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秀
早期腔隙性腦梗死行CT和MRI檢查的臨床診斷價值
唐 秀
目的 研究探討早期腔隙性腦梗死行CT和MRI檢查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早期腔隙性腦梗死患者58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患者經CT、MRI影像學診斷結果,觀察病灶的影像學特征,比較其檢出率。結果 經MRI診斷的小病灶(<5 mm)檢出率(37.5%)顯著高于CT的檢出率(1.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其在不同部位的發病情況,則可見MRI在額葉的檢出率(27.9%)顯著高于CT(1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CT或者MRI均可以對腔隙性腦梗死進行早期診斷,相對而言,MRI在診斷早期微小病灶的效果上優于CT,是比較理想的診斷方法,值得在早期腔隙性腦梗死的診斷中推廣應用。
早期腔隙性腦梗死;CT;磁共振成像;臨床診斷價值
腔隙性腦梗死指大腦半球或腦干深部的小穿通動脈,在長期高血壓的基礎上形成小的梗死灶,占腦梗死的20%~30%,其臨床診斷基本采用臨床、病理及CT掃描相結合的方法。本研究就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CT和MRI診斷的影像學表現以及診斷的準確性。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重慶市榮昌縣人民醫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腔隙性腦梗死患者58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為首發腔隙性腦梗死,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分)在3分及以下,癥狀較輕,表現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情況。
排除標準[1-3]:合并嚴重的血液系統疾病、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合并大面積腦梗死或者病情在24 h內加重,NIHSS評分在4分以上的患者。
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基本資料,其中,男35例,女23例,患者年齡45~81歲,平均(66.3±2.9)歲。合并高血壓病史的患者48例,合并糖尿病病史的患者22例,合并心臟病病史的患者
17例,合并動脈粥樣硬化或者頸動脈易損斑塊的患者41例。患者均在治療前接受多層螺旋CT、MRI掃描檢查,并有完整的影像學資料。
1.2 方法 CT掃描:采用GE公司64排CT掃描儀。對患者驚醒常規橫軸位平掃,將OM線作為基線,設置掃描參數為:管電壓120 kV,管電流300~450 mAs,層厚5 mm,薄層層厚
2.5 mm/1 mm,層間距5 mm,螺距2.0,窗寬和窗位分別為85和40,矩陣為512×512。掃描范圍是從顱底到顱頂,對其進行連續逐層掃描。
MR掃描:使用西門子0.35 T的磁共振成像儀。對患者進行常規軸位T1WI、T2WI序列掃描,參數設置分別為:T1WI/SE:TR=428 ms,TE=10 ms;T2WI/TSE:TR=8000 ms,TE=89 ms。設置掃描的層厚為5 mm,層間距為1 mm,矩陣為256×256,對患者的病灶位置加行冠狀位和矢狀位T1WI序列掃描[4]。
選擇2名經驗豐富、年資高的影像學醫師進行閱片,觀察
CT和MRI掃描的影像學特征,分別對患者的CT掃描結果和
MRI掃描結果進行判斷。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8例早期腔隙性腦梗死的患者經CT掃描,共檢出病灶
108個,病灶直徑在3.8~20.4 mm,平均(13.1±2.1)mm,其中<5 mm的病灶2個,≥5 mm的病灶106個,分別占
1.6 %和98.4%。經MRI掃描,共檢出病灶323個,病灶直徑在
1.6 ~17.2 mm,平均(7.8±1.4)mm,其中<5 mm的病灶121個,≥5 mm的病灶202個,分別占37.5%和62.5%,經MRI診斷的小病灶檢出率顯著高于CT的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其在不同部位的發病情況,則可見MRI在額葉的檢出率(27.9%)顯著高于CT(1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部位病灶的檢出率比較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CT、MRI在不同部位的病灶檢出率比較[n(%)]
腔隙性腦梗死指的是在高血壓等因素的長期影響作用下,大腦半球或腦干深部的小穿通動脈發生血管壁病變,甚至最終引起管腔閉塞,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的情況[5],這種情況下,吞噬細胞將壞死的腦組織移開,并形成小空腔,造成相應的神經功能缺損綜合征。腔隙性腦梗死在影像學研究中泛指梗死灶的直徑在1.5~2.0 mm以下的情況[6-8]。
本研究比較了CT和MRI診斷早期腔隙性腦梗死的結果,可見經CT更容易檢出直徑在5 mm以上的病灶,而MRI則可以檢出更多直徑在5 mm以下的小病灶,且MRI整體上檢出的病灶數目顯著高于CT,尤其是額葉上的病灶。但在小腦和腦干等部位的檢出率略低,可能與骨性結構的影響有關。總的來說,MRI診斷的軟組織分辨率高,對小病灶的檢出率高,且不會收到骨偽影干擾,能對病變進行充分顯示,更有利于早期腔隙性腦梗死的診斷。
[1] 朱燕華,馬質躍,楊新建,等.腔隙性腦梗死的CT表現分型與臨床意義探討[J].當代醫學,2013,19(36):71-72.
[2] 張宏衛.MRI與CT在腔隙性腦梗死的診斷對照研究[J].當代醫學,2012,18(21):55-57.
[3] 劉興宇,聶永康.早期腔隙性腦梗死行CT和MRI檢查的臨床診斷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18(7):1080-1081.
[4] 林波,鄧開鴻.早期腦缺血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的高場強磁共振成像影像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19):2978-2979.
[5] 黃智,林成業,李玉香,等.腔隙性腦梗死螺旋CT原始薄層掃描圖像與拆薄圖像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3, 24(10):733-734.
[6] 梅瑰,梁奕,陳玉華.腔隙性腦梗死患者頭部核磁共振影像學特點分析[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4,9(5):433-434.
[7] 王道正.腔隙性腦梗死的臨床診治[J].當代醫學,2010,16(25):97-98.
[8] 張小琴,林少平,趙義.計算機體層成像機磁共振對早期腔隙性腦梗死的診斷價值[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3,18(6):67-6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0.024
重慶 402460 重慶市榮昌縣人民醫院 (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