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峰
后路椎間融合術與經椎間孔入路融合術治療腰椎滑脫癥的療效對比
劉青峰
目的 探討和分析后路椎間融合術與經椎間孔入路融合術治療腰椎滑脫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腰椎滑脫癥患者60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通過后路椎間融合術(PLIF)進行治療,觀察組通過經椎間孔入路融合術(TLIF)進行治療。比較2組患者臨床療效、手術時間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為(124.6±16.3)min,術中出血量為(500±44)mL,均分別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8.2±21.5)min、(800±50)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臨床療效為93.3%,對照組臨床療效為90.0%,2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植骨融合率上,觀察組植骨融合率為93.3%,與對照組的90.0%,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后路椎間融合術與經椎間孔入路融合術治療腰椎滑脫癥均有一定療效,兩種手術方式均能顯著提高患者臨床療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植骨融合率,但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的對比上,經椎間孔入路融合術顯著優于后路椎間融合術。
后路椎間融合術;經椎間孔入路融合術;腰椎滑脫癥
腰椎滑脫癥在骨科中屬于常見的慢性疾病,先天性發育缺陷和慢性勞損是導致腰椎滑脫的主要原因[1]。其早期臨床表現較輕,主要表現為下腰部酸痛,在勞累后加劇,但在服藥或休息后有所好轉。許多患者在早期會忽視自身疾病,從而造成疾病反復發作,嚴重可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發生坐骨神經痛等癥狀[2]。后路椎間融合術(posterior lunm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經椎間孔入路融合術(transforminal lunmar interbody fusion,TLIF)是治療腰椎滑脫癥的主要方式[3],由于其手術入路不同,在術后臨床療效也有所不同。本文選擇腰椎滑脫癥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和分析后路椎間融合術與經椎間孔入路融合術治療腰椎滑脫癥的臨床療效,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6月~2015年6月鄭州市骨科醫院收治的腰椎滑脫癥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32~74歲,平均(56.2±4.5)歲,病程1~22年,平均病程(16.2±2.1)年;對照組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30~71歲,平均(55.9±3.7)歲,病程1~23年,平均病程(15.6±3.4)年。其中所有患者均具有慢性腰背痛癥狀,18例伴有間歇性坡行,13例伴有一側或雙側神經根痛,9例有慢性腰背痛癥狀,3例伴有馬尾綜合癥。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嚴格的常規檢查,對照組給予后路椎間融合術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患者取俯臥位,進行全麻,將患者滑脫椎體后方關節突和椎板暴露出,將相應椎弓根釘置入于此。對患者神經根進行探查,減輕患者神經根的壓迫,并進行椎管的減壓手術。牽開硬膜囊以及患者神經根,將患者椎間盤進行摘除,用鉸刀摘去患者椎間隙的組織。在患者椎間隙置入融合器。提拉復位椎體,為防止融合器突出,應適度將患者椎間隙壓緊。觀察組則給予經椎間孔入路融合術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患者取俯臥位,進行全麻,將患者滑脫椎體后方關節突和椎板暴露出,置入椎弓根螺釘,將神經根痛一端的椎板與關節突出處關節去除,對患者神經根進行詳細探查,將椎間隙顯露出,再將患者椎間盤組織清除干凈,填充自體骨粒于患者椎間隙前方,再置入TLIF椎間融合器。提拉復位椎體,為防止融合器突出,應適度將患者椎間隙壓緊。
1.3 療效觀察 觀察2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對患者臨床療效改善率進行判定,判定標準為:[(術后評分-術前評分)/(15-術前評分)]×100%,并記錄患者術后植骨融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中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x±s)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植骨融合率比較 觀察組臨床療效為93.3%,對照組臨床療效為90.0%,2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植骨融合率上,觀察組植骨融合率為93.3%,對照組植骨融合率為90.0%,2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植骨融合率比較[n(%)]
腰椎峽部系指上、下關節突之間的狹窄部分,此處骨質結構相對薄弱。在峽部崩裂后,椎弓分為上、下兩部分,兩部之間失去骨性聯結,上部因失去限制而向前移位,表現為椎體在下方椎體上向前滑移,稱為腰椎滑脫[4]。腰椎滑脫癥患者早期癥狀不明顯,程度較輕,許多患者往往會忽視自身疾病,故腰椎滑脫癥患者均具有較長的病史,許多患者則在出現嚴重并發癥時才進行治療,如果治療不及時,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有嚴重影響,疼痛可同時向骶尾部、臀部或大腿后方放射。若合并腰椎間盤突出癥,則可表現為坐骨神經痛癥狀。腰椎滑脫癥的診斷通常由臨床表現、X線片或CT、MRI檢查[5],檢查過程中還需注意患者是否伴有其他下腰痛的體征,例如腰椎間盤突出,背肌或韌帶的扭傷與勞損等。許多研究顯示,后路椎間融合術和經椎間孔入路融合術是治療腰椎滑脫癥的主要方式[6],兩種手術均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能顯著提高患者植骨融合率,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在腰椎滑脫癥的臨床治療上療效顯著。但后路椎間融合術由于其難度高,易造成硬膜囊撕裂,故不適于做過后路減壓術的患者[7-8]。
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手術時間為(124.6±16.3)min,與對照組的(178.2±21.5)min相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且在術中出血量中,觀察組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是由于經椎間孔入路融合術在操作中是從患者單側椎間孔入路,從而能夠避免過度牽拉患者神經根以及硬囊膜,從而保留了側椎板以及關節突的整體性,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患者的創傷。在臨床療效中,觀察組臨床療效為93.3%,與對照組的90.0%相比,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植骨融合率中,觀察組為93.3%,與對照組的90.0%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后路椎間融合術和經椎間孔入路融合術在臨床療效中均具有顯著作用,且能增加患者植骨融合率。
綜上所述,后路椎間融合術和經椎間孔入路融合術在臨床中均是治療腰椎滑脫癥的有效方法,兩者在患者臨床療效以及植骨融合率中均具有一定積極作用,但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的對比上,經椎間孔入路融合術顯著優于后路椎間融合術。
[1] 殷建偉.通用型脊柱內固定系統治療腰椎滑脫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3):79-81.
[2] 王心寬,馮國英,孫海波.成人峽部裂型腰椎滑脫癥術中減壓復位對術后神經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2015,10(7):1006-1008.
[3] 郝慶英,劉楚吟,付嬋娟.腰椎內固定術后間斷夾閉和持續負壓引流法引流量的比較[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4):411-414.
[4] 盛曉文,陳兵乾,薛峰.后路椎間融合術和經椎間孔入路融合術治療腰椎滑脫癥的臨床比較[J].頸腰痛雜志,2015,36(1):25-28.
[5] 朱海波,馬南,蔡海康.腰椎前路椎體間融合固定治療腰椎滑脫癥的治療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15,21(2):97-100.
[6] 李巖,王利民,王衛東.腰椎后路融合術中自體血回輸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6):14-15.
[7] 匡凌浩,徐冬,李廣慶.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術治療腰椎滑脫癥的療效觀察[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29):2293-2296.
[8] 李水勝,黃黎.后路椎間cage置入融合術治療腰椎滑脫癥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5):193-19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1.044
河南 450000 鄭州市骨科醫院(劉青峰)