,右上葉20例,中葉4例,下葉14例。腫瘤直徑l.5~11.0cm,≤3cm9例。
1.2 方法 分別記錄并統計分析2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手術方式、術后并發癥、術后拔管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臨床資料,并將相關數據錄入計算機數據庫,對2組患者的圍手術期特點進行觀察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資料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高齡組(A組)常規開胸肺葉切除手術43例(79.63%),全肺切除1例(1.85%),袖式切除1例(1.85%);胸腔鏡手術
9例(16.67%),其中肺葉切除6例(11.11%),楔形切除3例(5.56%)。B組常規開胸肺葉切除手術58例(74.36%),全肺切除8例(10.26%),袖式切除2例(2.56%);胸腔鏡手術10例(12.82%),其中肺葉切除9例(11.54%),楔形切除1例(1.28%)。
2組術后主要并發癥均為心、肺并發癥;A組呼吸系統并發癥10例,其中肺部感染3例,肺不張3例,支氣管哮喘2例,支氣管胸膜瘺1例,呼吸衰竭1例;心血管系統并發癥10例,其中心律失常4例,心源性呼吸困難4例,心功能不全2例;其他:切口感染2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0.74%(22/54);圍手術期死亡
1例(1.85%)。術后病理檢查:腺癌26例(48.15%),鱗癌23例(42.59%),腺鱗癌1例(1.85%),小細胞肺癌4例(7.41%)。病理分期:Ⅰ期23例,Ⅱ期19例,Ⅲ期11例,Ⅳ期1例。術后拔管時間5~31d,術后住院時間7~20d。
B組術呼吸系統并發癥11例,其中肺炎4例,肺不張2例,支氣管哮喘3例,支氣管胸膜瘺1例,呼吸衰竭1例;心血管系統并發癥4例,其中心律失常2例,心功能不全2例;其他:切口感染1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0.51%(16/78);圍手術期死亡1例(1.28%)。術后病理檢查:腺癌30例(38.46%),鱗癌41例(52.56%),小細胞肺癌5例(6.41%),腺鱗癌2例(2.56%)。病理分期:Ⅰ期19例,Ⅱ期37例,Ⅲ期20例,Ⅳ期2例。術后拔管時間3~26d,術后住院時間5~20d。2組患者圍手術期的臨床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臨床特征對比
肺癌也稱為支氣管肺癌,是臨床診療中較為常見的腫瘤疾病,多發生在各級支氣管粘膜及其腺體的上皮細胞,老年患者為肺癌高發病率群體[4],加上老年患者自身身體免疫力下降,手術治療耐受能力低,深入研究高齡肺癌患者圍手術期的臨床特點對患者的病情進展把握具有一定的幫助。多項臨床資料顯示[5-6],高齡組患者與70歲以下肺癌患者相比術前心、肺合并癥較多,心、肺功能多半有減退或功能不全,代償能力較差。本組研究中,高齡組患者組術前肺功能較B組差,與范松林等報道相似[7-8]。A組和B組術前一般臨床特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高齡組術前心、肺合并癥較B組差。行肺手術后心肺并發癥發生率較高,高齡肺癌患者行肺手術后則更易出現心肺等并發癥,但如果在圍手術期予以重視及積極處理,其圍手術期主要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并無增加,與70歲以下肺癌患者無差異。本組研究結果顯示,高齡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且A組患者術后拔管時間與住院時間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高齡肺癌患者的手術治療中應注重患者肺癌病情及病理分期的進展程度,并考慮患者自身手術耐受力,綜合評估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高齡肺癌患者圍手術期的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且手術治療與肺癌患者病理分期及病理類型有關,但是高齡并不是肺癌患者手術的禁忌癥,臨床診治中應綜合考慮手術風險,選取適當的手術治療方案。
[1] Parkin DM,Bray F,Ferlay J,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02[J].CA Cancer J Clin,2005,55:74-108.
[2] 萬德森.臨床腫瘤學[M].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237-265.
[3] 廖美琳,顧月清.老年肺癌治療特點[J].實用老年醫學,2001,15(3):115-119.
[4] 李佩賢.高齡肺癌加強圍手術期呼吸指導的護理效果[J].當代醫學, 2013,19(19):122-123.
[5] 張保中,賈敏.高齡肺癌32例術后并發癥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2,37(4):539-540.
[6] 陳建華.高齡肺癌患者圍手術期心血管并發癥的護理觀察[J].當代醫學,2014,20(13):104.
[7] 范松林,樊志偉,范錚.58例高齡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5,3(1):22-23.
[8] 丁友宏,邱亮,劉厚斌,等.70歲以上老年肺癌術后并發癥分析[J].現代腫瘤學,2010,22(10):1973-197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8.026
河南 461000 河南省許昌市人民醫院胸外科 (徐曉戰 奚建立 張中超 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